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三欺大学士》

这日午后,大学士张居正在书房里研读,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声叫卖:长果,卖长果啦──张居正还是头一次听到长果这个名字,想不出是什么东西,就喊过了家丁张三,让他去买二斤来。

好半天,张三才气呼呼地回来了,进门就说:大人,您可得给我做主。我让人给欺负了!张居正忙问他是怎么回事。张三从身后拎出柳条筐来,却见筐里装了半筐花生,个个都瘪眉瞎眼的。张三说,他奉命去买长果,出门喊住了那个小贩,问清了价钱,也不算贵,就说要买二斤长果,然后就给了小贩银子。小贩掀开盖着篮子的布,却见里面装着这么不着眼的花生,张三不干了,就跟小贩理论,可小贩嘴尖牙厉,他说不过呀。小贩给他称了二斤花生,丢到地上,说他爱要不要。他拿起花生,赶紧回来求援了。

张居正一愣。张三虽不是个辩才,但嘴巴也不是太笨,怎么会被个小贩气成这样呢?倒不知那小贩有啥本事,他真想见识见识呢。他让张三拎上那半筐花生,跟着出了门。

小贩没走,还在那里吆喝着。张居正喊住了他,那小贩笑嘻嘻地凑过来问:大叔,您要买长果吗?张居正拎过那半筐花生,问道:这就是你卖的长果呀?小贩看了看,仍旧是不急不恼地说道:是我卖的。张居正说:这明明就是花生,怎么能叫长果呢?你这不是在骗人吗?

小贩听了,笑呵呵地说:大叔,你可别说我骗人。你管它叫花生,我们那里就管它叫长果。难道许你叫它花生、不许我们叫它长果吗?张居正还没说话,张三在一旁急切地说道:你吆喝的是卖长果,我哪知道是花生啊?这么破,还卖那么贵!小贩仍是不疾不徐地说道:不知道是啥就谈好了价钱,你说这赖谁呀?再说了,你喊住了我,跟我谈价钱,又看货,我还给你称了货,你又不要了,还跟我吵了好一阵子。你说说,你耽误了我多少工夫?耽误我这么多工夫,你怎么赔?不赔我工夫钱,那就把货拿走,咱们货款两清。教你个乖,再买东西的时候千万别不懂装懂啊,这就吃亏了不是?

张居正说:你早就知道我们不知道你卖的长果就是花生,那你早就该告诉我们,这才是经商的正道儿啊。那小贩狡黠地笑着说:我要是跟你们说了,你们还会买吗?大叔,几个小钱买个教训,那也不吃亏了。

张三怒极,冲过去就要打小贩,张居正忙着喝住了他,对小贩说:谢谢这位小哥啦。几个小钱买了经验,确实是值得啦。小贩得意地看了张三一眼,一边吆喝着一边走了。张三惊疑地问张居正,就这么放过他了?张居正说,那小贩说的有道理啊,确实是咱们不懂装懂。

嘴巴里这么说着,可张居正让一个市井小贩给说得理屈词穷,那真是烧鸡大窝脖。但他毕竟不是粗鲁的张三,他有他的办法。

第二天中午,他就带着那半筐花生到衙门里去了。他把花生放到案上,叫来了几个下属,问他们老家都管这个叫啥。那几个下属来自不同的地方,对花生倒有不同的叫法,一个沧州下属就说,他们老家管花生叫长果。张居正再看那些花生,果然细细长长的,叫长果,倒也形似。张居正又问那个下属,沧州所出长果是否都是如此样貌。那个下属说,沧州所出的长果是极好的,这些当是挑出来的。张居正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张居正又听到小贩叫卖长果,他叫过张三,让他再去买二斤,看那小贩还能想出什么花招儿。张三应了一声,提着柳条筐就出去了。张居正也悄悄地跟着。

张三出了门,喊住了小贩:卖长果的,过来!小贩果然是上次那个,笑嘻嘻地凑过来:兄弟,你要买长果?张三傲慢地说:不买我叫你干吗?先让我看看货。

小贩提着篮子走到他跟前,放下篮子,掀开上面盖着的布。张三看了看,那些花生饱满鲜亮,一看就是上品。他还特意翻了翻下面,也都是好货,说定了价钱,就让小贩给他称了二斤。小贩称完花生,倒进他的筐子,收下了银子,提着篮子就要走。

张居正叫住了他:慢着!小贩就站住了,不慌不忙地看着他。张居正叫过了张三,从筐子里抓过一把花生,只觉入手很沉,剥了一颗,这才发现花生很潮,一看就是让水浸过了,但外皮却显得很干。他问道:小哥,你这花生是怎么回事啊?

小贩笑笑说,他不过是用水浸了花生,再用文火烤干。这样,花生外面的皮看上去摸上去都是很干的,但里面的花生米却是湿的,压分量啊,他好多赚些银子。

张三发觉自己又上当了,在张居正跟前丢了人,握着拳头想扑过去打小贩,张居正喝住了他,对那小贩说:你这样做生意,不怕砸了招牌吗?小贩笑嘻嘻地说:大叔,我就是个游商,哪有招牌可砸?多赚一个是一个。张居正一挥手,让他走了。张三气呼呼地说:大人,如此奸佞小人,该当惩处,您怎么让他走了?

