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神医撇子李》

清初,奉天府最出名的推拿师是个囚犯,人称撇子李。他本是被冤枉入狱的名医,给人推拿惯用左手,不管牢头、禁卒还是犯人,经他一通捏按,无不活了筋骨,说不出有多么舒服自在。

撇子李年轻时混过响马,在山寨专为人接骨疗伤。如今下了狱,照样带着身三锥子扎不出一滴血的犟劲,连牢头都敬着他。牢里瘐毙者甚多,说是瘐毙,其实大都死于非命。县太爷爱打铜钱眼里看人,犯人下狱要经的几道关,关关是钱,没钱就遭罪。撇子李顺顺当当活到现在,全凭一手硬底子的医家功夫。他一团棉花心,还见不得人遭罪,暗地里疏通为狱中老弱买药,两年下来,几乎耗光了家产。

时逢秋冬交替,牢房阴冷。牢里新进来一批犯人,个个死穷,没家属打点牢头。牢头跟撇子李叨咕:我兜里没钱了,可肚子里馋虫造反,没辙!

撇子李支开眼皮:馋了?明儿叫你吃上红烧肘子。

牢头一乐:胡扯吧你。你兜里剩几个子儿我还不知道?要是真弄到红烧肘子,咋都行!

撇子李抹须一笑:我膝下无子,出狱后叫你儿子跟我学医吧。说着,拿被子裹了裹身子,念叨着:天气骤寒,案件激增,老天爷马上给咱送财运啦

不出撇子李所料,隔天傍晚,果真有差役过来,说县太爷犯了腰疼,叫他给捏捏。撇子李备好药材、细针与竹罐,出了牢,洗漱一番后来到府衙后堂。只见堂内掌了灯,下人守在床边,县太爷光着背趴在床上。

县太爷瞄了眼撇子李:哎,撇子李,今儿弄啥名堂?

这腰疼不是小病,大人您积劳成疾,得用刺络拔罐疗法。撇子李说着,拿白布捂紧了口鼻,就露一双眼盯着县太爷,又道:您叫下人先出去如何?小老儿这次得用右手,私家功夫,旁人见不得。

县太爷纳闷:右手?你不是左撇子么?撇子李拎起个最小的竹罐,把口朝向县令,瞧,拔罐是细活,左手使不来。俺临来跟牢头打了个赌,说这次能彻底治好大人的病,他就叫儿子跟俺学医。

县太爷暗暗好笑,说:行啊,你好好治,完事本官有赏。

好,大人赏俺盘红烧肘子就成!撇子李把竹罐放到一边道:俺有一套家传的日月走罐法,拔罐前需先给大人松松骨。说着从盆子里抹上一把药油,找准穴位,搓拍揉捏,轻重均匀,不久就令县太爷昏昏欲睡。

撇子李缓缓拿起竹罐,轻唱道:三十吊,去脚镣;二十吊,睡铺高;十吊也能吃个饱。未治好您小妾的肺痨病,被冤枉下狱打折腰沉肩垂肘间,只用右手,撇子李将竹罐一个个扣下去。县太爷腰眼一麻,睡梦中竟舒服得哼出声来。

隔天,一盘红烧肘子、两只烧鹅、三盘青菜连同一大壶烧酒被送进牢房,两名禁卒在旁边伺候着。撇子李与牢头看到酒肉,不由分说,甩开腮帮子一通大吃。吃完,牢头差点儿给撇子李磕头:李神仙,你咋办到的?

撇子李只顾用囚服袖子抹嘴:你就别问了,我马上要出去了,就当跟你道别。

又过了几天,话又应验。差役把撇子李提回公堂,重审案情。

县太爷惊堂木一拍,随便找个证人对了几句词儿,接着叫书吏把案卷一改,完活!撇子李当堂释放!当天下午,西门大街一家药铺门口鞭炮齐响,县衙的师爷亲自到场揭了牌,把撇子李往中央紫檀椅上一推,随同身后几个药铺伙计弯腰行礼:恭喜李掌柜!

药铺开张,撇子李每日左手推拿,患者络绎不绝,而隔三岔五就要被县衙的马车拉过去一趟。有人问其原因,撇子李含笑不语。再隔不久,牢头亲自带着八岁的儿子登门拜师。

等晚上药铺关了门,牢头把撇子李拽上酒桌,可算在他口中套出实情──原来,撇子李去县衙拔罐那次,县太爷腰间被他印上了前朝国号,怎么洗都洗不掉。牢头这才明白啥是日月走罐法,撇子李的药油有麻药成分,让县太爷感觉不到疼,又用秘药喂针,刺下明字,那字迹除了他没人能化去。

牢头笑得直拍大腿,撇子李却没有笑,时下因文字狱倒霉的朝廷大员何止千百,何况他区区一县令。我那字迹敷药即消,但只保七天,可以说他小命都让我攥着哩。说完仰头灌下一口酒。

牢头陪了一口,放下碗道:他那金贵身子,绝对舍不得烫皮割肉。可他何不杀你灭口?

