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真宰相谢安》

谢安是东晋的救星。

桓温废立皇帝以后,也像当年的王敦一样回到了自己的军事基地。辅佐简文帝并料理后事的,便主要是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桓温如果想发动***,就得先拿下他们两个。

于是,桓温设下了鸿门宴。当桓温召见他俩时,京城里便人心惶惶,王坦之更是心惊胆战不知所措。谢安却镇定自若地对他说:我们去!我朝的生死存亡,就在此一行!

桓温与谢安终于相见。

实际上桓温一直都很欣赏谢安。谢安二次出山后担任的第一个职务,就是桓温手下的司马(中下级军官)。桓温甚至曾这样评价谢安:安石(谢安字)是不可以轻贱和凌辱的,因为他的自处之道无人能及。

这一次,谢安也没有让桓温失望。他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趋前就席,从容不迫地将帐下的卫士看了一遍,然后不慌不忙地问桓温:谢安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不知明公为什么要在墙壁间埋伏这么些人?

桓温笑了。他说:那也是不得已。

说完,桓温下令撤走了甲兵,然后跟谢安开怀畅饮高谈阔论。这样住了几天以后,他又回到了驻地。

谢安和东晋,也都躲过一劫。

其实桓温的野心不能实现,谢安是做了手脚的。后来桓温病重时,曾再三催促朝廷给他加九锡,朝廷也不得不表示同意。然而文秘起草的诏书,谢安总是不满意。结果改了又改,写了又写,拖到桓温去世也没能发出。

改朝换代的事,就这样泡了汤。

那么,谢安是什么来历,他又何以能够如此?

在南下的士人中,谢家并非一流的大族,然而谢安的名气却很大。他四岁时就被桓温的父亲桓彝视为神童,后来也深受王导的赏识。只不过他对政治似乎没有兴趣,当了一个小官后,很快就称病辞职隐居东山,与王羲之等名流来来往往,游山玩水。

对此,当时还是宰相的简文帝曾发表评论说:安石既然与民同乐,那就必须与民同忧,不怕他不出山。

不出简文帝所料,谢安终于再次出仕,从此留下东山再起的成语。不过他的东山再起,是在社会各界呼声很高以后,因此有人不无嘲讽地问他:老兄高卧东山不肯出仕,弄得人们都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现在安石出山了,请问苍生又该拿安石怎么办?

谢安笑而不答。

这很有意思,因为其中有时代精神。

实际上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装。所以,像桓温那样公然宣称宁可遗臭万年,也不虚度一生,是真实可爱的。像谢安这样硬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反倒有装模作样、沽名钓誉、待价而沽之嫌。

于是就连谢安的雅量,也被怀疑为作秀。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大举出兵,以压倒性优势进攻东晋,与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大战于淝水。谁都知道,这是决定东晋王朝命运和前途的战争。然而捷报传来时,谢安却在下棋。而且看了一眼后,继续下棋。

客人沉不住气了,问谢安出了什么事。

谢安这才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

这当然是雅量非凡,然而正史却另有记载:客人走了以后,谢安狂奔进屋,结果连鞋跟都折断了。

后面这一幕,才是真实的。

事实上雅量并非谢安的本色。小时候,他曾经去找名士王蒙辩论,王蒙对他的评价就是咄咄逼人。可见谢安骨子里其实跋扈,超凡脱俗和淡泊宁静是装出来的。或者说得好听一点,是后天的修养或修为。

但即便如此,却仍然可贵,因为当时的天下需要这样一位人物来做政治领袖。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像当年的王导一样,让面临倾覆的王朝转危为安。

这样看,王导和谢安,又堪称政治家。

至少,也是高明的政客。

的确,谢安和王导不乏相通之处,他们也都懂得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道理。谢安执政时,正遇到士兵和奴仆因不堪压迫剥削大量逃亡,而且大多就近逃到南塘一带的船中。谢安却否决了大搜捕的提议。他说: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能包容,那么京都还叫京都吗?

