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曹操为什么只称王不称帝》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

这似乎不可思议。

吃了败仗,野心膨胀,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可惜曹操并不是只讲道理的人。或者说,他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战场上没拿到的,得在官场上捞回来。当然,官场上步步高升,得靠战场上节节胜利。所以曹操又有了三次军事行动,每次都在官场上另有收获。

三次的收获是:西征马超、韩遂归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南征孙权归来,封为魏公,建立魏国;征张鲁归来,由魏公晋升为魏王。

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极,礼节和仪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于是,代汉的呼声高涨起来。

带头劝进的是陈群和夏侯惇。陈群说,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有何不可?夏侯惇则说,为民除害就是万民之主,魏王称帝何必犹豫?

曹操断然拒绝。

他说: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

这话曹丕听进去了。曹操去世几个月后,他就逼汉献帝禅位。只不过,他给曹操上的谥号是武帝。

那么,曹操为什么只称王,不称帝?

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汉恩,报答之心犹存;信誓旦旦,总不能自食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话。

曹操形象不好吗?

可能。在《三国志》一书中,袁绍、刘表、周瑜、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却只字不提,可见不敢恭维。匈奴使节来朝,曹操让崔琰做替身,也可见自惭形秽。东汉风气以貌取人,曹操不能不有所顾忌。

刘备和孙权也是障碍。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公然称帝,这两个人马上就会跟着上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何况都称帝,就没有了中央,刘备和孙权也就从地方变成了对方,岂非便宜了他们?

因此,当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上表称臣极力劝进时,曹操便拿着孙权的信对大家说:这小子是要放肆地把老夫搁在炉子上烤呀!

但,封公,建国,称王,一个不能少。

转折点是封魏公。表面上看,从侯爵到公爵,不过是爵位高了一等。但,封侯只是赐爵,封公却是建国,可以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庙。曹操封为魏公,就意味着他能名正言顺地在魏郡建立一个独立公国。

以后称王,也顺理成章。

后来曹丕称帝,更是水到渠成。

那么,如此重要的一步,是谁帮曹操迈出的?

董昭。董昭东奔西走,上蹿下跳,造足了舆论,做足了文章,终于形成议案,并得到皇帝的批准。

但,董昭也在一个人的面前碰了钉子。

这个人就是荀彧。

荀彧出身名门,祖父当过县令,父亲当过国相,叔父位至三公。他本人既是名士,又是重臣,在士林中威望甚高,好评如潮,在朝廷官居尚书令(宫廷秘书长),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则相当于萧何兼张良。

显然,如果由荀彧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较之董昭等人,分量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适得多。

所以,董昭要以秘密征求意见的方式去见荀彧。

荀彧却泼了一瓢冷水。他对董昭说,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原本为的是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他秉持的是忠诚,坚守的是谦让。君子爱人以德。你们如果真爱曹公,就该帮他保持晚节。封魏公,怕不合适。

曹操深感失望并大为光火,竟以劳军的名义把荀彧调往东征孙权的军中。荀彧走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就一病不起,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岁。

其实,荀彧是死于理想的破灭。

荀彧、鲁肃和诸葛亮,可能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大集团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行动纲领和战略方针,也都影响了各自的君主。因此他们不能以谋士名之,而应该称为政治家。

但,三人的情况却不相同。

鲁肃最简单。他不是名士,孙权也不是士族,没那么多负担。所以鲁肃可以直言汉室不可复兴,孙权也可以一会儿反曹,一会儿降曹。因为在孙权那里,反曹与拥汉不矛盾,降曹与拥汉也不矛盾。要对付刘备,就说曹操是汉相;要联合刘备,就说曹操是汉贼。

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然而以东吴之弱小、生存之艰难,恐怕也只能如此。要孙权为理想而献身,那是办不到的,何况他本来就没有理想。

诸葛亮就麻烦一些。他自己有理想,刘备没有。所以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便被束之高阁,真正被重用的是功利主义者庞统和法正。但诸葛亮的最大悲剧,却是他的蜀国治理得最好,灭亡得最早。

