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的“高考移民”》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儿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的居民。他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

白居易不傻,决不会无缘无故以身试法,他之所以去安徽报考,一定是因为当时安徽的录取率比较高。

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现在的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则考生少、录取的多,压力小一些。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取中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取中的人数差不多。

不光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样的。北宋时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北方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时内地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边疆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

宋朝文坛大腕欧阳修曾经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两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地域差别如此之大,自然让考生们眼红,纷纷玩起旧版的高考移民小游戏,白居易只是玩家之一罢了。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个假户口。这招儿在过去风险不小,因为古代考生必须互相作保,一个考生犯了事儿,其他考生也跟着倒霉。为了自身安全起见,大伙检举揭发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户口的事儿给捅出来。

即使你跟同学们关系铁,那监考的老师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还有一道审音程序,就是要听听你说话的口音。

除了取消考试资格,古代对办假户口的考生还有别的处罚。笔者翻过《日知录集释》,看到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有一条新规定:凡冒籍(即填写户口不实)考生一律黜退,就近发往国子监、府学和县学充当膳夫。膳夫就是厨子。

为了规避上述风险,有些考生玩高考移民时不惜血本,让家长在录取率高的省份买地买房,加入当地户籍,从假移民变成真移民。

乾隆朝就有这么两位考生,他们是哥俩,户口本来在江苏常州,听说北京的进士好考,让父亲花100两银子在顺义县城(顺义归北京管辖)买下一所破旧小院,然后移居其中。按清朝政策,只要你在某个地方置有产业并愿意跟当地人一体当差(即缴税和承担劳役),政府一般都会准许你加入当地户口。所以这哥俩顺顺当当成了北京人,也凭实力顺顺当当考中了进士。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755.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多疑必有祸》

崇祯皇帝一天在后花园散步,无意中听到田贵妃在独自弹琴。当时会弹琴的往往是在青楼谋生的穷苦女性。崇祯皇帝听了田贵妃的琴声后,心里就开始怀疑她的出身,便旁敲侧击地问田贵妃琴艺是跟谁学的。田贵妃实话实说,告..

历史故事 2025-11-02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两桩“一言害多命”事件》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两桩“一言害多命”事件》

一句口无遮拦害死三个人清代学者慵讷居士在《咫闻录》中写乾隆年间温州一事,某家有俩儿子,老大已经讨了媳妇,老二刚成年,对男女之事半懂不懂的,性情顽劣。长子外出几天办事,时值天暑酷热,汗如蛤浆,腥臊难闻。..

历史故事 2025-11-02

历史故事《一触即发核战争》

战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而核战争更可怕。曾经有一次,人类走在核战争边缘,情势一触即发,但由于一个人的勇气而止息了。20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剑拔弩张。1983年9月26日凌晨时分,苏联警报系统骤然尖叫,屏幕..

历史故事 2025-11-02

历史故事《名人小故事:巴金父子“扯皮”等》

历史故事《名人小故事:巴金父子“扯皮”等》

巴金父子扯皮巴金的儿子小棠和父亲一样,外表看着沉稳,内心相当幽默。有一年,小棠坐车去看父亲,钱包不慎在车上被偷了。到了巴金那儿,小棠说了钱包被偷的事,然后赖到巴金头上,说:老巴金,赔我钱。巴金可不糊涂..

历史故事 2025-11-02

古代身怀六甲是什么意思(六甲具体指的是什么)

古代身怀六甲是什么意思(六甲具体指的是什么)

古代说女子怀孕,就说她是“身怀六甲”。“六甲”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六十甲子中的“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六个以“甲”字开头的甲子。(网络配图)这一点,我们都容易理解。但问题是,为什么要把..

杂文 2025-11-02

历史故事《遵守时间》

曾任美国第39任总统的卡特是一个遵守时间的人。卡特年轻时,有一次,认识了一个女孩儿,彼此都很有好感,于是,两个人就约定了时间第二天在公园里约会。第二天,卡特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到了公园里。半个小时过..

历史故事 2025-11-01

历史故事《包拯审鹅案》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贤臣,他性情刚直,为官清正,秉公执法,而且也很有智慧,人们亲切地称他包公。那还是包公在枣阳当县令的时候,一日,包公坐在大堂批阅诉状,突然门口传来一阵争吵声,抬头一看,见一个后生和一个乡..

历史故事 2025-11-01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