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考生千奇百怪的备考》

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为了可以在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古代学子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认真苦读知识点、押考题,这些现代人常用的方式,古代人也运用得炉火纯青。

古代也有补习班

南宋学者吕祖谦创建的丽泽书院,就是一个名牌辅导班。书院位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吕祖谦不仅是当时的理学家、文学家,还是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多年。他会邀请朱熹、张栻等着名大家来讲学,书院师资力量强大,吸引了天下学子前来学习。

丽泽书院受追捧的最重要原因,是书院教习的内容基本上是应对科举考试的技巧。为了提升升学率,吕祖谦根据当时学生的总体特点、社会实际情况和科考内容,以《左传》为基础,整理编写了一本《左氏博议》作为书院的讲义。吕氏一族本是山东东莱的名门望族,人们称吕祖谦为小东莱先生,他的教材被称为《东莱博议》,又因为教材是黄色封皮,因此又被叫作黄册子。

黄册子问世以后,吕祖谦毫不避讳地说:《左氏博议》者,为诸生课试之作也。这本教材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应试的,里面不仅有考试提纲,还收录了历年科举考试的真题和优质答卷,以供考生学习、揣摩。考生通过学习黄册子,应试水平有了显着提升。这本教材一时畅销无比,其他书院也将其选为读本和教材。同时,它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论,南宋末年的大臣刘黻就曾写诗讽刺道: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

另外,古代的书院为了提升中举率,每到科举的年份,便会大规模扩招,想方设法吸引优质生源。比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湖南巡抚丁思孔将优秀的生童集中到岳麓书院教授科举之学,而且月辄一试,糊名而进,每月都进行模拟考试。各地士子听说后,纷至沓来,远方学者闻风向往,虽远在江南闽浙,亦不惮重茧而至。

明清时期,书院常常按照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一等叫正课生,这类学生不仅食宿全免,每年还有生活费补贴,他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应试辅导和强化训练。在乡试年份,还有增额正外课膏火的规定,即无论哪等学生,都可以获得更高的生活费补贴,书院为考生们能一心一意考取功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不仅如此,有的书院还专门开设举人班。同样在明清时期,举人通过了乡试,所以没有专门的学习场所,但举人还需要参加会试和殿试,因此,部分书院为了满足举人的应试需求,会专门招收他们入院学习,为他们提供参加会试前的应试辅导教学。譬如,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盐政阿克当阿便在扬州梅花书院招收举人,开了清代书院招收举人的先河。根据《明清进士位名录》的统计,在举人班开设的第二年,梅花书院便一次性考出了四名进士,其中洪莹更是一举夺得状元。一时间,梅花书院声名远扬,成为晚清的着名学府。

临时抱佛脚是门生意

唐朝诗人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前,备考十分认真。他在做历年科举考试真题时,会把出题人意图、应答重点、得分技巧都总结出来,并认真做好笔记。和他一同参考的学子,发现他的笔记很适合用来临时抱佛脚,便纷纷向他借阅。

当时的白居易囊中羞涩,见自己的笔记大受欢迎,便灵机一动,将笔记找人编撰成册刻印,然后叫价售卖。没想到,还真的在考前靠着自己的笔记,赚到了第一桶金。

参考学霸笔记只是古代学子备考的方法之一,购买应试教材、进行考前押题,也是他们常用的方法。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日趋程式化,大部分读书人考试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许多考生不再专注于钻研经书大义,而是开始揣摩时文答题技巧。所谓时文,即科举时代的应试文章。加上当时出版业得到长足发展,从明代开始,科举教材就成了一门生意,一大批以考试为导向的教材涌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京华日抄》。这是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杭州通判沈澄所刻的一部时文集,相当于现代高考优秀作文选集。此书一面世,深受人们欢迎,同类书籍也随之大量出现。

对于古代学子而言,学习笔记、科举教辅都是平时学习的补充。科举考试中,除了考验学识,还考验学子的身体。

科举考试时,贡院会给每个学子准备一间狭小房间,称为号舍。考试期间的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小便还能在号舍中就地解决,大便可就成了棘手的问题。古人认为,在考试中大便,是对圣贤的大不敬。如果在考试过程中,实在憋不住想要上厕所,监考官便会带着考生去厕所。之后,监考官会在考生的试卷上留下一个特殊的记号,俗称屎戳子。有了这个记号,无论试卷答得多好,都会被阅卷官自动忽略。为了避免苦读十几年的努力因为上厕所而付诸东流,这些学子们,除了要多练真题,还得练习憋屎憋尿,挑战身体极限。

考试期间,除了不能随意上厕所以外,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科举考试一般需要考九天,这期间考生不得离开贡院,但是贡院不解决伙食,因此,考生需自带食物。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便提到出身富裕的考生,可以提前购买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酱瓜、板鸭等美食,还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药;出身贫穷的考生,因为囊中羞涩,一般是带够几天的干粮用以充饥,或是略备粮米蔬菜,在考试间隙自己做饭。

