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备“情有独钟”》

当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各方谋士也纷纷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却一直蛰伏在隆中,并不急于一展风采。他似乎在静悄悄地等待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诸侯中,他最看好刘备。那么,他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刘备呢?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他的身世,史书上的记载不是很多。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由从父诸葛玄抚养成人。诸葛玄和刘表有旧,诸葛亮也就跟着从父到了荆州。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躬耕垄亩于隆中。

用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面,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云云,恐怕只能看作套话;躬耕于南阳则大约是事实,但未必是自食其力,靠种田来维持生计,不过是参加一些农业劳动而已。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雅事,不能用以区别身份。当然,诸葛亮是把耕耘垄亩看作闲来雅兴还是谋生手段,我们已无法断定。但相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的劳作一定很认真。诸葛亮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人。即使位居丞相时,他仍然事必躬亲,说不定就是他躬耕于南阳时养成的习惯。

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实际上,这是会读书的表现。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

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二是好为《梁父吟》。啸,是撮口发出舒长清越的声音;《梁父吟》,则是悲凉的葬歌,或者由葬歌发展而来的乐府诗。这两条记录加在一起,我们就知道,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股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了。一个士,尤其是一个国士,必须以天下为己任。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首先,诸葛亮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我们知道,诸葛家族并非寻常百姓,其先祖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位高权重,在西汉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在东汉则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号为三独坐。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过郡丞,叔叔诸葛玄当过太守,所以诸葛亮也是干部子弟。官场的事情,他应该是知道一些的;官场的关系,他也应该是有一些的。事实上,诸葛亮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蔡瑁的姐姐。这样算下来,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诸葛亮本人则是蔡讽的外孙女婿。刘表是荆州长官,蔡家是襄阳望族,蔡瑁是刘表亲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政治资源,难道不是条件很好吗?

说来诸葛亮的亲事也是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也是当时的名士。这个人很看好诸葛亮,便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人长得很丑,但很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同意,黄承彦立即用车子把女儿送了过去。对于这事史学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黄承彦的说法是谦辞,其实他女儿不丑。也有人认为黄承彦这样说是考验诸葛亮,看他是重色还是重才。但我认为,黄女应该是丑的。第一,有黄承彦自己的说法为证:身有丑女,黄头黑色。如果是谦辞,不会说得这么具体,何况才堪相配一词也并不谦虚。第二,有别人的反应为证。据《襄阳记》记载: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可见黄女之丑,是众所周知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这门亲事呢?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娶妻重德重才不重貌,高风亮节;另一种则相反,认为诸葛亮看重的,正是黄承彦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关系。何况妻子丑一点并无碍,因为还可以纳妾。但如果有这么一层关系,诸葛亮要在刘表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应该是很容易的。

何况诸葛亮还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里的人,也都是一时之选,他们都欣赏诸葛亮,常常帮诸葛亮做宣传。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徐庶推助的。另外如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很高。卧龙的称号就是庞德公送给诸葛亮的,庞德公还让自己的儿子娶诸葛亮的二姐为妻。可见,诸葛亮当时虽然隐居草庐,高卧隆中,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诸葛亮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强大的关系网,有小圈子,如果要从政,应该说是很便利的。但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以前,他几乎没有任何动静。因为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魏略》载,诸葛亮曾经对他的三个朋友石韬、徐庶、孟建说,你们从政,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朋友反问,足下呢?诸葛亮只在微笑,没有回答。其实答案早就有了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名将。这就再清楚不过,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称王称帝坐北朝南,也不是为官造福一方,而是辅佐贤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定鼎中原。

显然,要实现这样的志向就必须为自己选一个好老板,而他可选的人有很多。比如刘表,就近在眼前,而且沾亲带故。曹操和孙权,也都在招兵买马、招贤纳士。但诸葛亮对他们似乎都没有兴趣。原因很简单: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的空间又太小。当时到荆州来避难的中原士人很多,刘表却一个都不用,诸葛亮出山又能如何?曹操那边人才济济,曹操自己也是强人,诸葛亮当真去了,也未必能如何。何况对诸葛亮来说,仅仅见用恐怕不行,还必须重用甚至专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孙权的首席谋士张昭看出诸葛亮非同寻常,极力向孙权推荐,孙权也想留他,但遭到诸葛亮拒绝。问其故,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道理也很简单:江东是一个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利益集团。孙权那边人才太多,而且关系密切。张昭,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孙策曾带着他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也就是视其为兄长,临终时又把孙权托付给他,而且说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话。周瑜,也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而且有连襟之情、兄弟之谊。孙权的母亲曾明确告诉孙权,要他把周瑜当哥哥。不难想象,任凭诸葛亮能力再强、本事再大、水平再高,到了东吴,权位也只能在张、周二人之下,甚至不如鲁肃。这显然不是诸葛亮所期望的。

