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千古龙血帝王情》

康熙帝坐在上书房,御览礼部呈送上来的进士卷子,好钦定状元。其中一份卷子让他大为惊讶,倒不是别的,而是因为这份卷子不是按常规的浓墨书写,却呈现淡淡的霞色,如血。

这就奇怪了,说是舞弊吧,可谁有这样的胆子,这样明显的卷子又怎么呈送得上龙廷御案?康熙百思不得其解,就叫来礼部考官龙额图。龙额图一见大惊,却也不知底细,因为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连皇帝自己负责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他当然也不知道。但有一点他向皇上作了禀报,就是在礼部读卷的时候,读卷大臣并没有向他呈报有这样另类的红卷存在。

专门负责誊录的几名官员被传唤到君王跟前,康熙将卷子掷给他们,喝一声: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吧?

原来这进士卷子在读阅之前,为了不让读卷官员认出考生字迹,以杜绝徇私舞弊,除了封弥糊名,即平常所说的密封之外,还派小楷写得好的专人将所有考生的卷子重抄一遍。这样,字迹是一致的,墨色也应该是一致的。

负责誊录这份卷子的官员名叫汪士礼,出自徽州,官做得不大,但却儒雅,虽无实权,却深受皇上赏识,并受君王影响,从而养成一雅好,就是和皇上一样喜欢收藏笔墨纸砚,一些从家乡来的考生也将从老家带来的文房四宝赠送给他,不图别的,只图个乡情热闹。

汪士礼跪在康熙面前,一字一板地说:臣在誊录到这份卷子时,已至三更,眼看就剩下这一份了,本想一口气给誊完,可是朦朦胧胧感觉有个人进来了,看穿戴好像是古代的帝王,我就想抬头仔细看一下,可是实在抵不住突然袭来的瞌睡,就往桌上一趴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昨晚的墨汁已干,正打算重新研墨,却发现面前另有一砚新墨,当时并没在意,只当是下人给我研的,于是早膳也没用,就将这份卷子誊录好了。在礼部读阅时也无异样,没想到现在到了君王跟前会变成这个样子

康熙度量他的话,好像说得不假,却又将信将疑,就说:你将那砚墨拿过来给朕看看。

传下话去不久,即有家人将那砚墨端了过来。墨仍滋润,有一股异香,如茶如酒,亦如夜来香,闻了令人神清气爽,浑身通透。康熙心中暗自讶异,亲自摆好纸笔,跟汪士礼说:你再来写几个字给朕看看。

汪士礼不敢怠慢,就在宣纸上写了山河一统四个大字。字色黑亮如漆,润泽饱满异常。可大家等了半天,却并不见得这几个字有什么变化,更不见有什么血色出现。

康熙不悦,对汪士礼说:可见你对朕说的全是假话。

汪士礼又往君王面前扑通一跪:为人臣者忠君为本,臣若有半句假话,愿受天惩

龙额图趁机进言说:听说民间有砚名血,砚之如丹砂,书之如明霞可臣就是不曾见过。不知此砚可是?

也有大胆的抄录官员奉承道:这卷子在君王面前变成红色,就是一种祥瑞

可康熙并不是好糊弄的,他看了大家一眼,心中若有所思。他刚人主中原不久,招纳贤才为的是稳固江山万世基业,但若有人想趁科举之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他势必重惩。但为了服人,重惩必重证据。

他让龙额图将这名考生的原卷给取了过来。

这名考生名叫江自清。隶属徽州府,歙县人,康熙一想汪士礼也是那里人,他看了看汪士礼,猜疑其中必有隐情。可当他俯身审视考生江自清的卷面,却让康熙大吃一惊,因为他原来卷上的字迹比汪士礼抄写的要好很多,蝇头小楷,个个珠圆玉润,如蓓蕾初开,墨香轻漾,令康熙爱不释手。也就是说,汪士礼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份卷子再作什么修饰或作个什么红色墨记。

到这时,康熙才将文章的内容细品了一遍,不品倒罢,一品康熙却陡然变了脸色。

乍看是一篇好文,盛赞满清大一统,但其中浊非浊,清非清,浊清自明一句触动了康熙敏感的神经,这是什么话?这不是骂我大清吗!于是将龙牙一咬,脸色一黑:着查江南考生江自清,与汪士礼一道送交顺天府严加论处!