贡院本身的环境也比较恶劣,明清时期的科举通常在酷暑时节举行,参加考试的学子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只够喝一天,后面两天只能喝贡院井水。但是贡院水井三年启用一次,也不会及时清理,水质堪忧,加上高温天气,食物容易变质,经常有考生在贡院突发疾病身亡。譬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福建的一场乡试中,头场就有四位考生病死贡院,第二场又有三人因病魂断考场。

用各种方式讨彩头

在儒学中,孔子为万世师表,古代的学子自幼奉其为神。每当科举开考前,官方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活动,考生与监考官们都要前去祭拜孔子。对于考生来说,考试前拜孔子,是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能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对于监考官而言,他们则祈盼科举考试能够平安举行,顺利为国选拔出人才。

除了祭拜孔子,我国古代的文运神有五文昌之说,即道教奉祀的五位神明:文昌帝君、文衡帝君(关帝)、纯阳帝君(吕洞宾)、魁星、朱衣神。古人认为,文昌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所以,文昌帝君在中国民间和道教中,是尊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关公深明春秋义理,为人公正,处事严明,所以主管着读书士子的道德品行、录取排名。魁星,俗称文曲星,本名奎星,原为古代天文记载的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白虎宫七宿之首。由于在科举考试之中,第一名也被称为魁,所以,魁星也被士人供奉,以祈功名。在古代,许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寓意学子夺魁。

纯阳帝君吕洞宾又称孚佑帝君,他出身士人,后来修道飞升。民间传说中,吕洞宾曾经以黄粱梦点醒赶赴科举的卢生,成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考神之一。除了吕洞宾,宋代赵令畤的《侯靖录》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欧阳修做主考官时,每次阅卷就会感觉身后站着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那人不时点头,凡是他点了头的卷子,必定合格。后来,欧阳修感慨道: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从此,朱衣神也成了学子们信奉的考神。

除了拜考神,吃些吉利的饮食讨个好彩头也很有必要。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带有吉利色彩的食物,比如浙江的着名特产状元糕,以其外形酷似古代新科状元戴的帽子而得名。广东的猪杂粥,也有个气派的称谓状元及第粥,这碗粥里,还有着一则故事。相传明代岭南才子伦文叙幼时家贫,以卖菜为生。一粥铺店主怜其年幼,便每日到伦文叙家买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每当伦文叙到粥铺时,店主便用剩余食材生滚白粥,免费请伦文叙吃。后来,伦文叙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特地前往感谢店主,店主又为其做了一碗猪杂粥,于是,猪杂粥就成了状元及第粥。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考前食俗亦有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为科举讨个好彩头,祝愿考生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能够考运上佳、一举中第。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2401.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古代官场的“假官”》

历史故事《古代官场的“假官”》

说到假官,即便是在交通信息发达的今天也让人防不胜防,若是在交通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冒充官员岂不是更容易操作?答案是肯定的,在行政、通讯效率低下的古代,假官现象历来十分严重,有的时代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地..

历史故事 2025-10-24

历史故事《翻白眼的八大山人》

一只鸟,通体全黑,偶有几簇白毛,外加一张尖锐的鸟喙,以及一个大大的白眼。你能想象就是这样一张简单且普通的画,当年竟然在拍卖市场上拍出了6272万元的天价吗?创作出这幅名为《孤禽图》的人来头也不小,他在画上..

历史故事 2025-10-24

历史故事《“薪水”的由来》

据相关史籍记载,薪水一词原指打柴汲水之意,也即烧火煮饭的意思,也称柴水。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段文字明确地记载了..

历史故事 2025-10-24

历史故事《苏东坡的口福》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吃,懂吃,有条件吃,而且,有良好的胃口,吃得下去,消化得动,实在是一种幸福。所谓口福,所谓吃得快乐,所谓舌尖上的享受,都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号称美食家的苏东坡,一..

历史故事 2025-10-24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古诗(古代对元宵节的描写)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古诗(古代对元宵节的描写)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古人为此写了不少唯美的诗句,下面一起来看看。《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

杂文 2025-10-24

历史故事《东门逐兔亦不得》

清人姚鼐着《李斯论》一文,开篇即否定苏轼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的观点,说: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认为秦自商鞅以来,即形成深厚的法治传统,以至数代富强,兼并诸侯,直到始皇时期。李..

历史故事 2025-10-23

历史故事《古代的“口香糖"》

现代人会有口臭问题,毫无疑问,古时的人也有口臭。如何去除口臭,老祖宗在实践中得出口衔丁香除臭的经验。丁香有两个品种,木樨科丁香为灌木或小乔木观赏花卉,而桃金娘科丁香才是古代的口香糖。有两个段子可为佐证..

历史故事 2025-10-23

历史故事《如果没有他们》

历史故事《如果没有他们》

自从熙宁四年(1071 年)退归洛阳,司马光一住便是十五年。这十五年中,他最大的成就,便是编年体史学巨着《资治通鉴》。在将近一千年以后,我们回望那个时代,大宋朝堂上下的明争暗斗、喧嚣纷扰早已沉入深不见底的..

历史故事 2025-10-23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