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后汉书>的卓异之处》

《后汉书》无疑是文穷而后工者。它是范晔被贬宣城太守期间完成的;它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合众家之长而超越众家,到唐代,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得以流传下来外,其余都已散佚。由此可见《后汉书》成就斐然。的确,它体大思精,创新良多。所创《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传,为后来诸史之典范,莫能刊削。所写诸序与论赞,继承了《国语》《左传》《战国策》一语褒贬的风格。所写纪传,文辞高妙华丽,含蓄凝练,笔势纵放,人物刻画逼真,加以其中收录了大量政论、辞赋,使之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它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细致刻画人物,文采飞扬,笔锋犀利,汪洋恣肆,确如范晔自称天下之奇作,诸如诚跨众氏博采众书颇有奇工等赞誉也实不为过。

其作者范晔自视甚高,常耻作文士,这和后人一命为文人便无足观也之旨一脉相通。他讲求的是经世致用,所以要求文以载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反对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的形式主义,所以他尽付思绪于《后汉书》,宝爱自己的《后汉书》,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精意深旨体大而思精。离别人世之前,专门写文申明作《后汉书》的主旨,为《后汉书》张本,希冀世人莫辜负自己的《后汉书》。这时,他为了《后汉书》也终于道出了贬低自己之语称情狂言,既是平生写照,也是自己终于意识到自己往日不与世合作的代价。倘若还是在往日,他断不会如此折节低头。但为了精神传世,他实用心良苦。

范晔实在是个矛盾体。他身为天子贵胄却是其中卓异者。所以,他的《后汉书》没有无所作为的达官显贵的立足之地,却有前史所未有的独行逸民彰显之所,并且独行与忠君同列。这与司马迁编着思想一脉相通。而这些独行逸民一介之夫其实就是他的另一写状,只是他富贵的出身与才华,使他不可能绝然独行,完全成为逸民,故而他行事充满矛盾。一方面从容于富贵,一方面又立异之。清高孤傲,恃才傲物,爱憎分明,不肯苟合。对个人来说,范晔无疑是悲剧的。不过,正因为个体的悲剧,才促就了伟大的作品。

范晔的悲剧起于自身,而时代则是酝酿他悲剧的温床。他生活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老庄再生再造再实践的时代。这个时代,越名教任自然,老庄的怡情任性、无为逍遥被时人阐释并演绎到极致。在他们看来,这一切不但无可厚非,而且甚可嘉赞,并且非有品行高性不能为之,亦即非世俗之人所能达至。连宋的临川王刘义庆也是这大军的友情支持者。正是由他出面组织编纂了一部揭示这个时代众生相的《世说新语》,才使我们得以近距离感知到他们。

这是一个看重门第的时代,一个纷乱的时代。然而,当他们逍遥自游,恣意人生,精心避祸时,罗网也在悄然向他们张开。

这个时代,可以抛去的是世间的荣华富贵,不可抛去的是内心的高贵,所以他们是矛盾的,这个矛盾把他们推向了绝境。范晔就是这时代诸多矛盾集于一身的代表,而直接把他推到绝地的是那个展示时代众生相的刘义庆家族。

范晔出身豪门,才华横溢,皇帝对其很是看重,如果不是他狂狷不羁,恃才生骄,本可安享清贵,恣情任性一生。范晔家自高祖以来三代显宦,他的家庭出身是无可挑剔的。然而,遗憾的是,范晔是小妾所生,生时还被砖头碰伤了头,因而得了小名砖。在那个重门第的时代,这无疑宣告了范晔低同类人一等,即使他被过继给从伯父,后来袭封武兴县五等侯,由此获得了与嫡子一样的地位,但终究改变不了他小妾所生的事实,逃不脱庶出之痛,也无法逃脱时代对他的歧视。因此,他所继承到的只是家族的优秀基因,即使他从小就好学,博涉经史,才高志大,但也无济于家族正统血脉合法继承者的认可。所以他的心里是有阴影的,而他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更加剧了他内心的阴影。

至于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其兄认为他近利,终破我家。文帝认为他意难厌满。出卖他的徐湛之认为他倾动险忌,富贵情深。他真的如以上人等所讲倾慕权贵,急功近利,贪得无厌吗?先观其文,《后汉书》歌颂仗义执节者、赞美舍生取义者,显然从其文很难得出以上结论。再观其行,倘若他近利,那么他完全可以谄媚宋文帝,他善弹琵琶,文帝想听他弹琵琶,多次暗示,他都故意装没有听懂,或者干脆就毫不客气拒绝。仅有的一次还是文帝为了听他弹琵琶,索性不要帝王之尊了,亲自唱歌,点名范晔要求其为之伴奏,他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要求,才勉而为之,但当文帝屈尊唱毕他就停止弹奏了。用他的话来讲,他不是优伶,为什么要为文帝弹琵琶。其实,文帝并没有把他当优伶,而是欣赏他的音乐才能,想一听为快而已,但他偏偏如此理解文帝美意。是自卑,还是狂放不羁,还是恃才傲物?想必三者都有。他聪慧过人,竟然误解文帝;他才华横溢,借物咏物,讽刺了他鄙视的同僚沈演之、徐湛之等,快意了自己,却对上司有失尊重,也缺乏宽容。他自小就有的心理阴影,加之成长环境的影响,促成了他的狂放不羁与乖张,使他那颗高傲的头,不肯低下俯就文帝。空有满腹才华,却不懂君王恩威,终究不能自保。

