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胡耀邦的勇气和领导艺术》

胡耀邦从1977年任中组部部长到1978年调中央工作,整整一年时间。这一年,是中组部翻天覆地、改头换面、工作突飞猛进的一年。从此以后,胡耀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渐渐高大起来。

我是1940年在延安王家坪认识胡耀邦的。那时,他担任总政组织部部长,住在一栋平房里,与同期调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的陶铸住的窑洞相隔不足30米。胡耀邦和陶铸很谈得来,是好朋友,每周六都与几个关系好的同志到胡耀邦家或我们家聚会,一起聊到深夜。不过我与胡耀邦很少交谈,与李昭反而接触更多一点。

1973年我调回中组部供职,只是礼节性地去胡耀邦家里看望过一次。当时陶铸还没有***,我怕会给人家惹麻烦,所以我估计胡耀邦对我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对我的工作历史也是不大了解的。

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我第一次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与他的接触、联系密切了。他也常找我谈心、谈话。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听到老同志说,曾志这个人很厉害,在大会上居然敢公开点名批评调查部久拖不安排一批同志的工作。我问他,那些人是不是对我意见很大?胡耀邦笑吟吟地说道:不要紧,只要做得对,就不怕有意见!

他对我是既鞭策又鼓励,坦诚地对我说:做工作要多交朋友、多交心,中青年朋友都要交,不要只交几个朋友,要广交朋友。交朋友要知心、交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还掏心似的对我说:我有很多朋友,甚至还有小学生,八九岁的朋友,同他们交朋友也有好处。做工作、了解情况要注重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要从全面去了解,不要听一面之词。有时候,反面意见或少数人意见很有价值,要重视反面意见,有时反面意见也会出真知,多讨论讨论反面的意见有好处。对不同意见和反对过自己意见的人,不要抱成见,还应该主动和这些同志多接触,多接触可以多了解不同意见。在诚意的下面,也可以请持反面意见的同志考虑自己的意见,对持反面意见的同志不要动不动抱成见,甚至有个别同志想报复。这种思想不可能实现团结,尤其是做领导工作的同志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有时胡耀邦也跟我商谈工作上的问题,征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讲他自己的意见,一点也不拿架子。在他面前,我没有一种上下级的特别感觉,他总是能给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耳闻目睹,观其行察其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他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我从中也大受裨益,我的认识和水平等因此有很大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认识不仅没有淡化,而是越来越明朗化了。

胡耀邦做工作注重走群众路线,为他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难得的一手材料。胡耀邦初到中组部时,部里有关机构没有正式成立,处于非常时期,工作千头万绪。可是他不事事包办,总是首先找有关同志商谈某个事情、某个问题,然后交代任务,放手信任地让这个同志去完成。他还经常到我们各个办公室去找同志们座谈,鼓励大家放手工作,并教以工作方法。

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胡耀邦说,他喜欢在会前与到会的同志交谈、磋商,听取大家意见,对不同的认识作些解释,力求意见一致,在会上就尽量少发言。我认为这也是胡耀邦的工作艺术,也就是他经常所讲的对人对事就是要实事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观点的具体运用。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福建务虚会议上,耀邦采取这种方法推动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

在那样的年代,在大的原则问题上,胡耀邦总是勇敢地站起来。当然,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有时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唯其如此才显得可贵。

如,胡耀邦在中央信访会议上理直气壮地讲:不管是哪个领导批了、圈了,不管是已经决定了的,不管是历史上的问题或是***中的问题,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去弄清事实,搞清真相。

高效率,快节奏。胡耀邦工作效率之高,也是惊人的,他一天至少工作12小时,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他早上8点钟左右来部里,中午只在办公室长沙发上休息一会儿,下班后也要8点左右才回家,回家后不是看人民来信,就是看报纸。据说那时人民来信每天1000多件,信访处看头遍,把约两三百件比较重要的来信交胡耀邦秘书阅读,然后提送耀邦批阅。据说他每天要批阅200多封人民来信。耀邦做工作总是先着手弄清情况,一旦情况明了,马上决定,决定了的就马上干,有下文、有结果,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行事风格很是果断。

胡耀邦这种扎实、果敢、高效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中组部的干部,那时差不多每个干部甚至连传达室、食堂的干部职工,人人都主动工作、高效工作。像干部部门的同志,差不多每天加班到深夜2点左右,第二天又照常上班,没有加班费,也没有什么夜餐供应。

胡耀邦艰苦朴素、热情待人的工作作风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耀邦这点在中组部是有口皆碑的。刚来组织部,他与大家一样在大食堂排队买饭。有一天中午,他牙痛,饭菜咬不动,可仍然忍痛在食堂吃饭。只见他用手托着下巴,很痛苦地慢慢嚼着。

粉碎***后的最初几年,胡耀邦家门庭若市,老、中、青都去他家,来打听消息的、了解情况的、交流意见的、看望的都有。胡耀邦来者不拒,一律热情接待,若刚好碰上吃饭就一起吃。那时,国家经济还很困难,油、盐、柴、米都凭票供应,招待客人吃饭,完全是靠自己全家节省下来的,他宁愿自己少吃点,总是乐呵呵地让大家吃安心饭。很多同志都在他家吃过饭。这种没有什么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

胡耀邦虽然已去世多年,我永远怀念他。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828.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800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一些。公元1258年1月13日,乃是南宋宝祐六年的农历十二月。这一天,西湖结冰了。西湖不常结冰的2008年那场大雪,西湖也只是局部结了些冰。再往前数,1977年、1930年西湖也结过冰,据说有人..

历史故事 2025-04-29

历史故事《特殊情书》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林语堂的善意回避》

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了一套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开明英文读本》,编著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仅半年之后,就有读者向开明书店和林语堂举报,说世界书局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的嫌疑..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擂错战鼓打胜仗》

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说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王府井是个扣儿》

咕咕呱呱闹更名,你东我西改不成。一齐上殿找干隆,皇上开口喊爱卿。晓岚心里直骂熊,圣命不接怎么行。换了一字妙无穷,圈住大嘴井底鸣。干隆皇上五十五岁这年,一个大雪天的早朝完了,他把纪晓岚留下来,说有几个王..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炎黄子孙:三巨头的两次大战》

一说起华夏最初的历史,总给人非常遥远的感觉,那我们不妨把这段介于传说和真实之间的历史,想象成远古时期三大巨头之间的华夏霸权争夺战,那么这三大巨头是谁呢?他们争夺霸权的结果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炎黄子孙这..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订书针暴露了特工》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这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没有发现问题;请来专..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古人为什么要用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用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湖北黄冈螺..

历史故事 2025-04-27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