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的“高考移民”》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儿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的居民。他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

白居易不傻,决不会无缘无故以身试法,他之所以去安徽报考,一定是因为当时安徽的录取率比较高。

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现在的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则考生少、录取的多,压力小一些。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取中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取中的人数差不多。

不光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样的。北宋时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北方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时内地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边疆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

宋朝文坛大腕欧阳修曾经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两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地域差别如此之大,自然让考生们眼红,纷纷玩起旧版的高考移民小游戏,白居易只是玩家之一罢了。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个假户口。这招儿在过去风险不小,因为古代考生必须互相作保,一个考生犯了事儿,其他考生也跟着倒霉。为了自身安全起见,大伙检举揭发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户口的事儿给捅出来。

即使你跟同学们关系铁,那监考的老师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还有一道审音程序,就是要听听你说话的口音。

除了取消考试资格,古代对办假户口的考生还有别的处罚。笔者翻过《日知录集释》,看到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有一条新规定:凡冒籍(即填写户口不实)考生一律黜退,就近发往国子监、府学和县学充当膳夫。膳夫就是厨子。

为了规避上述风险,有些考生玩高考移民时不惜血本,让家长在录取率高的省份买地买房,加入当地户籍,从假移民变成真移民。

乾隆朝就有这么两位考生,他们是哥俩,户口本来在江苏常州,听说北京的进士好考,让父亲花100两银子在顺义县城(顺义归北京管辖)买下一所破旧小院,然后移居其中。按清朝政策,只要你在某个地方置有产业并愿意跟当地人一体当差(即缴税和承担劳役),政府一般都会准许你加入当地户口。所以这哥俩顺顺当当成了北京人,也凭实力顺顺当当考中了进士。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755.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800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一些。公元1258年1月13日,乃是南宋宝祐六年的农历十二月。这一天,西湖结冰了。西湖不常结冰的2008年那场大雪,西湖也只是局部结了些冰。再往前数,1977年、1930年西湖也结过冰,据说有人..

历史故事 2025-04-29

历史故事《特殊情书》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林语堂的善意回避》

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了一套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开明英文读本》,编著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仅半年之后,就有读者向开明书店和林语堂举报,说世界书局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的嫌疑..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擂错战鼓打胜仗》

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说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王府井是个扣儿》

咕咕呱呱闹更名,你东我西改不成。一齐上殿找干隆,皇上开口喊爱卿。晓岚心里直骂熊,圣命不接怎么行。换了一字妙无穷,圈住大嘴井底鸣。干隆皇上五十五岁这年,一个大雪天的早朝完了,他把纪晓岚留下来,说有几个王..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炎黄子孙:三巨头的两次大战》

一说起华夏最初的历史,总给人非常遥远的感觉,那我们不妨把这段介于传说和真实之间的历史,想象成远古时期三大巨头之间的华夏霸权争夺战,那么这三大巨头是谁呢?他们争夺霸权的结果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炎黄子孙这..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订书针暴露了特工》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这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没有发现问题;请来专..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古人为什么要用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用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湖北黄冈螺..

历史故事 2025-04-27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