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贩马奇遇》

朱普同快30岁了,还是光棍一条,原因是他脑子不是很好使,有点犯愣。这一年,他苦无生计,想跟着马贩子表哥学贩马,表哥同意带他去塞北闯一闯。可是等到上路时,表哥的老父病倒了,不能去了。表哥让他去找好朋友大黑子一起走,并且一再叮嘱千万要躲着官军。朱普同嘴里清脆地应着,甩开大步就嗵嗵嗵地走了。

大黑子也是马贩子,住在长安附近,等到朱普同赶到时,他早已经走了。朱普同琢磨着,反正走了这么远了,不能空手回去让人笑话啊,索性独自去闯一闯。

出了关外,朱普同一路往北,走了大半天,脚都打了泡,硬是没有看见半个人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下去,晚上要是再看不到人家,他就得在荒野上喂狼了。不行,他得回去,找个人问清楚了。他边往回走边琢磨,问谁好呢?猛然想起表哥的嘱咐,千万要躲着官军。官军?对,官军里有骑兵,他们得买战马啊,他们肯定知道哪儿有马卖,找他们绝对没错。

边镇上就驻扎着官军,4个营盘围着边镇,总兵府坐落在镇中心。来到边镇上,天已经黑了下来,朱普同找了一家饭馆填饱了肚子,来到了总兵府。总兵府戒备森严,朱普同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他有点发怵,在门外徘徊,犹豫着到底要不要进去。

猛然间扑过来两名士兵,将朱普同按倒在地,拿索子捆了,拎进总兵府门旁厢房里,来到一名当值的军官面前,汇报道:将军,这人鬼鬼祟祟的,肯定是一名奸细。朱普同慌忙喊道:军爷,我不是奸细,我是来打听贩马的。军官好奇地问道:你来总兵府,真的是打听贩马的?朱普同连连说是。

军官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兵丁们也跟着大笑。见大家都在笑,朱普同也咧嘴傻笑。军官边笑边说:你难道不知道大明边关条律,私自出关贩马要被抓起来吗?别的马贩子见了官军躲都躲不及,你倒好,找上门来了。笑了一会儿,军官脸色一变,拍案吼道:你骗谁!分明是鞑靼的奸细,装疯卖傻,给我吊起来狠狠地打!

朱普同被打得哭爹喊娘,军官细细地审出他的籍贯、住址、亲属姓名,见他说话犯愣,不是装出来的,不像奸细,就吩咐兵丁把他关进牢房里,等调查清楚了再处置。

被士兵们扔进牢房后,朱普同坐起来,发现里面已经有一个人,靠墙坐着。那人被打得皮开肉绽,身上散发出一种臭味。闲坐着无聊,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话来。听说朱普同找官军打听贩马的事情被当做奸细抓了起来,那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声里夹杂着牵扯伤口的呻吟声。待到那人笑够了,朱普同问:你是干吗的?为什么被抓了起来?那人说:我才是真正的马贩子。

朱普同喜不自禁地挪到他近前说:那你一定知道哪里有马卖了,给我说说吧,我正愁找不到路子。可是那人闭上眼,再也不说话了。

后来的几天里,那人总是出其不意地问朱普同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朱普同说过好几回了,都懒得理他了。朱普同最关心的是打听在哪里买马,可是每当问起的时候,那人就闭口不说话了。

到了第5天,那人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应该没问题。然后抬头对朱普同说:发给你老家调查的公文应该快回来了,你没有贩过马,不算真正的马贩子,应该会放了你,估摸着这两天你就会出去了。

朱普同却闷闷不乐地说:不买到几匹马,我是不会回去的。

那人说:念在我们相处一场,也是一种缘分,我给你指条明路吧。那人自称吴田明,贩了十几年的马,在鞑靼那里有固定卖家,还知道一条绕过关口的密道,上个月贩马时,不小心被巡逻的官军抓到了。他告诉朱普同,凌晨出发,沿着西北方向一直往前走,到天黑时就能到达一处低洼地带,那里草肥水甜,住着几户人家。朱普同只要说是吴田明介绍来的,他们就会卖马给他,还会把他一直送出密道。

朱普同兴奋不已,冲吴田明连声说谢谢,接着说:他们要是不信任我怎么办?

