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精选《做俗人先得有个俗气的名字》

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于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到兴趣的。

为人取名字是一种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旧时代的祖父,冬天两脚搁在脚炉上,吸着水烟,为新添的孙儿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

叫他光楣,他就是努力光大门楣;叫他祖荫,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记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里就多了一点六月池塘的颜色。

除了小说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实的,但是无论如何,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的印象的。因此取名是一种创造。

我喜欢替人取名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实行过。似乎只有做父母的和乡下的塾师有这权利。除了他们,就数买丫头的老爷太太与舞女大班了。可惜这些人每每敷衍塞责;因为有例可援,小孩该叫毛头、二毛头、三毛头,丫头该叫如意,舞女该叫曼娜。

有人说,名字不过符号而已,没有多大意义。在纸面上拥护这一说者颇多,可是他们自己也还是使用着精心结构的笔名。

当然这不过是人情之常。谁不愿意出众一点?即使在理想化的未来世界里,公民全都像囚犯一般编上号码,除了号码之外没有其他的名字,每一个数目字还是脱不了它独特的韵味。

三和七是俊俏的,二就显得老实。张恨水的《秦淮世家》里,调皮的姑娘叫小春,二春是她的朴讷的妹妹。《夜深沉》里又有忠厚的丁二和,谨愿的田二姑娘。

符号运动虽不能彻底推行,不失为一种合理化的反响,因为中国人的名字实在是过于复杂。一下地就有乳名。

从前人的乳名颇为考究,并不像现在一般用囡囡宝宝来搪塞。乳名是大多数女人的唯一的名字,因为既不上学,就用不着堂皇的学名,而出嫁之后根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成为张门李氏了。

关于女人的一切,都带点秘密性质,因此女人的乳名也不肯轻易告诉人。在诗词里我们可以看到,新婚的夫婿当着人唤出妻的小名,是被认为很唐突的,必定要引起她的娇嗔。

男孩的学名,恭楷写在开蒙的书卷上,以后做了官,就叫官印,只有君亲师可以呼唤。他另有一个较洒脱的字,供朋友们与平辈的亲族使用。他另有一个备而不用的别名。

至于别号,那更是漫无限制的了。买到一件得意的古董,就换一个别号,把那古董的名目嵌进去。搬个家,又换个别号。捧一个女戏子,又换一个别号。

本来,如果名字是代表一种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

《儿女英雄传》里的安公子有一位东屋大奶奶,一位西屋大奶奶。他替东屋题了个园叫瓣香室,西屋是伴香室。他自己署名伴瓣主人。安老爷看见了,大为不悦,认为有风花雪月玩物丧志的嫌疑。

读到这一段,我们大都愤愤不平,觉得旧家庭的专制,真是无孔不入,儿子取个无伤大雅的别号,父亲也要干涉,何况这别号的命意充其量不过是欣赏自己的老婆,更何况这两个老婆都是父亲给他娶的!

然而从另一观点看来,我还是对安老爷表同情的。多取别号毕竟是近于无聊。

我们若从事于基本分析,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几个名字呢?因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个人,父母心目中的他与办公室西崽所见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离不同。有人喜欢在四壁与天花板上镶满了镜子,时时刻刻从不同角度端详他自己,百看不厌。多取名字,也是同样的自我膨胀。

像这一类的自我的膨胀,既于他人无碍,何妨用以自娱?虽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浪费,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倾向于美的糜费的。

可是如果我们希望外界对于我们的名字发生兴趣的话,那又是一回事了。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与我同名的人有两个之多,也并没有人觉得我们的名字滑稽或具有低级趣味。中国先生点名点到我,从来没有读过白字;外国先生读到伍婉云之类的名字每觉异常吃力,舌头仿佛卷起来打了个蝴蝶结,念起我的名字却是立即朗朗上口。这是很慈悲的事。

现在我开始感到我应当对我的名字发生不满了。为什么不另挑两个美丽而深沉的字眼,即使本身不能借得它的一点美与深沉,至少投起稿来不至于给读者一个恶劣的最初印象?仿佛有谁说过:文坛登龙术的第一步是取一个伟丽触目的名字。果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么?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告一结束。对于字眼儿的过分的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话又说回来的。要做俗人,先从一个俗气的名字着手,依旧还是字眼儿崇拜。也许我这些全是借口而已。

我之所以恋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字的时候那一点回忆。十岁的时候,为了我母亲主张送我进学校,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

在填写人学证的时候,她一时踌躇着不知道填什么名字好。我的小名叫煐,张煐两个字嗡嗡地不甚响亮。她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没有改,到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835.html

相关推荐

文摘精选《回家吧》

读了一篇发人深省的短文《帕科,回家吧》。该文叙述,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乔治的男子,有一回,与儿子帕科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次日,儿子帕科离家出走了。乔治懊悔不已,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儿子更为..

文摘精选 2025-05-11

文摘精选《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看重富养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但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假装富裕。结果是,父母在身后..

文摘精选 2025-05-10

文摘精选《生存从跳崖开始》

在北极苔原繁殖的白颊黑雁,为了躲避狐狸等捕食者的威胁,通常会选择在极高的悬崖顶端筑巢,孵化幼鸟。但是,由于崖顶寸草不生,大鸟也不会衔来草叶喂养幼鸟,因此,刚出生的小白颊黑雁为了获得食物,就得面对生命中..

文摘精选 2025-05-10

文摘精选《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明末年间,有一幅画传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上,他把这幅画看得比命还重。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家人看着吴洪裕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烧这幅叫《富春山居图》的..

文摘精选 2025-05-10

文摘精选《想听一句真诚的赞美怎么那么难》

最近,有个名叫陈安可的中国小女孩从海外火到了国内。这个钢琴小神童在澳大利亚的节目里,面对台下乌泱泱的外国观众,一点都没有怯场。虽然不懂英语,交流只能靠小哥哥翻译,陈安可却一直笑眯眯地和主持人有问有答,..

文摘精选 2025-05-10

文摘精选《大多数人的千篇一律》

作家斯蒂芬金是标签化社会的受害者,他从小喜欢写作,不同于人们将写作定义为温柔的、温暖的文字,他喜欢吸血鬼、僵尸、盗墓者、活死人12岁时,金写了第一本小说恐怖小说《陷阱与钟摆》,校长责骂他明明有才华,为什..

文摘精选 2025-05-10

文摘精选《这碗面,你付了多少钱》

某一次开座谈会,有机会和领导们坐在一起讨论中国的医疗。一位领导对我抱怨中国医疗的服务太差,并给我举了一个切身例子。他带家人去某医院看病,要拍片子,到了拍片子的楼层他找不到路,就问登记室的一位姑娘。姑娘..

文摘精选 2025-05-09

文摘精选《剑与刀》

在杂志上读及一则寓意深长的短文。作者忆述,当年求学时,校园中两名老师留给学生截然不同的印象。甲凶巴巴的,纪律极严,课堂内鸦雀无声,课后作业数不胜数,学生们背地里喊她母老虎,谈起她时都咬牙切齿。乙呢,刚..

文摘精选 2025-05-09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