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终不复任以民官》

唐朝后期,国势日渐衰落,江山摇摇欲坠。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位皇帝让大唐出现了短暂的复兴也有人称之为回光返照。他就是唐朝第17位皇帝唐宣宗李忱。

李忱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力挽狂澜,实现大中之治,与他爱读治国理政书籍,善于纳谏明辨是非,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有关。而这一点,有段故事足以证明:唐宣宗服侍自己的母亲郑太后甚为谨慎,不让她居住于别宫,以便自己能朝夕奉养。他的舅舅郑光历官平卢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唐宣宗与他议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之时表现得鄙陋浅薄,让他很不高兴,于是留郑光于朝廷任右羽林统军,使他便于奉朝请示。郑太后几次向唐宣宗说郑光贫穷,唐宣宗厚赐给郑光丰厚的金帛,但终不复任以民官,始终不再委任他为治民之官。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唐宣宗也是一位孝子,他让母亲郑太后与自己同居一宫,以便自己能够朝夕奉养。但是,对于母亲为自己的弟弟,也是唐宣宗的舅舅郑光求官一方的请求,他却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给舅舅钱财,予以经济上的救济是可以的,但是,想要让他跟从前一样担任节度使一类的地方官是万万不行的。为什么?因为郑光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因此,假如出于一己私利而让他继续担任地方官,那么,这是对朝廷的极不负责,对百姓的极不负责。

应该说,唐宣宗与自己的母亲的感情无疑是非常真挚的,并且把这样的感情还延续到了母亲的弟弟即自己的舅舅郑光身上,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予以了一定的关照。从前郑光担任地方节度使是这样,后来罢去了他的节度使之职,安排他担任右羽林统军也是这样。但是,从唐宣宗与之讨论为政之道的情况来看,郑光显然在治国理政方面不够用心,也缺少相应的才能,因此,如果简单地根据母后郑太后的暗示,依然重用他为政一方的话,那么,或许就其个人来说,面子、票子都有了,可地方上会不会因此而陷入混乱,老百姓是不是会因此而受苦,恐怕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毫无疑问,正是因为这些,所以,作为希望政治上有所作为、努力向唐太宗看齐的唐宣宗,最终说了不。

人是有感情的,帝王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帝王,又是应该能够分得清轻重、大小、公私的。什么为重,什么为大,什么为公?国家利益为重,治国理政为大,天下为公。也正因为唐宣宗在这些事儿上拎得很清,所以,他才能成为晚唐皇帝中声誉较高的一位。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0020.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

以前人看长卷画,有种我们现代人看电影的感觉,左手收,右手放,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看。当然,因为现在很多珍贵的绘画都在博物馆里,为了照顾所有人的观看体验,通常博物馆会把长卷画完全展开,让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全貌..

历史故事 2025-07-21

历史故事《宋代的社会信任度》

美籍日裔学者福山认为,传统中国属于低信任社会,人们彼此间的信任程度很低,社交范围非常有限,不容易建立家族与政府之外的社团。但福山的这个论断,完全不符合宋代社会。看看宋人的笔记就清楚了。宋人王明清的《摭..

历史故事 2025-07-21

历史故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打脸对话》

1、宋朝初年,赵匡胤曾经想让符彦卿为军队统帅。符彦卿是个沙场老将,素有威名。赵普怕其拥兵专权,所以坚决反对这个提议。但赵匡胤一意孤行,还说:我对符彦卿十分厚待,他是绝对不可能辜负我的!赵普也不客气,直..

历史故事 2025-07-21

历史故事《侯白的智慧和风度》

隋朝时期,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物,名叫侯白。侯白很幽默,一张口就能吸引达官显宦来听他说笑解闷,每次遇到尴尬的场面,他都能凭着过人的机智与反应轻松化解。有一天,陈国派了一位外交使臣到隋朝参访。隋朝的长官摸..

历史故事 2025-07-21

历史故事《大奸臣谨小慎微》

你别看秦桧那么横,但他是一个极其谨小慎微的人,我在史料当中就看到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他老婆,就是那臭名昭着的王氏,其实就是一傻婆娘。王氏跑到宫里去跟吴皇后吃饭,吴皇后说这是新进贡的鲻鱼,你尝..

历史故事 2025-07-21

历史故事《案头观米》

1964年,一个年轻人背着一卷破纸从哈尔滨一路南行。他的目的地是北京。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破纸,这些纸保存下来太珍贵,甚至父亲的命都搭在这上面了。1945年9月8日,他父亲和骆大昭一同去长春访友,在街头商..

历史故事 2025-07-20

历史故事《“坐堂医”的由来》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名为某某堂,望闻问切的医生被称为坐堂医。其来历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他从小就受家庭熏陶,笃实好学。有一次,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

历史故事 2025-07-20

历史故事《苏轼二札》

研一条老松烟,写幅扇面,取东坡《赤壁赋》中的佳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

历史故事 2025-07-20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