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识字救命》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泾县柳树村里,有位教书先生名叫崔志柏。崔先生学识渊博,为人却非常孤傲,只肯教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对天资一般的孩子,他一概拒之门外。

柳树村里有三十多户人家,但没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能跟着崔先生读书。为此,崔先生的邻居马大行曾经不止一次地抱怨过。崔先生总是不屑一顾地说:他们天资平平,能考中秀才、进士吗?

这天是端午节,马大行扛着一把锄头刚出家门,便看见崔先生穿戴一新,手里提着两只礼盒,领着老婆孩子,往村外走去。他随口问了一声:崔先生,去哪里?崔先生答道:今天过节,去丈人家。崔先生的丈人,住在距离柳树村有二十多里路程的一个村庄里。

马大行与崔先生道别后,便下地锄草了。锄了大约半个时辰的草,马大行忽然双手紧紧地捂住肚子,跌跌撞撞地往家里走去。

马大行的老婆郭桂花,正在家中打扫,马大行忽然步履踉跄地走了进来。郭桂花见他弓着腰,满脸痛苦的样子,急忙问:你咋了?马大行一头栽倒在床上,说:我的肚子好疼啊!郭桂花更急了:你先忍着点,我这就去镇上请郎中!马大行却道:咱们家只剩下了几十文钱,哪里请得起郎中?

正说着,屋外响起了一阵铜铃声,随即,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瞧病了,瞧病了!郭桂花出屋一看,只见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手里摇着一只铜铃,正从她家门前经过。显然,那男子是一位走家串户的行医郎中。

郭桂花将郎中请进了屋,马大行却怎么也不肯让郎中瞧病,说他瞧不起。郎中却说:我的诊费很便宜,只要十文钱!马大行点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诊费我付得起,可我抓不起药啊!郎中微微一笑:我所开的药方,都是草药,在你们柳树村的山上都能挖到,不花钱!

马大行这才让郎中瞧起了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郎中开了一张药方,说:按这个方子喝药,很快便能药到病除!说着,他收下诊费,摇着铜铃扬长而去。

接着,郭桂花赶紧把邻居杨山岭请到了自己的家中。杨山岭是柳树村里唯一的采药人,长年在山中采挖草药。

郭桂花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把药方递给了杨山岭,请求他按药方上所列的草药名称,去山中采药。杨山岭瞪大着双眼,将那张药方上上下下一连看了好几遍,然后紧皱着眉头,说:马大嫂,这事我、我办不了啊!我长年采药不假,可我不认识字。这张药方上的字,我一个都认不出来,我不知道这上面写的都是些啥药啊!

郭桂花这才想了起来:在柳树村里,除了崔先生,没有第二个人识字!想到这,郭桂花拔腿就往门外走。

马大行显然看出了她的心思:桂花,崔先生一大早就去他丈人家了,他的学生们今天都没有来崔家读书,你就别去他家了!郭桂花道:那我去他丈人家找他!马大行摇了摇头:他丈人家距离咱们柳树村那么远,来回要一天的工夫。郭桂花更急了:那该咋办?

马大行想了一想,道:村里的孩子们,在崔先生教学生们读书时,经常凑在崔家的窗户外瞧稀罕。那些学生们去屋外休息时,也经常与他们在一起玩耍,耳濡目染,也许他们能认出这药方上的字!桂花,你快去把他们给找来!郭桂花迟疑道:他们能认出这些字吗?马大行挥了挥手: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了!

工夫不大,村里的孩子们都来到了马家,他们紧盯着那张药方,一会儿抓着头皮,一会儿又小声讨论起来,然后,他们把自己所认识的字,一个接一个地说了出来。杨山岭在一旁不停地印证:不错,是有这种草药就这样,村里的孩子们,尽管每人只认识一两个字,但他们凑在一起,竟然把那张药方上所写的字,全部认了出来。

杨山岭立即扛起药锄,背着药篓上了山。半个时辰后,他挖到了药方上列出的所有草药,并把它们送到了马家。郭桂花立刻为马大行煎起药来。

喝了汤药之后,马大行的肚子很快就不疼了,第二天上午,便行走如常了。躲过一劫的他,大声感慨道:幸亏崔先生的学问多,幸亏孩子们偷偷地认识了一些字,否则,我恐怕早已命丧黄泉了!郭桂花却没有好气地说:如果他愿意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就不用费那个劲了!马大行摆了摆手:不管怎么说,如果崔先生不会教书,孩子们哪能偷偷地学会认字?等他回到村里后,我要好好谢谢他!