撇子李一笑:杀我容易,但他腰悬日月,终是命中死结,我死了就彻底没得解。也因为这,他才不得不放我出来,还拿银子帮我开了药铺。而最关键的是,以后他再不敢胡作非为了。

哈哈,痛快!牢头道,你深懂药理,若下毒,定可叫那狗官一命呜呼!撇子李正色道:万万不可!我用此法,已犯了医家大忌。其实这县令并没坏透,监押时,我亦多蒙他照顾。近来经我几次诊治,他已基本改恶从善了

两人大醉一场,各自睡去。隔天一早,牢头把儿子按在地上朝撇子李磕头。撇子李上前就是一巴掌,喝道:打你、骂你受不受得?见这场景,牢头脸上却乐开了花:小兔崽子,这是入门的规矩!你师傅赏你饭吃呢!孩子机灵地点点头:受得,受得!

如此过了三个月,药铺生意一直红火。又一年开春,撇子李把治县太爷的秘方和药铺都交给牢头,独自带小徒儿踏上了远足行医之路。他们辗转各州府衙门,什么府尹、道台、知州都纷纷花重金邀他师徒上门,并隔三岔五就派快马求他复诊,均称名医难求。神医撇子李的名头逐渐红遍京津一带。

等小徒儿渐渐长大,俨然已成了略有名气的小撇子,单手推拿、施针、拔罐,样样学得精到。然而撇子李始终不肯传他日月走罐法。小徒儿心有不快,惦记师父这手成名绝学,也不敢言语,只细心侍奉撇子李左右。

终有一天,小徒儿再也耐不住,向撇子李磕头,求传授秘法。撇子李瞅也没瞅他一眼,道:你走吧!

小徒儿大惊:师傅,怎么了?

你出师了,叫你走没听见吗?滚!骂完,撇子李大咳不止,咳到最后,居然呕出一口血。小徒儿急忙上前扶住他,惊问:您这咋了?

撇子李缓缓道:自古医者不能自医,为师寿限到了。小徒儿哭道:不,不会的!我给您治病撇子李勉强一笑:我骂了你,算行了出师的规矩。当年我师父骂我,比这狠多了

其后,撇子李在病榻上熬了半个月,小徒儿没日没夜地照顾,瘦了一大圈。其实撇子李知道这孩子心思,直到临终,才对徒儿掏出肺腑:其实为师当年学医时,背着师父偷练右手,至今右手切脉、抓药都比左手灵敏数倍。可三十多年来我只用左手,就是为恪守本分,谨防心魔左右医与魔,一念之差啊。从医获利之薄厚,患者病期之长短,全在推拿与用药的分寸之间。为师一生只破过一次例,多年想来,是知县老爷让我懂得何为医心为上。那些达官显贵奉我为神医,个个离不开我,靠的并非是我右手诡计,而是我左手上那中华医者千年不变的医德啊!

说完,撇子李的头垂了下去。徒儿含着泪抬起左手,颤抖着为他掖好被角。那右手始终背在身后,像块硬木似的一动不动。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8582.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1、拒画民国时候,北京城有个六爷,任何古玩字画,只打眼里一过,他就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得了个一眼活的称号,就连洋人都有所耳闻。这天,六爷吃过了饭,躺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就看到那福一身破烂地走了过来。那..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1、算计李治家住首善街,祖上是盐商,后来家道败落,到了老爷子这一代,只剩下了一座老宅,但总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治打小就好口糖堆儿(冰糖葫芦),而且一般的糖堆儿不吃。家里的王管家寻遍了老城厢,才选中了..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梅花知音》

梅县令到宝安县上任已有半年多了,他本是风雅之士,勤于公务之余,最爱提笔画上几幅梅花。他身为县令,照理说在当地没有办不成的事,可偏偏有一桩心愿迟迟没有达成。原来本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画梅大家,姓铁,他笔下..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羊报》

民间故事《羊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旧时,黄河上游的兰州人如何向黄河下游的百姓传递汛情呢?他们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特殊的使命1、大将军预警从前,在甘肃兰州府有三个拜把子兄弟,按照排行分别是卢大、牛二、胡三..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送生意》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1、第一次斗茶上个世纪30年代初,奉天市北市场有一家时利和茶庄,老板叫谢连升。谢连升出身茶商世家,早在清朝干隆年间,他爷爷的爷爷就在北市场卖茶叶,传到谢连升这一代,在奉天城大大小小上百家茶庄中,时利和茶..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让帽妖离开汴京》

天禧二年五月五日,京城四周的田野里,小麦翻滚着金色的波浪,阵阵麦香在京城的上空飘浮。满鼻孔的麦香让赵恒心情舒畅,他起了个大早,来到御书房,准备填一首有关割麦的词。宫女刚把墨研好,中使就急匆匆赶来,说:..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李赞元巧施苦肉计》

顺治十五年,大清官李赞元奉旨巡查淮南、淮北盐政。离盐运使衙门所在地扬州还有一百里,两淮盐运使恩图就派盐巡头目陈有道来接。陈有道来到李赞元车前,行礼完毕,又恭恭敬敬送上一张大红龙凤喜帖。李赞元接了喜帖打..

民间故事 2025-06-02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