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太史简》

我是被一阵哭声惊醒的。不光是我,我们弟兄四人都是被这一阵哭声惊醒的。

作为齐国的史官,大哥太史伯一直教导我们,世界那么大,人心那么乱,每天都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但不管外面怎么乱,史官不能乱,史官要做的,就是为纷乱的结果找到真因。

真相只有一个。大哥每每在我们遇到岔路的时候,就让我们默念这一句,然后像礼佛的僧人一样,清心前行。

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环境,大哥把录简的工作放在了晚上。下午小寐,闭门谢客。

然而这一次,无论如何是寐不成了。外面哭声震天,大哥说:怕是谁家又没了先人吧。

出了门,见到的竟是上大夫晏子。晏子是个很讲究的人,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即便是形于色了,你通常看到的也是弥勒佛的一面。

大哥惊讶地扶住晏子,问他出了什么事。

晏子顿足捶胸,那样子比丧了考妣更叫人难受:太史伯,大王薨了。

怎么可能?昨日大王还跟一帮武士比骑射,箭能射百步,怎么今天就

晏子止住哭声,断断续续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庄公喜欢上了大夫崔杼之妻东郭姜,动不动就带着随从以礼贤下士的名义到崔杼家访问,其实是借着崔杼外出的机会偷会东郭姜。对于这位上级给自己戴的绿帽,崔杼心知肚明,怀恨在心。这天,庄公又去了崔杼家,这一次,他没有避开崔杼,不但当着崔杼的面对东郭姜抛着媚眼,还把崔杼的帽子赏赐给了随从。君子死而冠不免,这种侮辱最终使崔杼动了杀心,一阵乱刀让庄公死于非命。

崔杼弑君时,我就在他的府门外,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晏子又开始号啕。

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大哥扶了晏子一把,怒道,上大夫为什么不跟大王同赴难?

晏子一边呜咽,一边辩解:大王若为社稷而死,我也会为大王而死;大王若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会为大王而逃亡。可是,今天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遭难,我觉得不该为这样的错误去殉难呀!

大哥狠狠一跺脚,刚要辩下去,外面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

是崔杼派来的侍者。侍者传话说,让大哥马上过府说话。

晏子慌乱地盯着大哥:他这是要急着抹平这件事呀。

大哥冷笑一声,转身进了屋。片刻,大哥抓着一卷竹简出来,竹简上是一行瘦长的大篆:夏五月,崔杼弑其君。

晏子抓着大哥的手说:太史知道此去意味着什么?

大哥说:知道。

大哥又转身叮嘱我们:照顾好家人。头也不回地走了。

半个时辰,崔杼的侍者又来了,传二哥太史仲。

二哥像大哥一样,在竹简上工整地写上夏五月,崔杼弑其君,昂首出了门。

又半个时辰,侍者再来,传三哥太史叔。三哥冲我笑一笑,抓着早已写就的竹简,也走了。

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三哥前脚刚出门,侍者后脚就闯了进来,厉声叫嚣着:上大夫有令,传太史季!

我来不及写好竹简。不过这不重要,那几个字,在哪儿我都能把它们誊写工整。

家人已经哽咽着说不出话。晏子也一样,一向讲究的晏子大夫,脸上凌乱得像是洪灾现场。他扯着我的衣袖,拼命摆手:季,留得青山在啊

可是,我像三个哥哥一样,义无反顾地出了门。

崔杼的府上戒备森严。崔杼拎着一把剑,像一头杀红眼的野兽,站在院子里。他的脚下,是三具血淋淋的尸体,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一卷竹简,上面沾满血迹。

崔杼指了指身边的案几,上面一笔、一砚、一卷竹简。你哥哥竟然不听我的号令,我已处决了他们,今后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你就写庄公是病死的,不然,那就是你的下场。他转身指着三个哥哥的尸体,恶狠狠地说。

我的心一滴一滴地淌血,牙几乎要咬碎。但我知道,还有重要的事要做。我走到案几前,冷静地摊开竹简,提笔写道:夏五月,崔杼弑其君。

崔杼怒不可遏,剑横上我的颈项,凶狠地说:你三个哥哥都已经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改变写法,还能有一条活路。

我平静地回答:按照事实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与其失职,还不如去死。

崔杼圆睁着一双兽眼,半晌,弃了剑,叹息一声,道:退下吧。

走出府门,迎面踉踉跄跄撞过来一人,是我的好友史官南史氏。听说我的三个哥哥皆被杀害,他也来了。

南史氏盯着我,问:记下啦?

我点头:记下啦。

他长啸一声,抖开了手中的竹简,上面一行遒劲的字──夏五月,崔杼弑其君。

竹简在风中哗哗作响,恍若一面旗帜。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8683.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1、拒画民国时候,北京城有个六爷,任何古玩字画,只打眼里一过,他就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得了个一眼活的称号,就连洋人都有所耳闻。这天,六爷吃过了饭,躺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就看到那福一身破烂地走了过来。那..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1、算计李治家住首善街,祖上是盐商,后来家道败落,到了老爷子这一代,只剩下了一座老宅,但总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治打小就好口糖堆儿(冰糖葫芦),而且一般的糖堆儿不吃。家里的王管家寻遍了老城厢,才选中了..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梅花知音》

梅县令到宝安县上任已有半年多了,他本是风雅之士,勤于公务之余,最爱提笔画上几幅梅花。他身为县令,照理说在当地没有办不成的事,可偏偏有一桩心愿迟迟没有达成。原来本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画梅大家,姓铁,他笔下..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羊报》

民间故事《羊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旧时,黄河上游的兰州人如何向黄河下游的百姓传递汛情呢?他们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特殊的使命1、大将军预警从前,在甘肃兰州府有三个拜把子兄弟,按照排行分别是卢大、牛二、胡三..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送生意》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1、第一次斗茶上个世纪30年代初,奉天市北市场有一家时利和茶庄,老板叫谢连升。谢连升出身茶商世家,早在清朝干隆年间,他爷爷的爷爷就在北市场卖茶叶,传到谢连升这一代,在奉天城大大小小上百家茶庄中,时利和茶..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让帽妖离开汴京》

天禧二年五月五日,京城四周的田野里,小麦翻滚着金色的波浪,阵阵麦香在京城的上空飘浮。满鼻孔的麦香让赵恒心情舒畅,他起了个大早,来到御书房,准备填一首有关割麦的词。宫女刚把墨研好,中使就急匆匆赶来,说:..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李赞元巧施苦肉计》

顺治十五年,大清官李赞元奉旨巡查淮南、淮北盐政。离盐运使衙门所在地扬州还有一百里,两淮盐运使恩图就派盐巡头目陈有道来接。陈有道来到李赞元车前,行礼完毕,又恭恭敬敬送上一张大红龙凤喜帖。李赞元接了喜帖打..

民间故事 2025-06-02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