他确实乖张,还颇难理解。彭城王母亲去世,他邀约一帮人饮酒作乐被贬。正当君臣相和,位极人臣之际,却被坐实助彭城王造反。此事从他的动机到实际表现都值得怀疑。如他诉说心声的《后汉书》所反映的一样,他行事未免乖张,但对朝廷是忠贞的。况且,如他果真造反,宋文帝岂肯放过他的家族。

还是长于考据的清人头脑清醒,不囿于成见,敢于疑古。清人王鸣盛首为范晔鸣冤,他认为是《宋书》全据当时锻炼之词书之,不足为据。随后,李慈铭、陈澧、傅维森等踵而为范晔***。范晔被坐实谋反,如前所述,源于其性格。对于首谋孔熙先,范晔轻其小儿,不以经意,知情不报,而徐湛之等出于个人恩怨捏造了首谋之罪。范晔是皇族矛盾、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上刑场时,范晔可惜的是自己的好头颅。叹息从此人间空谷绝响,不能再读到由他头颅指示发出的鬼斧神工的妙笔,听不到他指点江山的妙语了。宋文帝是他的知音,范晔生前,文帝一再包容他。直到杀掉范晔后,也没有忘却他智识满满的头颅。范晔死后,文帝却做了一件大好事,即派人去取范晔的《后汉书》并加以保护。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臧否,有着至高无上的决定权,而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没有文帝的保护,《后汉书》肯定无法流传下来。当时与他合撰《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谢俨,就因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于此,文帝无疑也是清醒的。对范晔本人,他不得不杀,但他可以尽量减少由此而造成的损失,那就是保护范晔留下的精神产品。所以,他保护了范晔的《后汉书》,相当于延续了范晔的另一生命。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0119.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唐人笔下的晋史》

历史故事《唐人笔下的晋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大唐贞观时代,民众渴盼已久的太平岁月,终于再次降临。此前,只有隋文帝短暂实现了统一与和平,但在隋末战乱中,生灵涂炭的景象反复上演。上溯至西晋末年,自八王之乱后的两三百年里,中原..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

第一次南巡是康熙在1681年最终镇压三藩之乱后数年间进行的全面巡视的一部分。在1684年南巡开始前,就发布了各种诏书试图防止严重的滥用职权行为的增长。定下扈从的组成:陪同皇帝的是亲王和皇族、侍从、护卫、军官、..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黄马褂的兴衰》

历史故事《黄马褂的兴衰》

满族特色 帝王衣裳清朝君臣的冠服,依穿戴场合可分为朝服、常服、行服、雨服等多种,其中的行服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主要穿用于巡行、狩猎等外出骑行的场合。行褂穿在全套行服的最外层,为便于骑马射箭而设计,故..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宁做真吃货不做伪君子》

罗友作荆州从事,桓宣武为王车骑集别。友进,坐良久,辞出。宣武曰:卿向欲咨事,何以便去?答曰: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今已饱,不复须驻。了无惭色。《世说新语任诞》晋朝有个挺有才..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一代画魂》

通晓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女画家在中国一直属于稀缺资源。而在民国时期,却涌现出了六位知名度很高的女画家,后人将其称作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这六位女画家分别是: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这..

历史故事 2025-07-25

历史故事《宋朝人怎样让房子生钱》

买房要花钱,自然也能赚钱。譬如现在,有的朋友买房,瞅个好地段,选个好时机,低价位买入,高价位脱手,一进一出,落个差价,走的是炒房这条路。宋朝也有这么做的,彼时南京有位杨先生,慧眼独具,觉得南京会向西发..

历史故事 2025-07-24

历史故事《歌德的“灯”》

十九世纪的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歌德是站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恩格斯说。歌德之所以享誉世界是因其博学多才,成就不仅仅限于文艺、哲学方面。直到今天,人们依然难以想象一..

历史故事 2025-07-24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的“禄养”与孝道》

父母在,不远游。此句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要求父母在世时,子辈随时侍奉父母,不要远离他们。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确立为一种至高无上甚至不可或缺的价值观。自大一统汉朝建立、独尊儒术后,逐渐确立了以孝治天..

历史故事 2025-07-2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