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黄马褂的兴衰》

满族特色 帝王衣裳

清朝君臣的冠服,依穿戴场合可分为朝服、常服、行服、雨服等多种,其中的行服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主要穿用于巡行、狩猎等外出骑行的场合。行褂穿在全套行服的最外层,为便于骑马射箭而设计,故而又称马褂,其衣长只及腰股,袖长至于肘端。

马褂本是八旗勇士骑射所需的必备衣着,雍正以后,因其活动便利、穿脱简捷,被百姓广泛接受,由行服演变为便服,成了国民服装。此后直到民国时期,谈到国人的传统衣着,往往都以长袍马褂来概括。

马褂虽如此普及,但若在前面加一黄字,便立刻显得身世不凡。自隋唐起,朝野服饰的颜色就有了明确区分,黄色作为皇家专属色,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太子等皇族头部人员才可以使用。那么黄马褂是否为皇帝所穿呢?结合清宫旧藏文物并考察史料信息可知,不止一位皇帝穿过黄马褂,每位皇帝也不只穿过一件黄马褂,黄马褂本就是皇帝的御用服饰。

职业着装 功勋嘉奖

黄马褂是如何从皇帝的御用衣着变为对官员的恩赏之物呢,这要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说起。当年六月,闻名于世的木兰围场经两年建设刚刚启用,康熙帝首次率领王公大臣和八旗兵勇来到围场打猎,也借此时机确立了行围时的服饰规范,并为《清会典》所记录。

有资格穿黄马褂的共三类人员:一是贴身护卫皇帝的领侍卫内大臣、前引大臣、前锋、护军统领,获准全程穿着;二是其他侍从护卫官员如 近御大臣、侍卫,需经皇帝领旨特批后才能穿着;三是从随行上三旗官兵中选善骑射者各十有五人,亦给以黄色马褂,他们负责追赶、捡拾皇帝射中的猎物。领侍卫内大臣出自上三旗,共六名;前引大臣十名;前锋、护军营各分左右两翼,统领共四名;上三旗善骑射者共四十五名。可见定额穿着黄马褂的官兵总计六十五名,加之颁旨特准的人员,总数应不过百人,这在康熙时期三五千人的行围队伍中尤为突出,可谓尽显殊荣。这些身穿黄马褂的官兵,都是近侍之臣,直接听命于皇帝,黄马褂虽穿在臣僚身上,却体现着皇权的延伸。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皇帝的御用衣着会逐渐让渡为对官员的恩赏之物了。

总的来说,获准穿着黄马褂的情况可概括为两类,依《清仁宗实录》所言,一为任职应穿黄马褂,一为赏穿黄马褂。任职应穿黄马褂为皇帝身边侍卫近臣于出巡、狩猎等活动扈从皇帝时所穿着;赏穿黄马褂则为行围射猎奋勉、礼遇外藩王公、立有重大军功时由皇帝钦赐穿着。

横恩滥赏 晚清异象

经过康雍乾百余年建立并完善的黄马褂制度,自嘉庆时开始松弛,晚清时产生了更多变异,原有的任职、功赏体系被打破,也由此带来更为丰富的变化。

嘉庆帝将祖辈定下的木兰秋狝制度较好延续,在位二十五年间行围十余次。除行围时仍会嘉奖蒙古王公及善射勇士外,在其他巡幸场合也开始赏赐黄马褂。嘉庆十年,皇帝赴奉天谒祖陵,途经卢龙夷齐庙,直隶总督吴熊光在庙前迎驾,嘉庆帝兴起,随即赏赐黄马褂。吴熊光非近侍亲贵,不善射猎亦无军功,只因履行正常职务便被赏赐黄马褂,可以说开启了无功而赏的先河。

嘉庆帝的宽松引来了更多人冒功邀赏。皇帝巡幸山海关时,身边侍卫串通一气,谎报路拦惊马之功,为尚无黄马褂的同僚邀赏。木兰行围时,更有蒙古王公令奴仆套获野兽,说称自己射杀,请赏黄马褂。用嘉庆帝自己的话来说:此等恶习,朕已深知。可见当时形势之败坏。

后继的道光帝,虽自幼孔武善射,但即位后却以休养生息为由,将延续一百四十年之久的木兰秋狝彻底废止。不过他仍赴南苑射猎,这种射猎规模既小,又无外藩王公参与,更像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动。期间偶有侍卫射杀一狐一羊,都会被赏赐黄马褂,这与康熙帝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的战绩相比,就能看出是何等儿戏了。之后几年间,步兵演练未见失误,赏;侍卫递来的弓箭趁手好用,赏;副都统为太后备车妥帖,赏自道光帝起,滥赏失度,一批无武功又无军功的官兵身穿黄马褂招摇于宫廷内外。