有此一说,谢安便堪称真宰相。

这也是王导和谢安执政时,矛盾重重的东晋政界相对和睦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谢安是懂政治的,也是很会做人的。有一次,谢家人聚会,正好天上下起了大雪。谢安便兴致勃勃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儿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哈哈大笑。

谁都看得出,谢道韫的回答远胜于谢朗,然而谢安却只是开怀大笑,并不加以点评。这就既表示了对侄女道韫的由衷赞赏,又给侄儿谢朗留足了面子。

家为国之本。能齐家的,也会治国。

实际上,谢安被公认为做宰相的材料,正是从一件小事看出。隐居东山时,他和朋友们一起出海,海上却突然起了风浪。船夫见谢安神情闲适,便继续前进,结果风浪越来越大而众人喧哗不安。直到这时,谢安才不紧不慢地说:要不然我们回去?

大家都说:回去!回去!

谢安这才让船夫掉头。

于是舆论认为,如此器量,足以镇安朝野。

镇安朝野,正是公众对谢安的期许,也是时代对他的要求。谢安则不负众望,以他镇定从容甚至不失安闲的精神风貌,让东晋这只大船躲过了风浪。

显然,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器量。器量,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在东汉末年开始流行的新词。它甚至比纯洁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器量不足,再纯洁也只是清澈的山泉。相反,哪怕污浊一点,也是汪洋大海。

谢安也许就是这样。或者说,他希望能够这样。至少在这个时期的政治人物中,他最能代表魏晋风度。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5344.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属于自己的调门》

1798年3月,郁金香开得格外艳丽,法国南部特拉斯堡小学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之中。校园内外,彩旗招展,鼓乐阵阵,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手拿彩旗,列队站在学校大门两边,准备欢迎法兰西总统拿破仑到学校视察。听..

历史故事 2025-04-26

历史故事《谈判暂停五分钟》

抗战时期,平北抗日根据地有一股土匪,领头的叫袁水。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力量,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决定以和平方式,收服这股土匪武装。段苏权给袁水写了一封信,两人约定在县城的一家茶楼谈判。这..

历史故事 2025-04-26

历史故事《柳如是,不省油的贤妻》

明末清初文人冒辟疆的一篇《影梅庵忆语》,使得他和董小宛的情事广为流传,然而在这故事里,董小宛美丽、温柔、忠诚、能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切美好秉性全与冒辟疆相关,她就像一颗小卫星,只围绕着冒辟疆转,与男..

历史故事 2025-04-26

历史故事《批评的妙法》

宋代的宋祁修书爱用冷僻的字词,比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并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欧阳修参加修编《新唐书》后,看到宋祁爱用冷僻字,很想给他提出来,但碍于对方比自己年长二十岁,不便直..

历史故事 2025-04-26

历史故事《“争执不下”与“礼让不迭”》

顺治年间,尚可喜获封平南王,皇太后特赐了一件薰貂领花绸锦袍,表彰尚母的养育之功。可是,尚可喜为二房所生、大房所养,锦袍到底给哪位母亲呢?就在他左右为难时,两位母亲已听到风声,不请自到。只听生母说:儿子..

历史故事 2025-04-26

历史故事《谢道韫,才女的痛苦与救赎》

公元3世纪中期,东晋的某个冬日,名士谢安正在与一众人讲解诗文,忽然大雪纷飞,谢安就问他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对后者更是赞赏。那会儿没有..

历史故事 2025-04-25

历史故事《卞玉京,比林黛玉更孤高》

听人说《红楼梦》是吴梅村写的,每次我都明确表示这不可能,但说起来,和吴梅村有过一段情感瓜葛的卞玉京,倒真有几分像林黛玉。卞玉京是秦淮八艳里的翘楚。她孤高,才华横溢的,性格也像林妹妹初见时的距离感,熟悉..

历史故事 2025-04-25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