当天下午,崔先生领着老婆孩子,回到了柳树村。他刚来到自家门前,马家一家老小,忽然在他的面前,一起跪了下来,齐声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走了过来看热闹。

崔先生急忙扶起了马家老小,询问究竟。马大行便把事情说了一遍,崔先生听得目瞪口呆。

马大行顿了顿,又道:崔先生,你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吧,识字真的能救命!再说,如果孩子们读了书,做生意、买东西、算账就不会吃亏了。村里的其他人纷纷开口附和。

崔先生望了望马大行,又望了望众人,终于答应了大家的要求:乡邻们,以前我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中功名去做官,直到今天,我才总算明白了,读书还有更多、更要紧的用处。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1011.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王老五破案》

清朝末年,在川西的东河村里,有个憨厚的木匠叫王老虎。他年幼时逃难,途中父母染病。不幸双亡。当地村里有一对相对富足的王姓老夫妇埋葬了他的父母后,看他可怜,刚好他们膝下无子,就收养了他。老夫妇给他取名为王..

民间故事 2025-11-28

民间故事《还魂记》

民间故事《还魂记》

红颜薄命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有个才子名叫卢定华,在其好友徐国春的赞助下,顺利出版了一本诗集。徐国春在一家酒楼摆了宴席,为卢定华庆贺,并请了春香院的惜妍姑娘来作陪。徐国春让惜妍在卢定华身边坐下,专门伺候卢..

民间故事 2025-11-28

民间故事《钓碑》

民间故事《钓碑》

一、买碑天下事无奇不有。城里洪记旧货店掌柜洪得发忽然贴出一张告示:高价收购旧墓碑。只要碑上的书好、刻好、年代久远、做工精巧,特别是由名人书写并落了款的墓志铭,哪怕是残碑也行。收购价由店里聘任的高人吴友..

民间故事 2025-11-28

民间故事《扈三爷与剃头匠》

搁涞阳城,扈三爷算是大财主。多大?数不上第一,排老二,有戏。他家挨铁路边住,那是穿涞阳县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修的,为的是方便慈禧老佛爷去易县西陵上香祭祖用。过了铁路,最数老扈,说的就是扈三爷家大业大。..

民间故事 2025-11-28

民间故事《三番五次贼走空》

民间故事《三番五次贼走空》

奇怪的盗贼清朝顺治年间的一天,平阳县的顺昌典当店老板陈福前来报案,说是昨天夜里有贼人进了他的典当店。不过,奇怪的是,东西一件都没少。没过几天,陈福又来报案,说又有贼进来,把店堂翻了个遍,还是什么东西都..

民间故事 2025-11-28

民间故事《九口塘冤案》

清朝雍正年间,古城县九口塘村的河滩里被大雨冲出一具尸体。本县首富、生员杨同范前来县衙报案,声称尸体是他本村同族杨三姑,一个月前被丈夫涂如松暗害,请县太爷严惩凶手,为民申冤。知县汤应求不敢怠慢,立刻委派..

民间故事 2025-11-27

民间故事《奇礼》

清朝同治年间,龚慧任清河知县。他是花钱买来的这个官儿,自打上了任,就大捞特捞,几年的工夫,就捞了个盆满钵溢。他尝到了甜头儿,就想,自己要是能当个更大的官儿,那不就能捞得更多了吗?他就动起了心眼儿。礼也..

民间故事 2025-11-27

民间故事《丑女入宫》

大清朝建国后,每隔三年朝廷就会派礼部官员到民间征选秀女,充入后宫服侍皇帝和嫔妃。清初只征选北方满蒙女子,到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登基之后,首创清帝南巡江南。乾隆看腻了满蒙女子的明眸皓齿,见识到了汉家..

民间故事 2025-11-27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