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司马迁的一封信》

《报任少卿书》是中国史学泰斗司马迁答复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秋天,太子刘据被江充陷害,于是怒杀江充而起兵,并召任安发北军协助他,任安受节而闭门不应。后来刘据事败而死,汉武帝却认为任安有二心,存心观望,立场不坚定,下令腰斩。

这时司马迁被腐刑已七八年了,复为中书令及太史,尊宠任职。因为两人有交情,所以写信责求他要推贤进士,积极为国家推举人才,隐约表露求他援救的意思,所以司马迁就回了这封信,说明他是刑余之人,不能推贤进士,无法进言借伸援手的苦衷。实际上也是借题发挥,写胸中块垒,以抒心中抑郁不平之气。后人就说:司马迁满腔的抑郁,发之而为《史记》,而作《史记》的满腔抑郁,发之而成这封信,所以识得这封信,便识得一部《史记》,因为他一生的心事,尽泄于此,所以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而信中反复说明,又委婉曲折,扣人心弦,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全文大体可分六段:第一段是以概述来信的内容为发端,然后略述受刑的愤懑,以及未能听从进贤的原因,并述此时才答书的缘由。这段笼罩全篇可分三层,先述少卿来信,要他推贤进士,这是全篇议论的根由。再说明自己受刑身残,动辄得咎,说明他不适宜推荐贤士,点明全篇的主旨。最后才致回信稽延,又不得不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叙受刑后的心情,表明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先论说君子,然后落实作者身上,末了才点出不能推贤的原因,层层推进,很有条理。论君子提出修身、爱施、取与、耻辱、立名,为全文的纲领,在并列中特别侧重后两项,以宫刑之辱,为终身所悲愤;着述垂名,为一生之寄托。

第三段是追叙自己受辱,正是推贤而贾祸,乃畅言李陵降敌的始末,以见事情的是非曲直。前一段语多低沉,气势微弱,这一段语多慷慨,气势凌厉。就君子五纲来说,是重在爱施和取与,但不便明言,所以没有点出,但他救李陵就是爱施和与人以德。

第四段是议论处理就死之道,及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就所提君子五纲,是再针对耻辱者,勇之决而发。一开始跟前一段一样,说明有些事是世俗之人所不能了解,所以无法跟他们谈的,惟有知己才能畅叙。

第五段畅叙抱负,想着书垂名,再发挥立名者,行之极的旨趣。一开始说明立言可以不朽,而立言者大多因为意有郁结,为自己的名山之业预作伏笔。连举八例,而对左丘明和孙子,更作发挥,因为他们身体亏残,和自己相似。然后落实到他自己的着作,从态度到体例,再说到自己的心愿,如书可流传,名可不朽,那就前辱可偿,万死无悔。

最后一段重申宫刑之辱,萦回于心,于是从俗浮沉,归结于不得推贤进士的心意。说自己辱及先人,寝食难安,外人多谤议,乡党多耻笑,写内心苦痛,而又不得遁隐,只得随俗浮沉。推贤进士之务,事有不许,适足取辱,再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以此慰友,亦以自励,一腔悲愤,至此阐尽。

读这封信,我们不但可以知道《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司马迁的写作心态,对我们欣赏《史记》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我们也由这封信,知道司马迁为撰写《史记》所付出的代价,也让我们了解所谓死有重于泰山,不只是轰轰烈烈慷慨就义而已。

就文章而言,气势壮阔,意旨凝厚,反复迂回,跌宕有致,最为人所赞美。清桐城派大家方苞说这篇文章:如山之出云,如水之赴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这篇文章之气势,实得自司马迁满腔抑郁之气,于是能雄奇横溢,苍劲沉着、极阳刚之美;而又宛转顿挫,反复萦回,备阴柔之妙。所以人称之为百代伟构,曾国藩誉为文家之王都。

司马迁的抑郁之气,是肇因于受腐刑之辱,司马迁忠君爱国,崇贤尚义,而遭此大辱,就其个人而言,是何其不幸!但后世也因此才能在他的《史记》中,见其雄奇之气、诙诡之趣、顿挫之笔、跌宕之姿、呜咽之声、吞吐之致。

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抑郁之气了解到:为什么历来宦官会擅权而残害忠良?会残暴而迷失人性?原来他们自惭形秽,意气难平,他们没有司马迁的才学,他们找不到寄托,抑郁之气没有出路,一旦大权在握,怎不弄得天下大乱?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703.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800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一些。公元1258年1月13日,乃是南宋宝祐六年的农历十二月。这一天,西湖结冰了。西湖不常结冰的2008年那场大雪,西湖也只是局部结了些冰。再往前数,1977年、1930年西湖也结过冰,据说有人..

历史故事 2025-04-29

历史故事《特殊情书》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林语堂的善意回避》

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了一套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开明英文读本》,编著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仅半年之后,就有读者向开明书店和林语堂举报,说世界书局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的嫌疑..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擂错战鼓打胜仗》

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说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王府井是个扣儿》

咕咕呱呱闹更名,你东我西改不成。一齐上殿找干隆,皇上开口喊爱卿。晓岚心里直骂熊,圣命不接怎么行。换了一字妙无穷,圈住大嘴井底鸣。干隆皇上五十五岁这年,一个大雪天的早朝完了,他把纪晓岚留下来,说有几个王..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炎黄子孙:三巨头的两次大战》

一说起华夏最初的历史,总给人非常遥远的感觉,那我们不妨把这段介于传说和真实之间的历史,想象成远古时期三大巨头之间的华夏霸权争夺战,那么这三大巨头是谁呢?他们争夺霸权的结果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炎黄子孙这..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订书针暴露了特工》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这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没有发现问题;请来专..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古人为什么要用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用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湖北黄冈螺..

历史故事 2025-04-27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