康熙这一发怒,汪士礼和江自清肯定难免一死,就是其他的涉考人员包括旗人龙额图在内也难免要受到牵连。

有两个太监上来,正要拉汪士礼出去,可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那铺在案上的山河一统四个大字在浑然不觉之中居然变成了霞色,如血。

康熙第一个发现了这种变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怔了一怔,挥了一下手,制止了太监。

众人松了一口气,不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

康熙端起那砚墨来,放在眼底下仔细端详,觉得这方砚不同寻常,砚上有山,山上有云朵,云朵中有白鹤,配以芝兰,令人见而忘俗,而那砚池,却似人的泪眼。他又让人将那墨汁洗干净了,再拿过来看,这才发现这个砚处处不同于它砚。似玉质,实又非玉,墨绿里间杂淡淡的红,淡淡的彩,似有血液在流动。看砚色约有千年之久,应是一方古砚。康熙见过也收过很多名砚,独此难以辨识,心中不由大惑,忍不住问汪士礼:这块砚得自哪里?

汪士礼见皇上的语言温和了许多,便答道:微臣不敢相瞒,这块砚就是江南考生江自清亲手送给微臣的。

康熙更为不解他为什么要送给你这方砚?不怕招来嫌疑吗?

微臣只是个抄写的,就是想舞弊也无能为力,何况微臣一向深受皇家恩典,一心只念忠君报国。再说江自清是江南第一才子,名播一方,为人洒脱飘逸,他根本不屑于用这种手法来取得功名,所以我才敢于接受他的这方砚。本来我想用此砚研墨录卷,可由于太过珍爱,到底没有舍得用它,用真丝将它包裹珍藏于红木柜中。可奇怪的就是在我睡着之时,那个古代君王的魅影出现,这砚便呈现在我的案上,并且砚池有墨,我也为此感到困惑不解。

康熙置砚于案,沉吟半晌,这砚既然来自徽州歙砚之乡,照说就是歙砚,可这的确又不是歙砚的质料,凭他的经验,这应该是名砚中的名砚,上品中的上品。研出的墨有异香,还有帝王的魅影出现,心想有这等奇事,到底是祥瑞还是异端,心中难免惴惴不安。便让龙额图急召江南考生江自清。

数百名下手遍访京华旅舍,好不容易才将滞留在京等待发榜的江自清找到,将他带到康熙跟前。

康熙见他发顶乌黑,英气逼人,便说:你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只见对方方头大脸,面相大善,肤色不白却极健康滋润,康熙不由心中暗喜。便问:你将这么好的砚送给汪士礼,不怕招来众人的嫌忌和非议吗?

江自清开口答道:非议自口,嫌忌自心,是清是浊,浊清自明。江自清回答得语音清朗,不卑不亢,掷地有声。

康熙一听这话好像就是他的卷子上的,心中又生不悦,说:你是想利用浊非浊、清非清、明出浊清来骂朕的大清吗?此等雕虫小技,你认为朕不能识。你想步《南山集》案的后尘吗?你不知道朕是一个杀人好手吗?

江自清脸色没有稍改:伏惟君王,此语典出《书》经,说的是浊水不是真浊,因为水浊鱼肥,清风也不是一无所用,清风可以化雨,膏泽万民。臣用此语,实是对君王的真心拥戴,望君王明察。

康熙听此,不仅没有息怒,反而怒气更盛:你认为你是江南第一才子,饱读诗书,朕还要你来教化不成?再说你既然诗书满腹,为什么要用送砚这种手段来谋取功名,你不觉得你的这种做法很卑劣吗?

