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神医撇子李》

清初,奉天府最出名的推拿师是个囚犯,人称撇子李。他本是被冤枉入狱的名医,给人推拿惯用左手,不管牢头、禁卒还是犯人,经他一通捏按,无不活了筋骨,说不出有多么舒服自在。

撇子李年轻时混过响马,在山寨专为人接骨疗伤。如今下了狱,照样带着身三锥子扎不出一滴血的犟劲,连牢头都敬着他。牢里瘐毙者甚多,说是瘐毙,其实大都死于非命。县太爷爱打铜钱眼里看人,犯人下狱要经的几道关,关关是钱,没钱就遭罪。撇子李顺顺当当活到现在,全凭一手硬底子的医家功夫。他一团棉花心,还见不得人遭罪,暗地里疏通为狱中老弱买药,两年下来,几乎耗光了家产。

时逢秋冬交替,牢房阴冷。牢里新进来一批犯人,个个死穷,没家属打点牢头。牢头跟撇子李叨咕:我兜里没钱了,可肚子里馋虫造反,没辙!

撇子李支开眼皮:馋了?明儿叫你吃上红烧肘子。

牢头一乐:胡扯吧你。你兜里剩几个子儿我还不知道?要是真弄到红烧肘子,咋都行!

撇子李抹须一笑:我膝下无子,出狱后叫你儿子跟我学医吧。说着,拿被子裹了裹身子,念叨着:天气骤寒,案件激增,老天爷马上给咱送财运啦

不出撇子李所料,隔天傍晚,果真有差役过来,说县太爷犯了腰疼,叫他给捏捏。撇子李备好药材、细针与竹罐,出了牢,洗漱一番后来到府衙后堂。只见堂内掌了灯,下人守在床边,县太爷光着背趴在床上。

县太爷瞄了眼撇子李:哎,撇子李,今儿弄啥名堂?

这腰疼不是小病,大人您积劳成疾,得用刺络拔罐疗法。撇子李说着,拿白布捂紧了口鼻,就露一双眼盯着县太爷,又道:您叫下人先出去如何?小老儿这次得用右手,私家功夫,旁人见不得。

县太爷纳闷:右手?你不是左撇子么?撇子李拎起个最小的竹罐,把口朝向县令,瞧,拔罐是细活,左手使不来。俺临来跟牢头打了个赌,说这次能彻底治好大人的病,他就叫儿子跟俺学医。

县太爷暗暗好笑,说:行啊,你好好治,完事本官有赏。

好,大人赏俺盘红烧肘子就成!撇子李把竹罐放到一边道:俺有一套家传的日月走罐法,拔罐前需先给大人松松骨。说着从盆子里抹上一把药油,找准穴位,搓拍揉捏,轻重均匀,不久就令县太爷昏昏欲睡。

撇子李缓缓拿起竹罐,轻唱道:三十吊,去脚镣;二十吊,睡铺高;十吊也能吃个饱。未治好您小妾的肺痨病,被冤枉下狱打折腰沉肩垂肘间,只用右手,撇子李将竹罐一个个扣下去。县太爷腰眼一麻,睡梦中竟舒服得哼出声来。

隔天,一盘红烧肘子、两只烧鹅、三盘青菜连同一大壶烧酒被送进牢房,两名禁卒在旁边伺候着。撇子李与牢头看到酒肉,不由分说,甩开腮帮子一通大吃。吃完,牢头差点儿给撇子李磕头:李神仙,你咋办到的?

撇子李只顾用囚服袖子抹嘴:你就别问了,我马上要出去了,就当跟你道别。

又过了几天,话又应验。差役把撇子李提回公堂,重审案情。

县太爷惊堂木一拍,随便找个证人对了几句词儿,接着叫书吏把案卷一改,完活!撇子李当堂释放!当天下午,西门大街一家药铺门口鞭炮齐响,县衙的师爷亲自到场揭了牌,把撇子李往中央紫檀椅上一推,随同身后几个药铺伙计弯腰行礼:恭喜李掌柜!

药铺开张,撇子李每日左手推拿,患者络绎不绝,而隔三岔五就要被县衙的马车拉过去一趟。有人问其原因,撇子李含笑不语。再隔不久,牢头亲自带着八岁的儿子登门拜师。

等晚上药铺关了门,牢头把撇子李拽上酒桌,可算在他口中套出实情──原来,撇子李去县衙拔罐那次,县太爷腰间被他印上了前朝国号,怎么洗都洗不掉。牢头这才明白啥是日月走罐法,撇子李的药油有麻药成分,让县太爷感觉不到疼,又用秘药喂针,刺下明字,那字迹除了他没人能化去。

牢头笑得直拍大腿,撇子李却没有笑,时下因文字狱倒霉的朝廷大员何止千百,何况他区区一县令。我那字迹敷药即消,但只保七天,可以说他小命都让我攥着哩。说完仰头灌下一口酒。

牢头陪了一口,放下碗道:他那金贵身子,绝对舍不得烫皮割肉。可他何不杀你灭口?