比较而言,荀彧更悲哀。

荀彧是在官渡之战的九年之前,就离开了众人看好的袁绍,追随并辅佐了曹操的。因为他看穿了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只有曹操才能实现他的愿望:兴复汉室。

这是跟诸葛亮一样的想法。

不能说荀彧看走了眼。他来到曹操身边时,三十七岁的东郡太守曹操确实是热血沸腾的爱国将领。在他主张迎奉天子时,四十二岁的兖州牧曹操也还是心系王室的一方诸侯。以后,曹操征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定北方,在荀彧看来也是应该和必须的。

然而十几年过去,曹操已经不再乃心无不在王室,也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要自己封公建国了。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下一步的发展,必将背离荀彧的理想和初衷。

所以,荀彧不能不阻拦,也知道不会有效果。曹操已经上了自己的贼船,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荀彧也只能与曹操分道扬镳,并选择死亡。也许,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对曹操做最后一次劝谏。

何况荀彧也别无选择,他总不能去投奔刘备吧?更何况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更为痛苦。进退失据的他只有死路一条,尽管他死不瞑目。

曹操则最终没有代汉自立。很可能,他实在无法面对天国之中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那也是睿智和坚定的眼睛。

当然,这双眼睛刘备是看不见的。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0095.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邓小平这样搞调查研究》

邓小平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体现在调查研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深入、唯实、联系大局、敢于担当,具体体现就是问数字和爱算账。他到各地调查研究,常常直接深入到基层干部群众中了解情况,通过倾听群众的..

历史故事 2025-10-22

历史故事《毛泽东如何以志为鉴》

历史故事《毛泽东如何以志为鉴》

毛泽东有潜心研读方志的嗜好,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每到一地都要索取方志阅读。阅读方志成为他通晓国内情形的重要途径之一毛泽东最初接触的是什么方志,没有见于文字记载。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究竟读过哪些省..

历史故事 2025-10-22

历史故事《贝勒阿敏之死》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晚年设立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四大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皇太极继位后,三大贝勒与他并坐同受臣属朝拜。皇太极最初对兄弟们毕恭毕敬。阿敏见此..

历史故事 2025-10-22

历史故事《王竑:文官也有暴脾气》

历史故事《王竑:文官也有暴脾气》

抢了土木堡惨案头条的爆炸新闻自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日起,土木堡惨案后的恐慌就笼罩在人心惶惶的北京城,到八月二十二日这天,一件更爆炸的新闻,却瞬间抢了土木堡惨案的头条:大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

历史故事 2025-10-22

历史故事《克格勃第九局安保秘闻》

历史故事《克格勃第九局安保秘闻》

克格勃第九局是在安德罗波夫时期建立的,专门负责苏联领导人和外国政要的安保工作。曾任第九局局长的瓦列里维利奇科,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窗帘架事件戈尔巴乔夫携家人第一次到黑海之滨疗养胜地福罗斯度假期间..

历史故事 2025-10-22

历史故事《来自曹操的礼物》

历史故事《来自曹操的礼物》

史载,曹操经常给别人送礼物。除心腹、亲属外,就连敌对阵营中的太史慈、诸葛亮等人,也收到过曹操的馈赠。那么,曹操送出去的礼物都有哪些呢?这些礼物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意呢?亲送黄金却惹猜忌曹操名义上的祖父..

历史故事 2025-10-21

黄梅戏《女驸马》故事简介(女驸马历史故事来源)

黄梅戏《女驸马》故事简介(女驸马历史故事来源)

黄梅戏女驸马主要内容:民女冯素贞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李家败落,兆廷投亲冯府,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贞花园赠银于兆廷,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官入狱,逼素贞另嫁宰相刘文举之子。冯素贞男装出逃,在..

杂文 2025-09-03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掩耳盗铃的历史故事)

掩耳盗铃的寓意是什么(掩耳盗铃的历史故事)

掩耳盗铃的寓意: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原文为盗钟,原文讲的是: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亡齐国。其中有个人趁机..

杂文 2025-08-0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