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精选《去看世界的路》

1、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可是,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难有长进。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在舒适区,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在伸长区,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到了恐惧区,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比如,被推荐去看世界名着,翻几页就表示外国人写的书我看不进去。说实话,刚开始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陌生且拗口的人名地名,缺乏知识积累而对风土人情、时代背景无所适从,重思想轻情节,除了被称为西方通俗小说之王,被拿来和金庸做对比的大仲马,他们很少拿曲折离奇的情节吊住你。

这些曾经都是我理解力的障碍,但我不想错过被时间洗礼过的经典。从简单一些的《简爱》、《红与黑》,再到大部头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琳娜》、《卡拉马作夫兄弟》,硬着头皮看下去,并不想刚开始想象的那么难读,克服了外国人的书我看不进去的刻板印象,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2、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向钢琴家学习琴技,钢琴家第一天就给了他一份难度极高的琴谱,一周后他才能勉强弹奏完整的曲子。本以为钢琴家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钢琴家之后给出的琴谱一首比一首难,越来越超出了年轻人掌握的技巧。

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忍不住向钢琴家提出疑问,钢琴家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年轻人弹奏第一天的曲谱,年轻人惊讶的发现,曾经对他来说生涩的琴谱已经在他指尖化为了优雅流畅的旋律。

尽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难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的书,也会有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如啃完《亲密关系》,对建立亲密关系有系统的认知,再回头看情感鸡汤可能就会觉得肤浅难忍。

阅读也应该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去挑战自己的理解力。读那种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书,理解力才能突飞猛进地提升。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安排,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多去看超越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追求观点认同。

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有意思的。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议题,当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老生常谈。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一模一样,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吗?

3、

除了在阅读深度层面的不思进取,还有一种舒适区是阅读广度层面的读大学时,容易把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只看专业相关的书籍。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则成了最大的阅读动机。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学,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课,有一个学年课表里多了一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老师推荐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顿悟一般突然理解了我从小长大的村子,理解了中国为什么是个熟人社会,也明白了就算当今中国攻城拔寨一般地城镇化,就算乡村如坦克过境一般地衰败和没落,乡土社会的规则仍然融在我们的骨血里。

我就开始想,我学的是新闻学,我就只学新闻相关的东西吗?《乡土中国》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帮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所生活的社会,我从小到大的经历。如果只学习新闻相关的东西,我岂不是错过了很多帮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视角?

当时班上也有转其他专业的同学,可是我并不是想换到社会学专业学习,我只是在想,我为什么不能不受专业限制地学习呢?

这个问题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我通读《论语》时读到君子不器四个字,脑子里电闪雷鸣。

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是工具性的教育,是为了服务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但君子不器,完善的人不是工具,体制要把我们变成工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抗这种体制。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广泛阅读,谁也不能阻挡我们跟随好奇心,自由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你可能正在接受专业教育,但你要知道大学教育不止专业教育一种答案,要明白专业教育的缺陷,并有意识地去弥补这种缺陷。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最大的阅读动机之一。当然了,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者职业为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只看有用的书,未免无趣。

我总觉得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应该让自己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起广阔的视野,唯有如此,才不容易把偏见当思想。人文社科看,自然科学读物也看;论说性的书籍看,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也看;有用的书看,有趣的书也看。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838.html

相关推荐

文摘精选《你努力合群,却只得了一张好人卡》

你身边的几个朋友拉你去K歌,你本来计划一个人去书店看书,但怕朋友说你不合群,便一同跟着去了;在一次会议讨论上,本来你有一些别于他人的不同看法,但其他人都不说话,你怕同事们议论你爱出风头,于是就选择和其..

文摘精选 2025-08-09

文摘精选《未来,一切可能皆是游戏》

这玩意儿有啥好玩的?如果你儿时也曾沉迷于电子游戏,不知是否曾听过父母类似的责问。这句父母出于愤怒的无心之语,其实点出了一个多数人不曾注意、实则很深刻的问题。《游戏设计快乐之道》的作者拉夫科斯特曾很深刻..

文摘精选 2025-08-09

文摘精选《隐性逆境》

除了可见可感的显性逆境,还有一种隐性逆境。所谓隐性逆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际间的互相不理解、不信任、不宽容而形成的紧张关系,人与人之间发生冷战、暗战,从而给人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羁绊甚至危机。如由于领..

文摘精选 2025-08-09

文摘精选《梦想并不是拿来实现的》

昨天看了何炅的一个演讲,这个演讲被网友封为逆天演讲。何炅说他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迈克尔杰克逊,他人生当中最大的梦想是一定要看一场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可是迈克尔很少来亚洲,有一年他去了韩国,那个朋友想..

文摘精选 2025-08-09

文摘精选《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快乐?乐在何处?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之贵人行乐之法有云: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这是说,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觉。金圣叹评《西厢》有三十三个不亦快哉,皆..

文摘精选 2025-08-09

文摘精选《麦当劳,24点后不是快餐店》

这是我在三个星期时间里听到的真正的麦当劳里人们的故事,他们跟我说的每句话,都是在这个世界里,对生活真实的倾诉。518家,这是北京现有麦当劳店的数量。这个数字,相当于每隔5公里,你基本就可以轻松找到一家麦当..

文摘精选 2025-08-08

文摘精选《成大事者有静气》

国学大师梁漱溟说:人之区别于动物者,是人类有智慧。智慧,可以写万本书,读百万年,也可归结为一个字:静!为说清楚这个道理,梁先生讲了个故事:科学家逮来几只猴子,让猴子排队站好。立正,稍息。然后拿出一只瓶..

文摘精选 2025-08-08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