那江自清满面涨红,回道:陛下是用君王之心度小人之腹,我送汪先生这一方砚,只是想证明一件流传千古的传奇

那康熙本想问明此砚的传奇由来,没想到江自清居然说出这等话来,不等江自清说完,叫一声:大胆,自古只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哪有反过来说的?你是说朕是小人吗?来人啦,将此人和汪士礼一道送刑部大狱

康熙盛怒未消,本想将江自清处死,但想到此人既是江南第一才子,杀了怕失太多人心,又怕涉有夺砚之嫌,便放宽一等。

毕竟心中有事,到了次年,康熙便带了那方砚顺船南下,到了徽州,便青衣小帽,领一小童,弃舟登岸。

街市繁华,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康熙心里窃喜。便领小童走进一家小巷深处的古砚斋。

斋主一见康熙出示的那方砚,不由一愣,看看四下无人,便将他引至后堂,坐定,泡上好茶,这才动问:敢问先生,这方砚得自哪里?

康熙一笑:友人相赠,此人在京赴试,相识于京都旅舍,说话投机,性格对路,遂成好友。后此人得罪当朝皇上,被送大狱,而他遗留下来的这方砚便由其家僮代送给我了。想来恐不名贵,否则其家僮一定会带它远遁他乡,而不会在我的手上了。

那斋主一听,回说:先生差矣,此为千古名砚。遗世仅此一方。

康熙拈须:先生知道此砚的来历?不妨道来一听。让我长长见识。

那斋主喝了一口茶,说道:广东端砚,徽州歙砚,甘肃洮河砚,还有山西的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可是这方砚却在这四大名砚之上,不是徽州人就不知道它的来历和名贵,有些人也知道,不过只是当作传奇听听而已。那斋主看了一眼康熙,接着说,先生有贵人之相,能有此砚,就是命中注定。但这好比是一匹名马,不知此砚来历,就好比名马没有好鞍。我不如成全先生,将鞍子送与先生。

康熙一拱手:多谢多谢!

斋主说,这徽州在宋之前叫歙州,歙山之下有一小镇,镇上有一百年老店,老店有一对夫妻,专挑歙石,以制歙砚为生,它嫩润而坚,滑如肌肤,声如金玉,色如长空,美如天月,其纹理自然,观之悦目,赏之悦心,用之悦意,研之墨意盎然,其色温润澄浩,书之笔走龙蛇,得心应手,墨随意达家传秘技,砚名四方,生意兴隆异常。

这一年,老夫妻在歙山之上得一歙石,其形其色都是百年难遇,遂用多年功夫将它制成一方巨砚,因价钱昂贵,无人能买。放置数年之后,适逢南唐后主李煜到小镇游赏,看到此砚后,执意要买。好不容易才盼来了一个买主,一家人自是喜不自禁,可是一听说是后主李煜来买,没想到砚主却又执意不卖。

李煜本是文弱书生,但毕竟是一国之主,见到砚主如此不给面子,心中不由恼怒。便说:在这南唐国土,没有我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砚主说:君王何谈来买,就是奉送,小人也是心甘情愿的。但君王是一国之主,不去用心治国,却将心思花在这风花雪月之上,恐不是子民的福气。砚池虽小,关涉家国大事,因此小人不卖!谁知李煜一听,不仅不感服,反而来了犟脾气,派人硬将这块巨砚给抬到宫中。

不久山河破碎,国灭家亡。到这时,后主李煜才领悟到歙山砚主是一高人,可惜一切悔之晚矣。临出宫门之前,他向宋人提出一个请求,就是要见那位高人一面。见面时,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美石送给了那位高人,以作迟来的报答。砚主见那块石上有斑斑血迹浸染,甚为不解,那随人便告诉他,这是后主李煜得知国破之后,怀万般悔恨之情,以头撞石所致。现在这块美石送给你,希望能凿之成砚,鉴之于后人