吴田明脱下毡靴说:你换上我的毡靴,他们认识,见了毡靴就如同见到我人。朱普同脱下鞋子,换上了毡靴。

果真像吴田明猜测的那样,第二天,朱普同被兵丁带了出去,说是查清楚了,朱普同不是奸细,归还了他的银两和随身物品,放他回去,但是不准贩马。

朱普同在镇上的一家小旅店住下,第二天天才蒙蒙亮,他就起身出了镇,向西北方向出发。他一刻不停地赶路,一直到天黑透,站在一块高地上,面前徒然出现一连串的蒙古包,灯火通明,到处都是人马。终于找到了,朱普同兴奋不已,撒腿跑了下去。

突然,朱普同脚下一绊,倒在地上,黑暗里走出几个人,把他五花大绑,拉进了中间一座大帐,禀告道:可汗,抓了一个汉人奸细。朱普同急忙喊叫道:我是来贩马的!首领怒喝道:哪里来的疯子,贩马贩到我的军营来了,拖出去斩了!听说要斩,朱普同如五雷轰顶,大叫起来:是吴田明让我来的,有毡靴为证。首领示意停下,细细地询问起朱普同,朱普同啥也没有隐瞒,把最近发生的事情都讲了。

首领让手下拿起毡靴,把两只毡靴的靴底都剥开,找到了一小块羊皮,撕开羊皮,里面是一张纸条。首领看完纸条,想了一想,突然冲朱普同大笑起来,说:你以为你装疯卖傻就能哄骗我?你这是假情报,引诱我来上当的。猛地大喝一声,拉出去杀了!几个虎狼一样的大汉把朱普同拖出去,绑在木桩上,朱普同连声喊道:我冤哪!我是来贩马的。一名大汉手握鬼头大刀,照着朱普同的头砍了下去,朱普同吓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等到朱普同醒来,人已经在马车上了,裤裆湿漉漉的,透着寒气。周围是一队队的鞑靼骑兵,正有条不紊地行军。这是鞑靼的一支先锋队伍,他们妄想从密道偷袭中原,然后和后面的大部队里应外合拿下边关。吴田明就是他们的奸细,送过来的就是密道地形图和边关军队布置情报。

在密道附近,鞑靼人遭到明军的伏击,全军覆没。后面的大部队听说后,知道明军有所准备,于是撤军,断了入侵的念想。

朱普同被请进了总兵府,总兵亲自接见了他,笑呵呵地说:这次粉碎了鞑靼人的阴谋,你功不可没啊!我要重重地赏你。

上次朱普同被抓起来,经过审讯,军官早已经判断出朱普同是个浑人,不可能是奸细。总兵听说后,计上心来。

总兵早就得到消息,鞑靼人妄图进攻中原,官兵们加紧防范,并且抓获了奸细吴田明,可是吴田明拒不招认。总兵曾经派过一个人在牢房里卧底,想骗取吴田明手中的情报,吴田明没有上当。现在朱普同这个浑人无意中来,是骗取情报的最佳人选。因为浑人没有心计,容易一眼让人看穿,让人相信。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总兵把朱普同丢进吴田明的那间牢房,没有讲明意图,只是告诉朱普同,无论吴田明讲什么做什么,都记住了,出来时一滴不漏地汇报,完成任务后,就放他走。

朱普同出来后,把毡靴交了出来。总兵把毡靴拆开,发现了情报。看过情报后,总兵把情报放回去,找到鞋匠把毡靴还原,还给朱普同,让他听从吴田明的话,去贩马。总兵隐瞒了实情,只是一再叮嘱朱普同,不要讲出官军检查过毡靴,不然人家不会卖马给他。

