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癸酉之变”只是清朝走向垮塌的第一步》

一、

一想起1813年秋天那件事,嘉庆皇帝就感到窝囊:他差一点就成了大清的末代皇帝,并且,各级官员早就知道要出事,却都像请客一样,把问题迎进了紫禁城。

1812年一个宁静的仲夏夜,台湾知府汪楠,被淡水同知查廷华扰了美梦。

原来,查廷华抓了一个传教的人,此人供出了一份可怕的情报:1813年中秋节,天理教教徒要攻打紫禁城,目标是推翻嘉庆皇帝,建立新王朝。带头人叫林清,率领突击队的叫祝现

查廷华迅速将这份情报报告给了汪楠,汪楠听后,稍作思考说:犯人为了保命,什么胡话都会说。你知道上报假情报的后果吗?快把那家伙宰了,免得出去瞎说,给我们惹事。

1813年初夏的一天,豫亲王裕丰的管家祝现请假了。祝现的堂弟祝富庆偷偷来访,向豫亲王裕丰举报堂兄参与谋反,举报林清看似是在宣武门租房子卖鹌鹑,其实是打造枪械。

毕竟是皇室宗亲,豫亲王一听就跳了起来:真的吗?我这就进宫禀报!

仆人备好了轿子,豫亲王却摆了摆手,低声劝导举报人:做事要动脑子啊!谋反是灭九族的大罪,你想害整个祝氏家族吗?千万别再提了。

1813年8月以来,京城卫戍司令吉伦连续接报,说天理教教徒即将攻打皇宫。吉伦却十分淡定:我九门提督的职责范围是九个城门,加强巡逻就是了。紫禁城内又不归我管,我操这个闲心干啥。

9月底,嘉庆皇帝从木兰围场回京,经过蓟县的白涧,吉伦率大队人马前往迎驾。刚上路,一个参谋骑快马狂追上来,气喘吁吁地报告:不好了、不好了,天理教教徒混进城了,请大人即刻处理!

吉伦火了:你们有完没完?想立功受奖想疯了?滚开滚开!

参谋不依不饶,一把拽住吉伦的马缰绳,苦苦哀求:大人!您真的不能走啊,要出大事啊!

吉伦大为恼火:我大清国泰民安,天下归心,正是太平盛世,你竟敢造谣惑众,等我办完大事再来收拾你!说罢,一脚踢翻可怜的参谋,驾马呼啸而去。

二、

1813年10月7日中午,兵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刘镮之,正与客人觥筹交错。宛平县令和卢沟桥巡检匆匆进来,附耳低语:昨夜今晨,家住宋家庄的林清等人,骗过岗哨,经卢沟桥进了城,明天午后将打皇宫,情况十万火急!

刘镮之早已进入酒酣耳热状态,哈哈大笑起来,说:幼稚!难道吉伦大人的部队是摆设?别没事找事了,陪我喝酒。

第二天,天理教教徒200余人装扮成卖柿子的、送货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由东华门、西华门攻入皇宫。两天一夜之间,皇宫中刀光剑影,箭矢乱飞。

警卫部队惊慌失措,死伤过百,假如林清的外援及时跟进,大清皇宫将被连锅端!凑巧,嘉庆的二儿子、后来的道光皇帝,平时爱摆弄火枪,这次派上了用场。几声枪响,竟然稳住了军心,局面开始扭转。在禁军的围剿下,天理教教徒寡不敌众惨遭屠戮,起义失败。

三、

这件事发生于农历癸酉年,史称癸酉之变,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嘉庆如此表达了他的震惊和愤懑。他创造了因循疲玩这个新词,直指汪楠等人不负责任。言下之意,如果汪楠等人干活认真点,灾祸完全可以避免,至少不会闹这么大。

嘉庆皇帝想错了。触发癸酉之变的,不单是哪个人的工作作风问题,而是整个吏治的腐败,出事是必然的。

清朝的吏治腐败很有特点:官员们除了贪,还特别懒,没人想做事,讨厌担责任,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从乾隆中期开始,官场就如一潭死水,不作为是主旋律。

人人麻木不仁,个个炸雷都打不醒,根子在于狭隘的人生目标:升官发财!

那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不犯错误才能升官。多磕头,少说话!三朝元老曹振镛的名言,诠释了其官场成功秘诀:做事越多,错误越多,不干活最保险。所以大家遇到事情习惯性绕道走、踢皮球,把犯错误的机会留给别人。

白莲教起义失败后,林清等人利用大饥荒,在华北农村轰轰烈烈地传播天理教。早在起事8年前,他就制定了先占皇宫、再取全国的奇特战略。要想白面贱,除非林清坐大殿,如此直白的民谣家喻户晓。对此,官员们个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

上司满意才能升官。在清朝官场,官运不靠业绩靠上司。天大的事吉伦都无所谓,唯独接驾很积极,就是这个道理。

人称溜溜球的军机大臣王文韶,每当需要表态的时候,听力就急剧下降;事情如果足够大,干脆就彻底聋了。他是故意让领导说了算。官员们如此唯唯诺诺,真是又安全、又省劲;不但把责任推给了上司,上司还高兴,何乐而不为?

报喜不报忧才能升官。豫亲王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前一年外出游玩,他通过祝现认识了林清,受到热情接待,酒喝多了,就住林家大院了,临走时还没少拿。要是皇上知道了,一切都完了!于是,国家利益让位给了个人小利。

四、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这样概括大清官场风气: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却被官员们抛在脑后。

正当整个官场鼾声一片时,国情和世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朝进入加速下坠通道,灾祸接踵而至,且无不带有癸酉之变的影子:第一次鸦片战争,英***队只有4000人,却以清军惨败告终;甲午之败,大清的海军吨位号称亚洲第一;北京守城正规军达15万人之众,被不到2万人的八国联军轻松拿下

完全可以说,清朝由摇晃走向垮塌,癸酉之变只是第一步有学者指出了原因:官员们都在坐等出事!

癸酉之变过去整整200多年了。直到今天,当年射出的一支箭镞,还深深地嵌插在故宫隆宗门的牌匾上,静静讲述着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831.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800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一些。公元1258年1月13日,乃是南宋宝祐六年的农历十二月。这一天,西湖结冰了。西湖不常结冰的2008年那场大雪,西湖也只是局部结了些冰。再往前数,1977年、1930年西湖也结过冰,据说有人..

历史故事 2025-04-29

历史故事《特殊情书》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林语堂的善意回避》

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了一套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开明英文读本》,编著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仅半年之后,就有读者向开明书店和林语堂举报,说世界书局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的嫌疑..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擂错战鼓打胜仗》

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说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王府井是个扣儿》

咕咕呱呱闹更名,你东我西改不成。一齐上殿找干隆,皇上开口喊爱卿。晓岚心里直骂熊,圣命不接怎么行。换了一字妙无穷,圈住大嘴井底鸣。干隆皇上五十五岁这年,一个大雪天的早朝完了,他把纪晓岚留下来,说有几个王..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炎黄子孙:三巨头的两次大战》

一说起华夏最初的历史,总给人非常遥远的感觉,那我们不妨把这段介于传说和真实之间的历史,想象成远古时期三大巨头之间的华夏霸权争夺战,那么这三大巨头是谁呢?他们争夺霸权的结果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炎黄子孙这..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订书针暴露了特工》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这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没有发现问题;请来专..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古人为什么要用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用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湖北黄冈螺..

历史故事 2025-04-27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