后来这块美石便按李煜之意凿之成砚。因为浸染了李煜之血,便叫龙血砚。其特点是这块砚可以研墨成血,书之为霞但一直不能得以验证。后又经一高人指点,说这砚上浸染的是龙血,只有真龙天子见之,才能出现霞色血字

斋主深叹一口气此砚传到今人身上,也不知是几世几代,但此人将此名砚带到京都,一定是想面见君王,以验证其传奇真假

说罢悯然,半晌不曾出声。

康熙听到这里,头上不禁有涔涔汗出,连忙告退。急回京都,令刑部快快放人。谁知那江自清英雄气短,一口气不接,竟死于狱中。好在那汪士礼还在,康熙亲自迎他出狱,将那方名砚璧归于他,并官升三级。同时厚葬江自清,昭告徽州府,厚养其父母,免除江氏一族所有赋税以谢天下。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1059.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棺材里的账本》

明朝年间,有个姓李的人,绰号叫抠门秀才。这天,他不小心掉进了村西头的河里,一下子摔没了命。这李秀才少年时有几分才气,可惜他十五岁参加乡试,一连十年都是名落孙山,吃空了老父老母的积蓄。最后,他只能回村里..

民间故事 2025-08-31

民间故事《厨斗》

1、清朝干隆年间,黄淮府古砀县有两家饭店特别有名,一个是城东汪家醉仙楼,一个是城西刘家会客居。两家饭店生意十分兴隆,掌柜都是大厨出身,所做的菜各有特色,因此名气不相上下。为了争得第一,两家虽然表面上和..

民间故事 2025-08-31

民间故事《名厨崔二》

小城南临水,北临山,很是秀雅。城中有名厨崔二,家传厨艺,闻名一方。崔二做厨,一般人请不到,为什么?小门小户没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白白坏了名头。只有一次破过例。那次,崔二钓鱼,落进水中,李三郎把他救..

民间故事 2025-08-31

民间故事《秦城囚犯》

连日暴雨,秦城多处山体滑坡,当地百姓四处奔逃,城中颇为混乱,秦城县令向知府告急。知府接到密报,迅速派捕头杨振山前往秦城巡查,以防暴民趁此时机为祸作乱。这天,杨振山带人巡查到秦城监狱,不禁停住了脚步。对..

民间故事 2025-08-31

民间故事《老鼠爱大米》

1、明朝嘉靖年间,新城县。官道上,两匹高头大马缓缓行来,白马上的高大男子看着路上推粮车赶路的行人,有点奇怪地对同伴道:殷乐,你看这些农户,应该是去县衙交公粮的,不知为何都是眉头紧锁,咱们问问去。说罢跳..

民间故事 2025-08-30

民间故事《蒙冤的响屐舞》

越王勾践把绝世美女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表面上做了顺民,放牛牧羊,实则是卧薪尝胆,以图日后东山再起。西施到了吴国后,很快就得到了吴王的宠爱,一颦一笑,让夫差神魂颠倒。因此,西施在那边就常常能传来一些消息..

民间故事 2025-08-30

民间故事《苍猊奇谋》

民间故事《苍猊奇谋》

勇斗群狼南宋年间,临安城里有位赵王爷,他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斗狗。为满足自己的嗜好,他在王府后院专门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狗舍。这天,赵王爷正在发呆,京城的狗行家张庭忽然急匆匆地跑了来。见张庭乐得嘴角都咧到..

民间故事 2025-08-30

民间故事《宏誓大愿》

了凡和尚是个行脚僧,最近有些倦了,总想找个地方晨钟暮鼓,潜心向佛,可一直没找到相投的地方。这天,了凡无意中云游到龙台山,突然疲倦得不得了,忍不住坐下来喘口长气,再四下一打量,龙台山山清水秀,幽静无双,..

民间故事 2025-08-30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