自咸丰以后,全国起义蜂起、战事频仍,北有捻军、南有太平天国,在平定内乱中成长起来的汉族能臣们是朝廷依仗的力量,也是皇权拉拢的对象,向他们赏赐黄马褂成了日常操作,频度是以往的数倍。但这些黄马褂在汉臣身上却穿得并不踏实,常出现一胜即赏、一败即革的现象,李鸿章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克复太平天国占据的苏州城,慈禧太后赐其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同治七年正月,捻军挺进直隶,威胁北京,朝廷震动,慈禧太后以剿匪不力之由收回了李鸿章的黄马褂。当年七月,李鸿章在鲁西歼灭捻军一部,又重新获赐黄马褂。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大败,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负领导责任,又被收回黄马褂,但朝廷还算客气,称此举仅是以示薄惩。转过年来,朝廷指望李鸿章去日本进行合约谈判,黄马褂便又被赏了回来。三十年来三赏两夺,有的操作是在几个月内完成的,这种过山车的滋味,令李鸿章苦不堪言,无外乎有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哀叹。

但最后这次赏赐黄马褂,也着实让李鸿章风光一回。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穿着这件黄马褂,踏上了历时一百九十天、行程九万里的欧美之行,先后访问俄、德、荷、比、法、英、美、加各国。在西方的科技文化令李鸿章深感震撼的同时,这位七十三岁高大矍铄的老人也给西方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度专属于满蒙亲贵的黄马褂,在清末不但成为汉臣的流行服饰,甚至还被穿在了女性身上。不啻女性,就连洋人也有机会体验一把中国传统的皇家服饰。洋人中第一位穿上黄马褂的是英国人戈登,他是雇佣军常胜军的首领,这支部队均由外国人组成,装备西洋枪炮,战力强劲,受清政府雇佣对抗太平天国。

同光时期短暂的鲜花着锦之后,清王朝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了终结。就在清朝灭亡前不久,黄马褂还被频频赏给北洋官军,朝廷借此做些无望的挣扎。1912年1月2日,一件黄马褂赏给了北洋新军第三镇统制曹锟。这时北京尚用清代皇帝纪年宣统三年,而南方已经进入了民国新纪元,此时距清帝退位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这位穿着黄马褂的曹锟,也会在几年后换上一身西式礼服,就任民国第五任大总统这是末代皇太后和小皇帝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0145.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苏轼到底长啥样》

什么?苏轼竟然是个大长脸?用苏小妹的话说: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留不到腮边。为此,我们采访了苏轼本人和他的朋友们,让我们先来听听当事人和知情人怎么说请问您认为自己的外貌都有哪些特点?我嘛,堂堂七尺男儿,..

历史故事 2025-10-25

历史故事《项羽过了江东能不能翻盘》

一、公元前202年,纵横天下无敌手的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陷入缺兵少粮的绝境。仿佛等着看项羽的笑话一样,汉军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误以为楚国都被汉军占领,害怕继续固守阵地会被汉军一锅端,便带领800多人趁..

历史故事 2025-10-25

历史故事《古代海战怎么打?》

历史故事《古代海战怎么打?》

1911年,一个叫做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美国人写了一本书《海军战略论》,此书甫一出版,便引起了当时世界上诸多列强的关注,很多国家还将马汉在书中所阐释的理论称为海权论。之后的100多年,无数的人都将马汉的海权..

历史故事 2025-10-25

历史故事《李世民的性格》

李渊诸子之间手足相残的悲剧故事,既揭示了李世民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其兄弟们的罪恶。这位最后的胜利者,成功打败了当时最有经验的将军,并对他的军事对手们的想法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但也正是这位最后的胜利者..

历史故事 2025-10-25

历史故事《关羽的胡子》

关羽的胡子比刀还长,这是儿时看《三国演义》的第一印象。古时候可没有胡子一说。据《说文解字》记载:髭,口上毛也;须,面毛也;髯,颊须也。关羽的胡子长在脸上哪个部位?明代商喜画有一幅《关羽擒将图》,画的是..

历史故事 2025-10-25

历史故事《古代官场的“假官”》

历史故事《古代官场的“假官”》

说到假官,即便是在交通信息发达的今天也让人防不胜防,若是在交通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冒充官员岂不是更容易操作?答案是肯定的,在行政、通讯效率低下的古代,假官现象历来十分严重,有的时代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地..

历史故事 2025-10-24

历史故事《翻白眼的八大山人》

一只鸟,通体全黑,偶有几簇白毛,外加一张尖锐的鸟喙,以及一个大大的白眼。你能想象就是这样一张简单且普通的画,当年竟然在拍卖市场上拍出了6272万元的天价吗?创作出这幅名为《孤禽图》的人来头也不小,他在画上..

历史故事 2025-10-24

历史故事《“薪水”的由来》

据相关史籍记载,薪水一词原指打柴汲水之意,也即烧火煮饭的意思,也称柴水。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段文字明确地记载了..

历史故事 2025-10-2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