正如总兵所料,浑人容易让人相信。鞑靼首领假意要杀他,见他吓得尿了裤裆,知道他不是装傻,就起兵出发。其实朱普同心里隐隐约约也觉得总兵别有用意,所以只字不提和官军打交道的事情,其他的,都是本色演出。

为了奖赏朱普同,总兵和他做起了贩马生意。军营里有一个牧马场,边关贸易购买来的军马和收缴马贩子的马匹,都放在牧场里训练。一等马作为战骑,二等马用来运输军粮物资,末等马被杀了吃肉。这些末等马虽然在战场上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在民间代步拉车还是不错的,总兵就把这些末等马低价卖给朱普同,同意赊账,还给他开了通行文书,并且让他以后每年来贩两回,末等马给他留着。

表哥看见朱普同一下子赶回上百匹马,大为惊讶。听朱普同讲了奇遇后,感叹说:真是应了一句老话:猪吃糠来鸡吃谷,傻人自有傻人福!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0936.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射王弩》

南北朝时期,柔然汗国日渐强大,成为雄踞北方的一个大国。这一年,老可汗病逝,其子豆伦即位。豆伦年少,国相铎铎辅政。然而在这表面的稳定下,高成王却在秘密策划谋反。高成王是豆伦的亲叔叔,天生神力,尤善骑射,..

民间故事 2025-08-26

民间故事《最后的镖局》

1、六月,骄阳似火,饮马坡驿道旁不知何时设了个简易茶摊,摊主是个老妇人,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四五岁小儿在炉旁添着柴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奔来,走在前头的是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汉子。背一长剑,剑鞘样式古朴,柄上..

民间故事 2025-08-26

民间故事《陪葬的头颅》

相传数千年前,城头山古城有一个很聪慧的少年,人称小陶匠,他玩泥巴很有天赋,制出的陶器十分有趣,让首领穆王爱不释手。这一年,穆王病入膏肓,很快就要死去,城头山的长老们开始为他准备后事,选定哪些人陪葬也成..

民间故事 2025-08-26

民间故事《树影蛇仙》

听老人们说,这是一件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传奇故事。那天,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家住徐州城内的秀才张生因学堂里有事,没有和他夫人一同回家。半夜睡得正酣甜时,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口干舌燥。于是张生翻身起床,借着月..

民间故事 2025-08-26

民间故事《铁蝴蝶》

老街出现了几个混混子,做些偷鸡摸狗拔蒜苗的芝麻事情,告吧,也没啥可诉的,不告吧,事情扰得你心神不宁。几个店铺老板就找到在西关卖牛肉的铁掌柜。他们认为铁掌柜会武功,可以震慑震慑那帮小混混。铁掌柜长得干练..

民间故事 2025-08-25

民间故事《鬼盅》

民间故事《鬼盅》

张忠献宝明朝天启年间的一天,永州城的薛知府正在房间饮酒,门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他向外一看,只见马捕头正带着一个相貌清秀的年轻人向这边走来。薛知府此时已有八九分醉意,见年轻人怀中抱着一个精美的礼盒,不禁..

民间故事 2025-08-25

民间故事《陈府疑案》

元宵佳节,陈州发生了一起命案,当地大户陈员外家的二公子陈虎被人杀死在房间内。案发地点位于陈家大公子陈龙的卧室内清朝末年,豫东陈州发生了一起命案,当地大户陈员外家的二公子陈虎被人杀死在房间内。县令章大人..

民间故事 2025-08-25

民间故事《好吃害死官》

荆州府来了一位新知府老爷,名叫杨松,这位杨大人来头可不小,其父是前任吏部尚书,其兄更是当朝一品的宰相。杨松也是三榜进士探花郎,殿试后被皇上封在翰林院,当了三年的编修,这才外放到荆州。杨大人为官清明,可..

民间故事 2025-08-25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