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黄马褂的兴衰》

满族特色 帝王衣裳

清朝君臣的冠服,依穿戴场合可分为朝服、常服、行服、雨服等多种,其中的行服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主要穿用于巡行、狩猎等外出骑行的场合。行褂穿在全套行服的最外层,为便于骑马射箭而设计,故而又称马褂,其衣长只及腰股,袖长至于肘端。

马褂本是八旗勇士骑射所需的必备衣着,雍正以后,因其活动便利、穿脱简捷,被百姓广泛接受,由行服演变为便服,成了国民服装。此后直到民国时期,谈到国人的传统衣着,往往都以长袍马褂来概括。

马褂虽如此普及,但若在前面加一黄字,便立刻显得身世不凡。自隋唐起,朝野服饰的颜色就有了明确区分,黄色作为皇家专属色,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太子等皇族头部人员才可以使用。那么黄马褂是否为皇帝所穿呢?结合清宫旧藏文物并考察史料信息可知,不止一位皇帝穿过黄马褂,每位皇帝也不只穿过一件黄马褂,黄马褂本就是皇帝的御用服饰。

职业着装 功勋嘉奖

黄马褂是如何从皇帝的御用衣着变为对官员的恩赏之物呢,这要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说起。当年六月,闻名于世的木兰围场经两年建设刚刚启用,康熙帝首次率领王公大臣和八旗兵勇来到围场打猎,也借此时机确立了行围时的服饰规范,并为《清会典》所记录。

有资格穿黄马褂的共三类人员:一是贴身护卫皇帝的领侍卫内大臣、前引大臣、前锋、护军统领,获准全程穿着;二是其他侍从护卫官员如 近御大臣、侍卫,需经皇帝领旨特批后才能穿着;三是从随行上三旗官兵中选善骑射者各十有五人,亦给以黄色马褂,他们负责追赶、捡拾皇帝射中的猎物。领侍卫内大臣出自上三旗,共六名;前引大臣十名;前锋、护军营各分左右两翼,统领共四名;上三旗善骑射者共四十五名。可见定额穿着黄马褂的官兵总计六十五名,加之颁旨特准的人员,总数应不过百人,这在康熙时期三五千人的行围队伍中尤为突出,可谓尽显殊荣。这些身穿黄马褂的官兵,都是近侍之臣,直接听命于皇帝,黄马褂虽穿在臣僚身上,却体现着皇权的延伸。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皇帝的御用衣着会逐渐让渡为对官员的恩赏之物了。

总的来说,获准穿着黄马褂的情况可概括为两类,依《清仁宗实录》所言,一为任职应穿黄马褂,一为赏穿黄马褂。任职应穿黄马褂为皇帝身边侍卫近臣于出巡、狩猎等活动扈从皇帝时所穿着;赏穿黄马褂则为行围射猎奋勉、礼遇外藩王公、立有重大军功时由皇帝钦赐穿着。

横恩滥赏 晚清异象

经过康雍乾百余年建立并完善的黄马褂制度,自嘉庆时开始松弛,晚清时产生了更多变异,原有的任职、功赏体系被打破,也由此带来更为丰富的变化。

嘉庆帝将祖辈定下的木兰秋狝制度较好延续,在位二十五年间行围十余次。除行围时仍会嘉奖蒙古王公及善射勇士外,在其他巡幸场合也开始赏赐黄马褂。嘉庆十年,皇帝赴奉天谒祖陵,途经卢龙夷齐庙,直隶总督吴熊光在庙前迎驾,嘉庆帝兴起,随即赏赐黄马褂。吴熊光非近侍亲贵,不善射猎亦无军功,只因履行正常职务便被赏赐黄马褂,可以说开启了无功而赏的先河。

嘉庆帝的宽松引来了更多人冒功邀赏。皇帝巡幸山海关时,身边侍卫串通一气,谎报路拦惊马之功,为尚无黄马褂的同僚邀赏。木兰行围时,更有蒙古王公令奴仆套获野兽,说称自己射杀,请赏黄马褂。用嘉庆帝自己的话来说:此等恶习,朕已深知。可见当时形势之败坏。

后继的道光帝,虽自幼孔武善射,但即位后却以休养生息为由,将延续一百四十年之久的木兰秋狝彻底废止。不过他仍赴南苑射猎,这种射猎规模既小,又无外藩王公参与,更像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动。期间偶有侍卫射杀一狐一羊,都会被赏赐黄马褂,这与康熙帝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的战绩相比,就能看出是何等儿戏了。之后几年间,步兵演练未见失误,赏;侍卫递来的弓箭趁手好用,赏;副都统为太后备车妥帖,赏自道光帝起,滥赏失度,一批无武功又无军功的官兵身穿黄马褂招摇于宫廷内外。

