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仗义如山》

1、义匪郭麻子

在山东省密州县桃园乡北有一座大山,连绵十余里,巍峨耸立,叫做障日山,乡民又称其为仗义山。

障日山地形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初年,障日山上盘踞着一股土匪,匪首叫郭麻子。

郭麻子有一手神枪绝技,百发百中。他深知盗亦有道的道理,对喽啰们说:兄弟们,咱们驻扎在障日山上,凡事务必义字当头,绝不能给障日山丢脸。他亲手拟定了三条山规:不准奸淫妇女;不准欺凌弱小;非万不得已,不可伤人性命。违者斩。

翠屏是桃园乡大桃园村最美丽的少女。一天,她去河边洗衣服,却被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蒙面汉子劫走。有人认出了那匹马,正是障日山二当家的乌骓马。翠屏的父亲壮着胆子上了障日山,见了郭麻子就扑通跪倒,连喊大王饶过小女翠屏。郭麻子起初还不相信,问:我治军一向很严,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翠屏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地磕头。郭麻子下令搜山,不大会儿,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发现了被五花大绑的翠屏。幸亏发现及时,翠屏尚未失身。二当家原本打算当天夜里偷偷跟翠屏成亲来着,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先将生米做成熟饭,待翠屏一家接受了他,再慢慢争取老大的首肯。

郭麻子勃然大怒,将二当家就地正法,枭首示众,然后亲自送翠屏父女下山,并送上二十块大洋以示赔罪。从此郭麻子名声大振,被远近乡民称为义匪。

2、游侠二烧包

关于郭麻子的义,还有一桩代表性事件。

那年,他带领兄弟们去收税也就是抢劫,郭麻子每每自比官府,就给抢劫起了这么个别名。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大桃园村。

夜深人静之际出发,刚到村外,他们就遇到一个黑衣人,立于大路当中,大大咧咧,拦住了去路。

拦路的是大桃园村的二烧包。烧包,在密州县方言中有吹牛、显摆的意思。二烧包打小游手好闲,专好舞刀弄枪,干行侠仗义之事。除了好显摆,二烧包没有大的毛病,在桃园乡口碑颇好。此番他听闻郭麻子要到大桃园村收税,便自告奋勇前来拦截。

听到兄弟们禀报,郭麻子走上前,拱手问道:这位兄台,有何指教?二烧包也拱手回答:郭老板,不好意思,兄弟不才耽误您生意了。按江湖规矩,今晚咱哥俩单挑,您要是能胜了我手中的枪,就由您进村,悉听尊便;您要是输了,就请掉转马头打道回府,不要打搅乡亲们休息。我听说,郭老板最仗义,今天打算领教领教。

哼,少给郭某戴高帽,这套玩意在老子这里不好使。郭麻子冷笑两声,但略作思忖后却说了一个字中。

两人站好,隔着有十多步远,一个小喽啰负责敲锣。锣声未落,两人的枪几乎同时指向了对方的眉心,但很明显,二烧包要快那么一点。出人意料的是,枪声并未响起。

郭麻子看着二烧包手中之物,很是诧异:这就是你的枪?一个破笤帚疙瘩?

二烧包点了点头,接着便连声赞叹:不愧是大名鼎鼎的郭老板,果真是条好汉,兄弟佩服得紧!

二烧包手快,却没开枪;郭麻子手慢,却能立即意识到对方高自己一筹且留有余地,从而悬崖勒马,硬生生地收住已经在扣动扳机的手指头。两人反应都快,都很仗义,所以都暗自佩服对方。

