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范进中举后,能当什么级别的官》

《范进中举》因其讽刺清代的科举制度和人们捧高踩低的社会风气,而成为中学语文的一篇必学课文,无论是范进中举前后自身的酸腐、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张乡绅的殷勤结交,都无不显示着举人这个名头的分量。

稀罕的举人老爷

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虽然假借明朝故事,根据却是清朝背景。因此范进中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清代读书人冲破阶级枷锁的一种生活状态。

在清代做官的群体中,最正统的有四种出身:进士、举人、五贡、荫生。作为实打实经过科举考试的举人,虽然不如进士荣耀,却也是封建社会应试教育下各省的拔尖人才。作为一名读书人要先成为童生,由童生参加县试、府试而成为秀才;秀才参加本省组织的乡试,通过后方为举人;举人入京参加会试,通过后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殿试,由此才算得上是进士。

在清代如果无特殊情况,各省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按小说中范进属于广东人士,以清初顺治年间广东每届乡试只能取90余名举人,到了乾隆时期改为72人的名额来看,范进中了广东乡试的第七名,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名次了。

成为举人也就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平日里高高在上,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才会折节来和范进叙情,并且一出手就是五十两银子、一所三进宅院的见面礼。

为举人打开的一扇门

只是中举而已,又不是进士的范进能做得到什么官职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清代为了笼络读书人制定的优待政策了。按清代乾隆年间的规定,举人如果参加会试三次,都没有考中进士的,朝廷就会为这些落第的举人开启一扇新的大门即:大挑。

所谓大挑,就是将符合上述条件的举人按照二十个一批的顺序,由皇帝指派王公大臣对他们进行当面选拔。但是这次改变举人命运的选拔,一不看学识,二不拼文采,只是看这些举人的外貌条件。相貌魁伟是唯一的评判条件,对于那些参加大挑的人来说,只恨自己的皮囊不好,真真印证了学识高不如长得好的观念。因此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时,才有你不看见城里张府(张乡绅)上的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的恶毒话语。

但是大挑并不是二十个人都能入选,因为只选取相貌堂堂、魁梧大方的一等三人,二等九人,一共十二人。剩下的八名则美其名曰:八仙,不入等次,纯属陪跑。

大挑中被评为一等的三人,可以做知县,分发到各省当差。二等的九人可以做教谕、训导之类的教官,回到其所在省份,候补各县的教委主任,执掌该县的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看起来这样的官职不过尔尔,可是对于寒门出身的举人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以清代一位普通的教官高照煦为例,他是在1880年参加的大挑,被列为二等。虽然高氏自觉相貌堂堂,心有不忿,可就是这个二等候补的身份,他也一直等到1885年,才补上了陕西省宜川县的训导。

对于大挑这种全看相貌和眼缘的制度,很多举人多有不满,有举人曾拦下参加大挑选拔的王公大臣问道:大挑以何者为凭?却被大臣耻笑回答道:我挑命也。国家的基层教官选拔、举人一生的运数,只以相貌为凭。

可就是这样全凭考官主观臆断的糊涂选拔方法,却让范进受益无穷。因为在考取举人之前,范进以童生身份从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多次都没有考上秀才的功名,只因最后一次考试被周学道可怜,选中为秀才,才有了他后面发迹的故事。因此如果时年五十四岁、相貌平平的范进参加了大挑,最多也只能评为二等,候补一个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上任的县学教谕。

但是并不能因此小看这县学教谕,因为教官虽然与其他肥差相比,显得清贫,却也有自己的好处。

基层教官的权力

比如新生册费就是教官们非常重要的一笔收入。每当童生考中秀才的时候,需要教谕、训导这些官员给他们在履历上盖章子。可这个章子不是白盖的,新生必须要向教官们送上一份心意,才能够得到官方的承认,如若不然,教官一句话就可以将来之不易的秀才身份剥夺,多年的寒窗苦读就化为飞灰。

