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独木棺》

孙知县看中了一棵大槐树,突发奇想要做一口独木棺。差役们找来木匠,却没人敢接这个活儿。孙知县得报,生气地一拍桌案:想不到我新城县里,竟没有一个好木匠!那就到外县重金寻求吧。

差役们拿着告示,到邻近各县去张贴,这可让新城的木匠们颜面扫地。要是让外县的木匠把独木棺做成了,新城的木匠就永远别想抬起头来了!木匠头儿钱木匠召集木匠们在一起商议。但商议了半天,几个难题还是没办法解决,一屋子人唉声叹气。钱木匠的儿子说:大家都想不出办法,不如去请教老夫子!

有人扑哧笑出声来,鄙夷地说:他一个教书匠,连锯斧锛刨都没拿过,能帮咱们想出啥办法来?钱木匠的儿子不服气地说:你们可别小看了老夫子,好多人遇到难事,都找他讨主意呢。你们左右是想不出办法来了,不如去请教请教他。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钱木匠点点头说:也对。咱们就去问问他,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老夫子名叫范慎,早年中过秀才,后来在县学教书,因为年岁大了,这才回家安享晚年,乡亲们觉得他有学问,就喊他老夫子。钱木匠带着众人去见范慎,把事情讲了。范慎不解地问道:大槐树够粗,你们把芯掏出来,不就成了独木棺,有何难处?钱木匠一巴掌拍在大腿上:知县大人要原树芯当堵头,说是一棺不用二木。谁有那本事,能掏出整段的树芯来?木缝还不能大。否则,树芯小了,不能在头端堵住树洞,棺材就要缩小,那就不符合尺寸。你说,连锯都下不了,更不能用斧锛刨,这活儿可咋干呀?

范慎也不觉倒吸一口凉气。他跟着钱木匠去看了大槐树,不禁眉头紧锁。钱木匠看他也没主意,不禁大为失望,叹息道:现在只盼着邻县的木匠们也做不成独木棺。不然,咱们可真丢大脸了,往后也不好揽活来养家糊口了。

范慎又仰头看着大槐树,问道:树身有多高?钱木匠说:将近七尺。范慎又问:棺材要做多大?钱木匠说:标准的棺材,长为六尺五寸,宽为二尺,高为二尺三寸。大槐树够粗,这宽和高都没问题,长度也还凑合,难点就是掏树芯。范慎说道:你们先把树伐了,晾干的工夫,我也该想出办法来了。木匠们虽然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但大树总归是要伐的,他们就搭架弄梯,把大槐树伐了,裁好树身,放到阴凉处晾干。

两个月后,树身晾干了,钱木匠又去找范慎。范慎递给他一把锯子。锯片有二尺长,尖端窄小锋利,尾端较宽,装有木柄,一侧有细密的锯齿。钱木匠惊奇地问道:老夫子,你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把锯子的?范慎说道:你们平常用的锯子,没办法往树芯里掏,刀能掏,但又不好锯木,我就将两者结合,做了这把手锯,叫刀锯也行。你先试试,看能否用上。

钱木匠一看这手锯,心里就有了谱。原先不敢接活儿,就是被工具难住了。他唤上木匠们,来到树身跟前,然后拿出墨斗,打好线,就小心翼翼地掏起来。手锯上端锋利如刀,很容易就沿着墨线划进了树芯里,下面的锯齿跟着探进去,轻轻锯来,木缝越来越深,锯口却又极细。虽然进展缓慢,但总归有了法子。钱木匠兴奋地说道:锯下来的树芯,虽然有些小,但刷上几层油漆,堪堪合用。范慎得意地一笑:如此就好了。

活儿能干了,木匠们异常兴奋,围住了老夫子,请他讲讲怎么会有这种奇思妙想,做出了木匠们都想不到的工具。老夫子看了他们一眼,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这锯可不是我发明的。木匠们七嘴八舌地问是谁发明的。老夫子沉着脸说:鲁班呀。

鲁班是木匠行的祖师爷,可他只传下了普通的锯,没听说他做过这种手锯。木匠们不由得惊叹起来。

几位木匠轮番上阵,接连锯了两天,终于把树芯锯开了。此时,木匠们却傻了眼。他们只是锯开了两端的树芯,各有二尺,两头加起来不过四尺,但树有七尺长,中间尚有三尺相连,这树芯抽不出来呀!

钱木匠赶紧去找范慎。范慎不在家,家人说他外出好几天了,不知道去了哪里,也不知道何时回来。钱木匠唉声叹气地往外走,就见范慎提着个木桶,兴高采烈地回来了。他见到钱木匠,喜笑颜开地说:找了好几天才找到,真怕耽误了你们的大事!

钱木匠好奇地问:你找来了啥宝贝?范慎狡黠地笑笑说:现下可不能说!你提好了,我再去拿些东西!钱木匠接过木桶,见盖子盖得严严实实,虽心痒,但也不敢揭开来看。范慎又从屋里拿来一个纸包,还有不少棉布,大步往外走。

来到树身边,范慎看了看两头的木缝,问钱木匠锯了多深,钱木匠说有二尺。范慎点点头,打开木桶。钱木匠探头一看,见木桶里装着一大块土。他惊得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结结巴巴地问:你、你弄块土干啥?我们难的是树芯抽不出来呀!范慎胸有成竹地说:我就是要给你们解决这个难题呀。

他掀起土块,下面露出了许多极小的白粒,有几只白蚁在土块上爬来爬去。钱木匠瞬间明白了,这些小白粒是白蚁卵。范慎拿过手锯,小心翼翼地铲起白蚁卵,放进木缝里,怕放得不够深,又跪在地上使劲吹,再用细竹片捅到木缝底。直到把白蚁卵全都放进木缝里,他又从纸包里拿出一块淡黄色的药块,用水化开,将泡了药水的纸塞进木缝。再用药水把棉布浸湿了,缠裹到树身上。做完这一切,他才长舒了一口气,对钱木匠说道:等几天吧。

钱木匠拉住范慎的袖子,急切地问道:老夫子,你赶紧告诉我,你这是什么招啊?我得跟你学学!