张居正轻轻摇了摇头说:他的潜台词还在后面呢。咱们把他送官,他只说这花生存下来就是这样的,他未曾做过手脚,咱们又没证据,反倒被动了。卖个花生就想出这么多花花肠子,也真难为他了。他还会再来,你先想好了,到时候定要先揭穿他,灭了他的威风。张三忙着点头应了。

几天之后,小贩又在外面叫卖。张居正和张三一道来到门外,叫住了小贩。小贩又笑嘻嘻地来到他们面前。这回,张居正可不敢大意了,亲自挑起了花生。所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若是三次都栽在这个小贩手里,他可就太没面子了。

这几天的工夫里,张居正和张三各自都在想着小贩还能在花生上做什么手脚。张居正是从书里去查询花生方面的知识,张三却不光是想,还找卖货的去问。他们都觉得小贩会耍的手段都了然于胸了,这次小贩是必败无疑。

两个人左看右看,都看不出毛病。那些花生不光粒粒饱满,而且还特别干松。两人互相对看了一眼,互相点了点头,然后就买了二斤。小贩给他们称了花生,又收下银子,高高兴兴地正要走,张居正叫住了他:能不能告诉我,这回你又耍了什么手段?

小贩狡黠地说:大叔,我能耍啥手段啊。我这回是老老实实做生意了。张居正说:你不是老老实实做生意的人。这样吧,你说出了今天使的手段,我给你一两银子。小贩听他这么一说,就显出贪婪的本性来,说他确实使了手段。张居正给了他一两银子,问他到底使的什么手段。小贩说他这回使的手段很简单,就是用了八两秤。他料到张居正和张三的注意力全都在花生上,所以不会注意秤,他就用了八两秤,这就少给张居正几两花生。

张三怒道:你三番两次欺骗我们,我们哪还能放过你?大人,咱们抓他报官吧!如此奸商,不惩不成啊!张居正却摆摆手道:如此奸商,哪还会有客户?就让他自己接受惩罚吧。

张居正不把小贩送官,却并非是有心要姑息他,而是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当下,皇上让他主持大明和鞑靼的互市事宜,他正想着该订立什么条款,才能让这个举措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让双方百姓获益。从小贩的伎俩上,他忽然想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实信用,切不可欺。于是,他在纸上写下了第一条:无欺。

大明和鞑靼互市后,双方都遵守诚信原则,红红火火地执行了数年之久,那是大明王朝北方边境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8708.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仗义如山》

民间故事《仗义如山》

1、义匪郭麻子在山东省密州县桃园乡北有一座大山,连绵十余里,巍峨耸立,叫做障日山,乡民又称其为仗义山。障日山地形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初年,障日山上盘踞着一股土匪,匪首叫郭麻子。郭麻子有一手神..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借运气》

早年间,广府城有一个任财主,趁乱世捐了个偏远地界的县官。任财主聘了一个姓高的师爷,选了跟班、装了财货,只等黄道吉日走马上任。这天,任财主把高师爷叫来,紧锁眉头,说:赴任吉日就在眼前,我还缺一个称意的人..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狐狸成精》

一人一狐的较量,究竟谁是赢家?早年间,在皖南的大山里,有个单家村,村里有个猎手叫单常胜。他眼光敏锐、身手矫健,打起猎来,只要他瞄上了,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全都跑不了。为了能打上好猎物,他..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打假石的传说》

在横山鬼母坟的东侧,有一块平坦而光滑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打假石。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清朝光绪年间,东北有贾氏兄弟二人,为避兵事逃亡到滦州。他们在当地游荡了多日,最后在北关村东边一个破庙里落下脚来。兄长..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寸草不生》

南宋年间,邛州蒲江有一个人叫魏了翁,足智多谋,为人正直。庆元五年,魏了翁进京赶考,到了连云山。在一户破落的院门前,他看到一个老妪往院门上挂了根绳子,站在小板凳上,就要把头伸进去。魏了翁大叫:老人家,不..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佛跳墙》

佛祖也有破戒跳墙之时,更何况凡人?翻越心中的欲望之墙,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庙里粮食不多了,你下山去化点斋米回来吧。小和尚点..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九两酒》

清干隆年间,湖北光化城内有个叫黄二的泼皮。他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欺男霸女,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街坊邻居敢怒而不敢言,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也有受害人将他告到衙门,但黄二死猪不怕开水烫,撒泼耍赖,百般..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秦妃陵盗影》

1、民国五年深秋,一辆马车出了西安,直奔临潼,径直驶进了骊山东麓的太池村,停在了张大金的院外。马车上走下一人,四十多岁的年纪,一身商人打扮。有人在么?商人走进院中喊。话音未落,屋里走出一位六十岁左右,..

民间故事 2025-09-0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