郭麻子想了想说:这场算你赢,不过,光拔枪快还不能说明问题,关键得看枪法准不准,咱还得再比一场。

二烧包说:中,不过得借你的枪用用,我家穷,子弹少。

郭麻子点了点头:中,咱俩用同一把枪更公平。

五十步开外,点燃了一炷香。郭麻子一挥手,香火灭。二烧包接过枪,也是一挥手,香火也灭了。

连续五轮,均是如此。

郭麻子道:这轮咱俩算是打了个平手,不过算总账,是你赢,兄弟认栽。一年之内,兄弟绝不踏入大桃园村半步。明年这个时候,咱再比过。

3、生死一念间

第二年的比试,仍然是郭麻子以微弱劣势败北。之后连续两年,都是郭麻子败北,但两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原因自不必说,郭麻子肯定暗自下了不少功夫。

第五年,郭麻子对二烧包说:兄弟既然入了匪窝,就得按匪的规矩办事。现如今,老兄断了兄弟很大一条财路,长此以往不是个法子。我看不如这样,今年咱动真格的,都用真枪,生死由命,是非恩怨就此两清。你看怎样?

二烧包犹豫了一下,说:中,就听郭老板的。

两人立下了生死文书,按了手印。

还是相距十多步远,锣响,枪响,就见郭麻子眉心蹿血,倒地身亡。

公道地讲,这回的拔枪速度,郭麻子倒是快了那么一点点,但当他看到二烧包再次拔出了那个笤帚疙瘩时,犹豫了一下,这时,二烧包的笤帚疙瘩就毫不客气地响了。

其实,当初二烧包并没有撒谎,那柄笤帚疙瘩确实就是他的枪,也就是说,他把枪伪装成了一个笤帚疙瘩。二烧包把盒子炮枪扎进了一个大号的笤帚里,一是为了防盗,二是为了日后遇到事能够出奇制胜。除了跟郭麻子斗枪,他还从来没真的用过枪,这个秘密,自然就没人知道。郭麻子一直以为二烧包之所以拿笤帚跟他比试,是怕伤了和气,是怕了障日山的威名,万万没想到那居然是把真枪,结果到了决斗的时候,就着了二烧包的道。

一看老大死了,众喽啰就慌了神。有几个胆大的拔出枪,跃跃欲试,想为郭麻子报仇,但瞅了瞅二烧包手中还在冒着青烟的笤帚疙瘩,就没敢造次,于是撂下两句狠话,抬着郭麻子的尸体,狼狈不堪地回了山寨,一边走,还一边七嘴八舌地骂二烧包不仗义,不守江湖道义,胜之不武。

那几天,障日山上烧纸焚香,烟气迷蒙,哀声四起。土匪们寨门紧闭,为郭麻子办丧事。

二烧包托江湖同道送了十块大洋和两刀黄表纸,以示心意,但土匪们没有收,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障日山那边似乎很平静,二烧包悬着的心慢慢放下了。

一天晚上,二烧包正在睡觉,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他赶紧起来,抓起枪,透过窗户向外看。微弱的星光下,只见数个黑影子正在翻院墙。黑影子都手持武器,头上戴着白色的孝帽子,不好,肯定是障日山上的土匪替郭麻子报仇来了。看来,这个梁子再也解不开了,今天晚上只能拼个鱼死网破!

黑影子越来越近,正在逼近窗户。带着一万个无奈、一万个不愿意,二烧包举起了盒子炮,一挥手,啪一声,哎哟,倒下一个,又一挥手,哎哟一声,又倒下一个。

黑影子也开始向屋内胡乱开枪,砰砰啪啪,硝烟顿时弥漫了这个农家小院。

二烧包接连放倒了五六个黑影子。局面之所以一边倒,不完全因为二烧包枪法好,还因为黑影子在明处,二烧包在暗处,所以二烧包每击必中,自己却毫发无损。

二烧包的老婆见状,眉开眼笑:当家的,黑着灯你都打这么准,这要是点着灯的话,还不得更准?