撇子李一笑:杀我容易,但他腰悬日月,终是命中死结,我死了就彻底没得解。也因为这,他才不得不放我出来,还拿银子帮我开了药铺。而最关键的是,以后他再不敢胡作非为了。

哈哈,痛快!牢头道,你深懂药理,若下毒,定可叫那狗官一命呜呼!撇子李正色道:万万不可!我用此法,已犯了医家大忌。其实这县令并没坏透,监押时,我亦多蒙他照顾。近来经我几次诊治,他已基本改恶从善了

两人大醉一场,各自睡去。隔天一早,牢头把儿子按在地上朝撇子李磕头。撇子李上前就是一巴掌,喝道:打你、骂你受不受得?见这场景,牢头脸上却乐开了花:小兔崽子,这是入门的规矩!你师傅赏你饭吃呢!孩子机灵地点点头:受得,受得!

如此过了三个月,药铺生意一直红火。又一年开春,撇子李把治县太爷的秘方和药铺都交给牢头,独自带小徒儿踏上了远足行医之路。他们辗转各州府衙门,什么府尹、道台、知州都纷纷花重金邀他师徒上门,并隔三岔五就派快马求他复诊,均称名医难求。神医撇子李的名头逐渐红遍京津一带。

等小徒儿渐渐长大,俨然已成了略有名气的小撇子,单手推拿、施针、拔罐,样样学得精到。然而撇子李始终不肯传他日月走罐法。小徒儿心有不快,惦记师父这手成名绝学,也不敢言语,只细心侍奉撇子李左右。

终有一天,小徒儿再也耐不住,向撇子李磕头,求传授秘法。撇子李瞅也没瞅他一眼,道:你走吧!

小徒儿大惊:师傅,怎么了?

你出师了,叫你走没听见吗?滚!骂完,撇子李大咳不止,咳到最后,居然呕出一口血。小徒儿急忙上前扶住他,惊问:您这咋了?

撇子李缓缓道:自古医者不能自医,为师寿限到了。小徒儿哭道:不,不会的!我给您治病撇子李勉强一笑:我骂了你,算行了出师的规矩。当年我师父骂我,比这狠多了

其后,撇子李在病榻上熬了半个月,小徒儿没日没夜地照顾,瘦了一大圈。其实撇子李知道这孩子心思,直到临终,才对徒儿掏出肺腑:其实为师当年学医时,背着师父偷练右手,至今右手切脉、抓药都比左手灵敏数倍。可三十多年来我只用左手,就是为恪守本分,谨防心魔左右医与魔,一念之差啊。从医获利之薄厚,患者病期之长短,全在推拿与用药的分寸之间。为师一生只破过一次例,多年想来,是知县老爷让我懂得何为医心为上。那些达官显贵奉我为神医,个个离不开我,靠的并非是我右手诡计,而是我左手上那中华医者千年不变的医德啊!

说完,撇子李的头垂了下去。徒儿含着泪抬起左手,颤抖着为他掖好被角。那右手始终背在身后,像块硬木似的一动不动。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8582.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仗义如山》

民间故事《仗义如山》

1、义匪郭麻子在山东省密州县桃园乡北有一座大山,连绵十余里,巍峨耸立,叫做障日山,乡民又称其为仗义山。障日山地形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初年,障日山上盘踞着一股土匪,匪首叫郭麻子。郭麻子有一手神..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借运气》

早年间,广府城有一个任财主,趁乱世捐了个偏远地界的县官。任财主聘了一个姓高的师爷,选了跟班、装了财货,只等黄道吉日走马上任。这天,任财主把高师爷叫来,紧锁眉头,说:赴任吉日就在眼前,我还缺一个称意的人..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狐狸成精》

一人一狐的较量,究竟谁是赢家?早年间,在皖南的大山里,有个单家村,村里有个猎手叫单常胜。他眼光敏锐、身手矫健,打起猎来,只要他瞄上了,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全都跑不了。为了能打上好猎物,他..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打假石的传说》

在横山鬼母坟的东侧,有一块平坦而光滑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打假石。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清朝光绪年间,东北有贾氏兄弟二人,为避兵事逃亡到滦州。他们在当地游荡了多日,最后在北关村东边一个破庙里落下脚来。兄长..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寸草不生》

南宋年间,邛州蒲江有一个人叫魏了翁,足智多谋,为人正直。庆元五年,魏了翁进京赶考,到了连云山。在一户破落的院门前,他看到一个老妪往院门上挂了根绳子,站在小板凳上,就要把头伸进去。魏了翁大叫:老人家,不..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佛跳墙》

佛祖也有破戒跳墙之时,更何况凡人?翻越心中的欲望之墙,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庙里粮食不多了,你下山去化点斋米回来吧。小和尚点..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九两酒》

清干隆年间,湖北光化城内有个叫黄二的泼皮。他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欺男霸女,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街坊邻居敢怒而不敢言,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也有受害人将他告到衙门,但黄二死猪不怕开水烫,撒泼耍赖,百般..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秦妃陵盗影》

1、民国五年深秋,一辆马车出了西安,直奔临潼,径直驶进了骊山东麓的太池村,停在了张大金的院外。马车上走下一人,四十多岁的年纪,一身商人打扮。有人在么?商人走进院中喊。话音未落,屋里走出一位六十岁左右,..

民间故事 2025-09-0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