所以,诸葛亮所谓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的度,恐怕不是度量,而应理解为空间。当年周瑜劝鲁肃投奔孙权时,就曾经引用了东汉名将马援回答光武帝刘秀的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向选择。郭嘉、周瑜他们要择君,诸葛亮当然也要择君。但诸葛亮的要求似乎更高一些,那就是这个老板必须能保证自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从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和后来的《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抱负和人生理想就是廓清四海,一统九州,从而建不世之伟业,立盖世之奇功。这个伟业和奇功,可以是齐桓公那样的霸业,也可以是光武帝那样的帝业,但必须是经天纬地的事业。能成就帝业固然好,能成就霸业也可以。退而再求其次,也得三足鼎立,割据一方。总之,他要成为一个实际上的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开国元勋。他选择的老板,则必须是能够使他实现这一抱负和理想的人。

这样一说,诸葛亮的选择标准也就很清楚了。第一,这个人必须有建立一个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可能性。他应该有这个志向,也有这个条件。第二,他的这个志向和条件还不明显,还处于潜在状态。志向既鲜为人知,甚至自己也不明确;条件仍不成熟,甚至还有所欠缺。正因为不明确,有欠缺,才需要有一个诸葛亮。也因为不明确,有欠缺,诸葛亮去了以后,才能够成为可以大显身手的定鼎之臣。

符合这些条件的,显然只有刘备。

第一,刘备为帝王之胄。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在政治上就占了便宜。尽管后来大家都清楚,汉室已经扶不起来,刘备的那个汉和刘邦、刘秀的那个汉也不是一回事,但由刘备取代(或继承)刘协,总比由曹操、孙权这些和皇室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取代,要顺理成章一些。另外,刘备七尺五寸(合1.725 米)的身高,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的形象,也比曹操好。这在当时,都算优势。

第二,刘备有帝王之志。刘备两个儿子的名字就能说明问题,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是封禅。封禅,是有德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刘备如果不想当皇帝,儿子叫封禅干什么?

第三,刘备有帝王之术。刘备和刘邦的血统关系虽然可疑,性格和作风倒不乏相似之处。比如《三国志》本传所云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就很像;善于笼络人才收买人心,也像。

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因为厚道,也因为侠义,所以很得人心。

刘备当平原相时,郡民刘平看不起他,耻为之下,派刺客去杀他,刺客竟不忍下手,语之而去。不忍下手的直接原因,是刘备不知来人是谁而待客甚厚,感动了刺客。而根本原因,则是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此众多归焉。人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四,刘备有帝王之福。刘备的福气,表现为关键时刻总有高人相助,危难之际总能化险为夷。刘备刚出山时,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谁都知道,人才,忠诚的好找,能干的也好找,又忠诚又能干的不好找,而关羽和张飞偏偏就是既忠诚又能干。这是刘备的第一大福气,以后的运气也不错。比方说,正愁没有根据地,陶谦就死了,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徐州;正愁不知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碰巧曹操就派他去拦截袁术,躲过了衣带诏一案的大清洗;到徐州后,又正好赶上袁术死了,刘备再次得到徐州,差一点就成了气候。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3157.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800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一些。公元1258年1月13日,乃是南宋宝祐六年的农历十二月。这一天,西湖结冰了。西湖不常结冰的2008年那场大雪,西湖也只是局部结了些冰。再往前数,1977年、1930年西湖也结过冰,据说有人..

历史故事 2025-04-29

历史故事《特殊情书》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林语堂的善意回避》

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了一套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开明英文读本》,编著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仅半年之后,就有读者向开明书店和林语堂举报,说世界书局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的嫌疑..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擂错战鼓打胜仗》

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说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王府井是个扣儿》

咕咕呱呱闹更名,你东我西改不成。一齐上殿找干隆,皇上开口喊爱卿。晓岚心里直骂熊,圣命不接怎么行。换了一字妙无穷,圈住大嘴井底鸣。干隆皇上五十五岁这年,一个大雪天的早朝完了,他把纪晓岚留下来,说有几个王..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炎黄子孙:三巨头的两次大战》

一说起华夏最初的历史,总给人非常遥远的感觉,那我们不妨把这段介于传说和真实之间的历史,想象成远古时期三大巨头之间的华夏霸权争夺战,那么这三大巨头是谁呢?他们争夺霸权的结果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炎黄子孙这..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订书针暴露了特工》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这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没有发现问题;请来专..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古人为什么要用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用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湖北黄冈螺..

历史故事 2025-04-27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