别!二烧包赶紧制止,话音未落,就听见刺啦一声火柴响。

灯亮,枪响,二烧包死。

二烧包的老婆就是翠屏。

翠屏年轻时曾被土匪劫持过,虽然土匪没有坏她的身子,却坏了她的名声。人们普遍质疑:一个黄花大闺女进了土匪窝,还能囫囵着出来?所以,翠屏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家,辗转间就成了老姑娘。后来有人给二烧包和翠屏做媒,二烧包是江湖中人,心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杠杠,丝毫没有嫌弃她的意思,就娶了翠屏。

二烧包死后,翠屏终身没有改嫁。

那天夜里,双方激战正酣时,翠屏到底是不是故意点的灯呢?这个问题,在障日山一带众说纷纭,说啥的都有,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翠屏是女流之辈,头发长见识短,遇事糊涂,误以为点亮灯能让丈夫打得更准。她的本意是想帮助丈夫,没想到到头来反而害了丈夫。

还有一种说法是,翠屏当时身陷两难:二烧包是自己的丈夫,而郭麻子却对自己有大恩,在决斗这件事上,二烧包耍了诡计,利用了郭麻子的善意,不仗义。如此一来,自己给郭麻子报仇不是,不给郭麻子报仇也不是,真是为难至极。那天晚上,枪战打起来后,翠屏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不顾二烧包的劝阻,毅然决然地点亮了灯,她其实是想赌一把给交战双方创造一个公平的机会,将生死决断的权力交给老天爷,让老天爷来决定二烧包的生死,来决定郭麻子的仇是否得报。

人们更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说翠屏虽为女流,却很仗义,通过点亮一盏灯,巧妙地解开了那个万难解开的死结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1187.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借运气》

早年间,广府城有一个任财主,趁乱世捐了个偏远地界的县官。任财主聘了一个姓高的师爷,选了跟班、装了财货,只等黄道吉日走马上任。这天,任财主把高师爷叫来,紧锁眉头,说:赴任吉日就在眼前,我还缺一个称意的人..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狐狸成精》

一人一狐的较量,究竟谁是赢家?早年间,在皖南的大山里,有个单家村,村里有个猎手叫单常胜。他眼光敏锐、身手矫健,打起猎来,只要他瞄上了,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全都跑不了。为了能打上好猎物,他..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打假石的传说》

在横山鬼母坟的东侧,有一块平坦而光滑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打假石。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清朝光绪年间,东北有贾氏兄弟二人,为避兵事逃亡到滦州。他们在当地游荡了多日,最后在北关村东边一个破庙里落下脚来。兄长..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寸草不生》

南宋年间,邛州蒲江有一个人叫魏了翁,足智多谋,为人正直。庆元五年,魏了翁进京赶考,到了连云山。在一户破落的院门前,他看到一个老妪往院门上挂了根绳子,站在小板凳上,就要把头伸进去。魏了翁大叫:老人家,不..

民间故事 2025-09-05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忘不掉儿提时发烧到四十度父亲背着我在冰天雪地里的步履维艰,用那一针退烧药挽救我的生命; 忘不掉小学放学时在冰渣泥泞中走掉鞋子的无助,妈妈用双手将我的双脚温暖; 忘不掉倾盆大雨中姐姐给我送雨伞和雨靴的踉跄..

亲情文章 2025-09-04

民间故事《佛跳墙》

佛祖也有破戒跳墙之时,更何况凡人?翻越心中的欲望之墙,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庙里粮食不多了,你下山去化点斋米回来吧。小和尚点..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九两酒》

清干隆年间,湖北光化城内有个叫黄二的泼皮。他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欺男霸女,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街坊邻居敢怒而不敢言,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也有受害人将他告到衙门,但黄二死猪不怕开水烫,撒泼耍赖,百般..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秦妃陵盗影》

1、民国五年深秋,一辆马车出了西安,直奔临潼,径直驶进了骊山东麓的太池村,停在了张大金的院外。马车上走下一人,四十多岁的年纪,一身商人打扮。有人在么?商人走进院中喊。话音未落,屋里走出一位六十岁左右,..

民间故事 2025-09-0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