自咸丰以后,全国起义蜂起、战事频仍,北有捻军、南有太平天国,在平定内乱中成长起来的汉族能臣们是朝廷依仗的力量,也是皇权拉拢的对象,向他们赏赐黄马褂成了日常操作,频度是以往的数倍。但这些黄马褂在汉臣身上却穿得并不踏实,常出现一胜即赏、一败即革的现象,李鸿章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克复太平天国占据的苏州城,慈禧太后赐其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同治七年正月,捻军挺进直隶,威胁北京,朝廷震动,慈禧太后以剿匪不力之由收回了李鸿章的黄马褂。当年七月,李鸿章在鲁西歼灭捻军一部,又重新获赐黄马褂。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大败,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负领导责任,又被收回黄马褂,但朝廷还算客气,称此举仅是以示薄惩。转过年来,朝廷指望李鸿章去日本进行合约谈判,黄马褂便又被赏了回来。三十年来三赏两夺,有的操作是在几个月内完成的,这种过山车的滋味,令李鸿章苦不堪言,无外乎有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哀叹。

但最后这次赏赐黄马褂,也着实让李鸿章风光一回。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穿着这件黄马褂,踏上了历时一百九十天、行程九万里的欧美之行,先后访问俄、德、荷、比、法、英、美、加各国。在西方的科技文化令李鸿章深感震撼的同时,这位七十三岁高大矍铄的老人也给西方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度专属于满蒙亲贵的黄马褂,在清末不但成为汉臣的流行服饰,甚至还被穿在了女性身上。不啻女性,就连洋人也有机会体验一把中国传统的皇家服饰。洋人中第一位穿上黄马褂的是英国人戈登,他是雇佣军常胜军的首领,这支部队均由外国人组成,装备西洋枪炮,战力强劲,受清政府雇佣对抗太平天国。

同光时期短暂的鲜花着锦之后,清王朝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了终结。就在清朝灭亡前不久,黄马褂还被频频赏给北洋官军,朝廷借此做些无望的挣扎。1912年1月2日,一件黄马褂赏给了北洋新军第三镇统制曹锟。这时北京尚用清代皇帝纪年宣统三年,而南方已经进入了民国新纪元,此时距清帝退位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这位穿着黄马褂的曹锟,也会在几年后换上一身西式礼服,就任民国第五任大总统这是末代皇太后和小皇帝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0145.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百姓”原来指王侯》

在周代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姓的。因此那时的百姓是指贵族和王侯,百是概数,言其多,所以众多的贵族和王侯合称为百姓。《尚书尧典》中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平章是辨别彰明的意思。这句话的意..

历史故事 2025-07-26

历史故事《中国与摩洛哥建交往事》

历史故事《中国与摩洛哥建交往事》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同中国建交的多为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大多尚未独立。在这种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周恩来提出:外贸是外交的触角,外贸先行,积极配合..

历史故事 2025-07-26

历史故事《总统先生的拥抱》

冬天的一个傍晚,美国纽约街头天寒地冻。他从一幢大楼里走出来,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女孩在向行人兜售什么东西。小女孩转身看见了他,向他跑过来,说:叔叔,买一只熊仔吧。说着,小女孩拎起一只熊仔,想交到他手里。他..

历史故事 2025-07-26

历史故事《不觉前贤畏后生》

顾随先生解释文人相轻,以为文人相轻皆由自尊来,而以沉着判断之,又不得不有所怕,所谓后生可畏也。欧阳修说东坡可畏,有东坡在,三十年不复说我矣!东坡又怕黄山沟(庭坚)。盖山沟在诗的天才上不低于东坡,而功力..

历史故事 2025-07-26

历史故事《唐人笔下的晋史》

历史故事《唐人笔下的晋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大唐贞观时代,民众渴盼已久的太平岁月,终于再次降临。此前,只有隋文帝短暂实现了统一与和平,但在隋末战乱中,生灵涂炭的景象反复上演。上溯至西晋末年,自八王之乱后的两三百年里,中原..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

第一次南巡是康熙在1681年最终镇压三藩之乱后数年间进行的全面巡视的一部分。在1684年南巡开始前,就发布了各种诏书试图防止严重的滥用职权行为的增长。定下扈从的组成:陪同皇帝的是亲王和皇族、侍从、护卫、军官、..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宁做真吃货不做伪君子》

罗友作荆州从事,桓宣武为王车骑集别。友进,坐良久,辞出。宣武曰:卿向欲咨事,何以便去?答曰: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今已饱,不复须驻。了无惭色。《世说新语任诞》晋朝有个挺有才..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一代画魂》

通晓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女画家在中国一直属于稀缺资源。而在民国时期,却涌现出了六位知名度很高的女画家,后人将其称作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这六位女画家分别是: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这..

历史故事 2025-07-25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