一、
刘邦的绿林生涯,是弱肉强食的斗兽场,每天都有新的危机,稍微处理不好,就没有以后的事了。
刘邦是泗水亭长,属于沛县的基层领导,正常工作的时候,属下一定要听命令,对吧。但是刘邦送刑徒去骊山的路上,本应该听命令去骊山的刑徒们,感觉去了骊山都得死,大部分人在路上就跑了。
刘邦作为负责护送刑徒的亭长,面对这种非正常情况,根本止不住,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就意味着正常工作程序已经作废了,根本不能用以前的处理方式来处理眼前的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刘邦自己去了骊山就要负责任,回到沛县也犯法,横竖是个死。
怎么办呢?
刘邦的处理办法就是打破常规,既然正常的工作程序已经作废了,绝对不循规蹈矩,只有另辟蹊径,才能给自己找到一条活路。于是他对剩下的人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你们都走吧,我不管你们了,从此以后我也要浪迹天涯了。
这么一句话,刘邦就不再是管理刑徒的泗水亭长,而是和大家一样,都是秦朝严苛法律的受害者,颇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危机就此化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刘邦降低身份改变策略,重新和刑徒们站在一起,经过斩白蛇之后,一群人隐匿在芒砀山。换句话说,刘邦在正常工作程序崩塌的时候,迅速切换到绿林江湖模式,重新建立起一套秩序。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秦朝的郡县都躁动起来,纷纷杀了秦朝派遣的官吏响应陈胜。沛县县令发现秦朝的船要沉了,准备跳船谋生,但是萧何、曹参告诉他:你是秦吏,突然要带着沛县子弟造反,恐怕大家都不相信,谁知道你安的什么心?不如让犯法流亡在外的人回来,说不定有戏。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下,刘邦带着几十个人,从芒砀山回来了。
但是刘邦回到沛县以后,沛县县令反悔了,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这个时候怎么办?人都回来了,再回芒砀山也不合适,可是县城进不去,刘邦再次陷入两难的处境,短时间内必须做出选择,才能保住性命。
刘邦的决断是给城里写信,告诉沛县的父老乡亲:天下苦秦久矣,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你们要是和县令一起站队秦朝,将来免不了破城屠家。如果杀了县令打开城门,就是站队诸侯,以后才能幸福安康。随后把信绑在箭头上射进城里。
刘邦的这封信,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起义诸侯的一边,再利用天下苦秦的舆论鼓动人心,让沛县的父老乡亲选边站。
结果不用多说,刘邦赌赢了,顺利进城。
刘邦这种在绿林中生存多年的人,可能遇到的每件事都是希望,而每件事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如何引导事情的走向,并且消除隐藏的危机,属于生存的必修科目。
经过多年的高强度训练,他对危机有非同寻常的感知力,并且积累了应对危机的无数工具,这就让大脑形成处理危机的肌肉记忆。
这才是刘邦最强的能力。
二、
如果只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哪怕能力再高,剑客最多也只能成为土匪,军人只能成为军阀,政客的上限则是项羽、英布似的乱世枭雄。他们都成不了平定天下的开国皇帝。
绿林大侠必有精神追求,大政治家必有情怀,事实上任何事业能做到极致,最终的推动力一定是情怀和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下过一个定义,总结起来就是四点不怕牺牲、扶危济困、说到做到、功成不必在我。那么按照这个标准,绿林大学毕业的刘邦,不仅在肉体上做过侠客,精神上也是真正的大侠。
刘邦西征进入咸阳以后,顶住众将的压力不杀秦王子婴,并且封存府库还军霸上,召集各地的父老豪杰开会:秦法太苛刻啦,我就能感同身受,从此以后咱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苛刻的秦法全部废除。大家说,好不好啊?
于是秦人大喜,带着牛羊酒食到刘邦大营劳军,算是自己的一点心意。但是刘邦说了,我们的粮食多,不用大家费心了。结果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就是关中的人心。
可能自从记事起,他们就觉得生活很累,秦法很严苛,可活了大半辈子,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悲催的世道。直到遇见刘邦,他们才知道,原来真的可以换一种活法。
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刘邦就是扶弱济困的大侠,刘邦的军队就是侠客组成的军队。也只有为国为民的绿林侠客,才能成为侠之大者,超越其他绿林群雄,成为改变时代走向的开国皇帝。
三、
当绿林大侠的艰苦磨炼和高尚情怀彻底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气质,我觉得应该是轻松。他们平时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既不讲究衣食住行,也不在乎什么人际关系,常年我行我素。
刘邦年轻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打江山的时候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哪怕做了皇帝,照样骑在大臣周昌的脖子上撒欢。
说白了就是不在乎、无所谓,表现得特别轻松。
但是他们这种人一旦做起事情来,却又雷厉风行,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每个困难都解决了,横在前面的敌人也都趴下了。
在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之间,切换得非常流畅。
这种气质在诗词上特别明显。刘邦征讨英布叛乱之后,返回沛县故乡,召集父老乡亲们喝酒,亲自上台击筑唱歌,歌词就是流传千古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堂堂皇帝亲自敲着乐器唱着歌,要是不看时间的话,还以为刘邦是豪放派诗人呢。浑身透着一种轻松和无所谓,非常有个人魅力。
四、
公元前195年,征讨英布回到长安的刘邦,发出一道奇怪的命令: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在其他人看来,这些帝王公子都是过眼云烟了,他们有没有后嗣,关你刘邦什么事?你还专门发一道命令,让大汉臣民给他们守墓,这不是闲的吗?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刘邦年轻时仰慕魏公子无忌(信陵君),在楚隐王陈涉的旗号下起义,建立的大汉继承秦始皇帝的制度,他们都是刘邦各个阶段的领路人,现在自己也命不久矣,便让人给他们守墓,相当于隔着时空致敬:你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至于魏安厘王、齐缗王、赵悼襄王,则是战国的国君,刘邦让人给他们守墓,可能是悲悯他们没有后嗣,但更大的可能性是说:你们的时代过去了,走好,安息。
以帝王的身份做这件事,这是侠客刘邦独有的浪漫。
随后刘邦病重不能起床,医生诊治后告诉他:病得不重,可以治。刘邦听完气得大骂,我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这是天命,谁都改不了。既然人的命运由天定,那扁鹊来了又有什么用?赐金50斤,赶紧走吧。
想明白人寿自有天定,刘邦就再也不看病了,和吕后交代了萧何、曹参、王陵、陈平的相国人选,并且告诉吕后安刘氏者必勃也,让周勃做太尉,然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人生落幕。
你看,刘邦临终都这么洒脱,没有半点寻常人的留恋不舍,对什么都轻松、无所谓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和追求长生不死的秦始皇相比,刘邦真正动人的地方,便是多了一丝人间烟火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