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歌德是站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恩格斯说。
歌德之所以享誉世界是因其博学多才,成就不仅仅限于文艺、哲学方面。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难以想象一个文学家居然对植物学、地质学、矿物学、光学等自然科学兴趣浓厚,且建树不凡。此外,歌德还喜欢绘画,他全部的画作总计达2700多幅,其中,部分作品保存至今,有的被视为珍品!
歌德在1827年谈到的地理方面的三个预见,尤其让人惊讶: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和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众所周知,尽管歌德未能亲眼见证这三个预见的梦想成真,但几十年之后,它们都被后人实现了。
虽然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但他的现实生活却波澜不惊,一帆风顺,不能不说这得益于他自身的练达、睿智。为人处世,歌德很务实,也很会享受生活。在魏玛公国,魏玛大公送给歌德一栋房子。于是,歌德便参照公园的风格,亲自设计和建筑了房子周围的花园。
在艺术上,歌德是出世的;在生活上,他又很入世。歌德出身名门,又始终置身于上流阶层,便自然而然地与某些社会人士,尤其是一些平民艺术家存在隔阂。1812年夏天,在卡尔巴特的特普利策,音乐天才贝多芬与他仰慕已久的歌德第一次见面。当时的歌德年长贝多芬21岁。那次见面,在贝多芬看来,歌德只是一个极留意礼节的社交家,温文尔雅,从不肯尽情倾吐。热情洋溢的贝多芬觉得自己见到的歌德与想象中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葛兹冯伯利欣根》的作者相距甚远,十分失望!而那则在国王的仪仗队前,贝多芬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旁,摘帽肃立的着名故事,实际上也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两人在为人处世上的巨大差别。
命运垂青歌德,而歌德的一生总是处于如饥似渴、孜孜不倦的探求中,就像他穷尽六十多年的时间,写作《浮士德》一样。1832年,83岁高龄的歌德临终时喊道:给我更多的灯吧!其实,这所谓的灯寓意着光明、愉悦、幸福,更寓意着洞悉一切的智慧!显而易见,歌德拥有的灯比大多数人多得多,只是他雄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