范慎倒不隐瞒,讲了起来。木缝太短,又极窄,工具伸不进去,想让树芯断下来,确实是个难题。他遍翻书籍,看到白蚁吃断树木的记载,不觉灵机一动:何不来个活学活用?白蚁能吃断树芯,只要能控制住范围,不让它们吃树身和堵头就行了。白蚁怕毒,他就买了砒霜,用来固定白蚁吃的范围。他进山找白蚁,白蚁爬得很快,他没办法抓很多,就挖来了这些白蚁卵。蚁卵孵化成蚁,也不过几天的工夫,不会耽误事。

钱木匠惊得瞠目结舌:这、这样也行?范慎说:行不行,到时候不就知道啦!钱木匠心里真不踏实。那几个木匠过来问他,他就把范慎的做法说了。一个木匠给气乐了:用白蚁咬木头?亏他想得出来!这是什么馊主意啊?另一个木匠也揶揄:老夫子就会纸上谈兵!他的办法要是管用,咱们都不用学手艺了!当初听了他的话,就是个错误。把活儿干了个半半拉拉,大老爷要是生气了,非让咱们赔树,那可怎么好?钱木匠也有些后悔。不接这个活儿,丢的是脸面;这接了却没干成,成了附近州县的大笑话,那赔的就是银子和脸面了。

钱木匠忐忑不安,每天都过来看。但木缝被纸塞着,他啥都看不见。到了第十天,他再扒着树芯看时,忽然觉得树芯轻轻晃了一下。他再一使劲,树里咔嚓一声响,晃动的幅度更大了些。他赶紧掏出木缝里的纸,再使劲晃,树芯处接连几声响。他奋力往外一拽,树芯被他拽出了一截。再去晃树头的那截,树芯也应声而出。再看拔出来的树芯,有两尺来厚,上面还粘着许多白蚁,除了晃断的茬口,大部分都是被白蚁吃的!

钱木匠兴奋地喊道:成了,成了!木匠们闻讯赶来,看到被拔出的树芯,再看看上面的茬口,也都惊得合不拢嘴。钱木匠说:老夫子想出的这个主意,我还真是头一回听说。他的那些书,真不是白念的。木匠们纷纷附和道:是啊,就这主意,打死我也想不出来呀!

堵头拔出来,再掏树芯就得心应手了。钱木匠把活儿交给木匠们干,他则买了份礼物去拜谢范慎。范慎说道:你们只顾把手艺传给孩子,却不传给他们学识,再遇到难题,可咋办?他们学的只是眼下的手艺,既不知来路,也不知去处,又如何做到极致?不如让他们再去念几年书吧!钱木匠连连点头。回到家,他就送儿子去念书了。木匠们也纷纷效仿。

两个月后,独木棺做好了。孙知县看了,非常满意。他现在身体还棒棒的,用不到,就雇了车马,把独木棺运回老家。所到之处,人们都围过来看稀奇,赞叹木匠的高超手艺。新城木匠从此出了名。木匠们的后人,既学得了手艺,又识文断字,思路开阔,做出的木件设计新颖,更有灵气,一时行销四方。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6361.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1、拒画民国时候,北京城有个六爷,任何古玩字画,只打眼里一过,他就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得了个一眼活的称号,就连洋人都有所耳闻。这天,六爷吃过了饭,躺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就看到那福一身破烂地走了过来。那..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1、算计李治家住首善街,祖上是盐商,后来家道败落,到了老爷子这一代,只剩下了一座老宅,但总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治打小就好口糖堆儿(冰糖葫芦),而且一般的糖堆儿不吃。家里的王管家寻遍了老城厢,才选中了..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梅花知音》

梅县令到宝安县上任已有半年多了,他本是风雅之士,勤于公务之余,最爱提笔画上几幅梅花。他身为县令,照理说在当地没有办不成的事,可偏偏有一桩心愿迟迟没有达成。原来本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画梅大家,姓铁,他笔下..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羊报》

民间故事《羊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旧时,黄河上游的兰州人如何向黄河下游的百姓传递汛情呢?他们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特殊的使命1、大将军预警从前,在甘肃兰州府有三个拜把子兄弟,按照排行分别是卢大、牛二、胡三..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送生意》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1、第一次斗茶上个世纪30年代初,奉天市北市场有一家时利和茶庄,老板叫谢连升。谢连升出身茶商世家,早在清朝干隆年间,他爷爷的爷爷就在北市场卖茶叶,传到谢连升这一代,在奉天城大大小小上百家茶庄中,时利和茶..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让帽妖离开汴京》

天禧二年五月五日,京城四周的田野里,小麦翻滚着金色的波浪,阵阵麦香在京城的上空飘浮。满鼻孔的麦香让赵恒心情舒畅,他起了个大早,来到御书房,准备填一首有关割麦的词。宫女刚把墨研好,中使就急匆匆赶来,说:..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李赞元巧施苦肉计》

顺治十五年,大清官李赞元奉旨巡查淮南、淮北盐政。离盐运使衙门所在地扬州还有一百里,两淮盐运使恩图就派盐巡头目陈有道来接。陈有道来到李赞元车前,行礼完毕,又恭恭敬敬送上一张大红龙凤喜帖。李赞元接了喜帖打..

民间故事 2025-06-02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