光绪年间,湖北武昌有一田姓秀才,因为家中富有,所以在盖章时遭到教官的刁难,索要数百两银子的意思。可田家虽有钱却也不是冤大头,于是借口等到田秀才入学之后再给。教官知道此时推脱,就是不给银子,于是返回县学向朝廷派来的学政告状,说田秀才是靠舞弊才取得功名。偏听偏信之下,田秀才被革除功名,从县学轰了出去,田家虽然家大业大,却因不愿贿赂教官,断绝了晚辈的功名。

光绪年间陕西省潼关厅的训导张晨岚,曾就自己的教官生涯作了一首《得字歌》:一品官前坐得,两回丁祭办得。三年考试盼得,四等秀才打得。五品升衔加得,六旬太太苦得。七品县印代得,八条卧碑记得。九两斋夫扣得,十分将就算得。一品官前坐得是说教官清贵。两回丁祭办得,则是指各地每年要在农历二月、八月两个月的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其中花销可以落下一些,而且祭品的整只牛、羊、猪也归教官分配。四等秀才打得,是因为秀才每三年要参加两次县里的岁考,用以检查功课是否扎实。考试中,评为一二三等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四等的秀才家麻烦了,轻则被当众叱责,重则被革除功名,因此其中不愿被革除功名的秀才和掌握生杀大权的教官,自然又有文章可做。

表面看起来神圣光辉的清代科举制度,却是从根子上就弊病丛生。基层教官的选拔潦草如此,那大多数教官也自然把责任视同儿戏。所以清末教育改革才要兴办大学堂,废除科举,但已经是沉疴入骨,药石无效。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560.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一半鸽子一半蛇》

做人最起码的规则就是:在原则问题上决不退让。但是为了达到目的,你必须有鸽子的纯真和蛇的狡黠。鸽子的温顺是表象的,并不意味着同小人同流合污,而是一种麻痹小人的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贯彻自己的原则。丁谓诡..

历史故事 2025-07-30

历史故事《藏在靴底的阴谋》

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冯昆是京城鞋匠中无可争辩的状元,他做出来的靴子不仅样式美观,而且简便健壮。最要害的一点,那些靴子尺码恰到好处,不大不小不紧不松,就像从脚上长出来似的,穿起来甭提多舒服了。当..

历史故事 2025-07-30

历史故事《双生记》

当务之急,就是找个人冒充失踪的太子。绵绵秋雨落在离宫的屋顶,我告别太后,心里忧愁万状。回到房间,我拿出多年前太子离宫前的画像端详,一夜竟未成眠。很快,派出去的人回来了,说找到一个相似度非常高的人。我将..

历史故事 2025-07-30

历史故事《吃祚肉》

清朝皇室有个习俗:每年春节,都要在坤宁宫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完毕,皇上就把祭祀的肉赏赐给众大臣吃。按说皇帝赏赐的肉最好吃吧?不,每当大臣们吃肉的时候,个个就像过鬼门关,苦不堪言。祭祀的肉叫祚肉,说白了,..

历史故事 2025-07-30

历史故事《雨果剃发》

法国大作家雨果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只喜欢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写作,并不喜欢参加聚会或应酬。可是,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很多社会名流都以请到他参加聚会为荣,所以慢慢地,这些无聊的应酬占据了雨果大量的时..

历史故事 2025-07-30

历史故事《岳柱巧对私塾先生》

岳柱是元代有名的学者。他小时候在私塾念书,碰到一个叫营邱子的教书先生。每逢讲完课,老师便让学生独立习字,而自己则趴到桌上打瞌睡,即使学生都乘机跑出去玩,也未能把他惊醒。对此,岳柱很不理解,认为这不但影..

历史故事 2025-07-29

历史故事《吴菱仙报恩》

梅兰芳小的时候,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睛近视,一点精神都没有,人还特别笨,最要命的是嗓子也不好,可以说学唱戏的条件很差。他们家是梨园世家,他八岁那年,伯父梅雨田请来一位姓朱的师傅教他唱戏,这个朱师傅学..

历史故事 2025-07-29

历史故事《雕刻命运》

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为欧洲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琪罗是个文艺通才,他在雕塑、绘画、诗歌、建筑、机械工艺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当然,他最得意的是雕塑,雕塑使他陶醉和忘我。有人问米开朗琪罗,那些精美的雕塑是..

历史故事 2025-07-29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