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里,吃这一块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古人的伙食和现在自然没法比。如今我们顿顿有鱼有肉,柴米油盐一应俱全,那么,我国古人那会吃的又是什么呢?
一天吃几顿
如今,一日三餐成了国人吃饭的基本,但对于古人而言,并没有一日三餐这么一说。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生产的数量也不尽人意,这个一日两顿还得看人来。收成不好的时候,缩减成一日一顿或者几日一顿,也是不无可能。
不过,到了宋代后,由于经济开始繁荣,农业得到大幅度提升,开始出现了夜市,因此一日两餐才变成了一日三餐。但这也仅只对富人有效,穷人仍还是一日两餐。
吃什么
譬如在西周时期,那会不但没有水稻,连小麦都不普及。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主食这块吃的都是粟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米。如今一般用来早上煮粥喝,而在当时,却是一日两餐的主食。而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在于,穷人或许只有粟米可以吃,但富人还能多几个肉菜。
周朝结束后,小麦开始在中国普及,情况才慢慢好转了一点。这个时候,馒头就开始出现了,不过,馒头需要大量的面粉才能蒸出来,当时也只是富人的食物。而穷人吃什么呢?还是以烧饼为主。而这种吃法,是汉代班超从西域那边学过来的,并不是我国穷人的自创。
同时,还有一种起源于我国本土的粮食作物也是穷人的心头好,就是大家熟知的大豆,古人称之为菽(shu)。这是最常见的食材之一,随手就能种,且生命力极强,但是不怎么饱腹,也是古代穷人常见的食物之一。
吃肉吗
直到宋朝,苏轼发明了东坡肉,将猪肉带入了权贵阶层,猪肉这才从穷人的餐桌跑到了富人桌上。但不管是哪种肉,味道都不可能好到哪去,在油盐酱醋这些调味品稀缺的古代,大部分肉都有股腥膻味,口感并不怎么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红薯,对我国穷人的伙食带来了***性改变。
红薯原产自南美地区,后被外出的商人带到了中国。其具有极高的饱腹能力和糖分,加上耕种周期短,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很快席卷全国,成了穷人最喜欢的食物。也是因为红薯传入,从根源上缓解了食的问题,明清两个朝代我国的人口数量也迎来井喷。
当然,还有野菜糟糠这类劣质粮食也是穷人的食物,直到近代都还有穷人在吃,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国人也比较熟悉。
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