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第三味药》

刘家屯有个刘氏祖传喉科,专门看烂嘴、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病,用祖传配方熬制的药面子,哪儿烂就抹哪儿,两三次保准愈合。正因为药效奇佳,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喜欢来这儿看病。

刘氏喉科的祖上立了个规矩,传媳不传儿。要说这规矩也算怪事一桩,不过想通了也就不怪了。喉科是个小门类,一天也来不了几个病号,根本不足以支撑家庭开销。刘家的男丁要外出干活,执掌门面,不能学这门手艺,而女儿早晚要嫁出去,学了手艺就传到别人家去了。儿媳妇就不一样了,嫁过来就是刘家的人,把秘方传给儿媳妇,既能保证方子世世代代在刘家传下去,还能多一份营生,好让家里过得宽裕些。

这一代刘氏喉科的传人叫崔菊花。崔菊花二十岁嫁到刘家,二十五岁成为刘氏喉科的传人,她生了三个儿子,等儿子们都娶了媳妇,按照祖训,是时候要把秘方传给儿媳们了。

秘方只能传给三个儿媳中的一个,她们都指望着能够成为刘氏喉科的传人,这可意味着以后的生活要比别人家过得更宽裕。

这天晚上,崔菊花召来三个儿媳,她端坐在太师椅上,儿媳们垂手站在一旁。崔菊花清了清喉咙,严肃地说:按照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我把咱老刘家祖传治喉病的秘方传给你们妯娌仨。

三个儿媳相互对视一下,都愣住了传人只能有一个,咋会是传给仨呢?可崔菊花神情严肃,三人谁也没敢说话。

崔菊花继续说:你们妯娌仨,手心手背都是肉,为避免妯娌之间闹矛盾,秘方得有个传法。这秘方一共有三味药,我先传给你们两味,学到手后,你们各自寻一间空房开门营业。你们放心,有了这两味药也能治病,就是疗效差那么一点点。我就看你们中间谁做得好,病人夸赞得多,等确定下来后,我会把秘方中的第三味药传给她,让她成为刘氏喉科的正式传人,其他两人就要关门歇业,寻找别的门路。

就这样,三个儿媳跟着崔菊花,用了没多长时间,把秘方中两味药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全都学会了,然后按照婆婆的吩咐,各自在村里开了一间喉科诊所。

诊所开起来后,老大媳妇就动起了脑子,怎么才能拉到更多的病号呢?老大媳妇的娘家是大户,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大帮,她回去一打招呼,很快就有了病号。老二媳妇虽说娘家是小门小户,可脑瓜子灵,她让丈夫没事儿就到村口转悠,看到模样像是来看病的,就介绍到自家诊所来。这法子倒也灵便,很快也有了不少病号。老三媳妇为人实诚,她老老实实地待在诊所里,等着病号上门,既没有回娘家宣传,也没有让丈夫到村口堵人。

刘氏喉科在当地名声很响亮,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不可能把所有的病号都拉到自个儿的诊所里去,总会有漏网的。还真别说,这天,就有个老太太抱着孩子到了老三媳妇的诊所里,一进门就叫喊道:人呢?快点来给我孙子看看!

老三媳妇连忙从里屋走出来,跟老太太打招呼后,她让老太太坐到一旁的椅子上,让孩子平躺在自己腿上。老三媳妇吩咐孩子把嘴巴张开,往里面一看,果然好几处都患上了溃疡。

老三媳妇取来祖传的一红一白两味药,先把红色的药末抹到溃烂处,等了两三分钟,又把白色的药末抹到溃烂处。要说这祖传的药方效果还真不错,起初孩子还挣扎着不愿意抹药,可等抹上去后,他渐渐地止住了哭声,瞪着圆圆的眼睛看着老三媳妇,脸上也有了笑模样。

看到孩子这个样子,老太太放心了,说话也不那么大呼小叫了。结过账后,老太太拉着孩子打算离开,谁知孩子竟扭扭捏捏地不走,还回过头眼巴巴地望着老三媳妇。

老三媳妇一看,立刻就明白了,笑着说:孩子估摸着是饿了,这是闻着吃食的香味儿了。

原来这会儿正是午饭时间,老太太他们来之前,老三媳妇正在里屋吃烫炒面,一听说有病人,扔下碗就出来了。老太太听老三媳妇这么一说,脸上有点下不来,刚要数落孩子,老三媳妇一把将孩子拉过来,让他坐到一张小凳子上,说:谁家的小孩儿不是馋鬼变的?这几天孩子嘴疼,肯定没怎么吃东西,饿坏了,我这里有刚烫好的炒面,香着哩!

接着,老三媳妇从里屋端出烫炒面,挖了一小勺吹了吹,送到孩子嘴边。孩子张开嘴,一口就吞了下去,惹得老三媳妇在旁边连声说:慌啥哩,碗里多得是,不够我一会儿再烫。

孩子吃完烫炒面,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老三媳妇笑着对老太太说:小家伙挺鬼的,刚抹上药,药还起着作用,嘴里不觉得疼,能吃点东西。明后天你们再来两趟,我给抹点药,就能好利落了。

到了第二天,祖孙俩如约前来,老三媳妇细心地给孩子抹上药。还真如她所料,也就抹了三回,孩子的溃疡就好了。老三媳妇心疼孩子,每次都准备了吃的,孩子总共在她这儿吃了三回东西。不论是上药还是喂食,她都动作轻柔,一点也没弄疼孩子。

这次以后,来老三媳妇这里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的病人被领到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那儿,一看不是老三媳妇,转身就走。不管病人是多是少,也不管病人年龄大小,老三媳妇都同样耐心细致。上完药后,只要病人能吃东西,她都会免费提供一些点心。这样一来,老三媳妇的名声就传播得更远了。

半年的考察期很快过去了,崔菊花再一次把三个儿媳叫到了一起,她清了清嗓子,说:你们都是明白人,这半年谁招来的病号多,想必你们早就打听好了。愿赌服输,我宣布,由老三媳妇接管刘氏喉科,第三味药我传给她。老大媳妇、老二媳妇把铺子关了,剩余的药全都交给老三媳妇!

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倒也听话,知道自己没有争过老三媳妇,就照着崔菊花的吩咐,关了铺子,上交了治疗烂嘴的药。

等屋子里只剩下崔菊花和老三媳妇两个人后,崔菊花笑着对老三媳妇说:老三家里的,我先恭喜你了,顺利成为咱老刘家的喉科传人。这第三味药嘛,真的没啥稀奇的,我也不卖关子了,你先看看这张纸。说完,崔菊花从旁边的抽屉里拿出一张颜色发黄的纸递了过去。老三媳妇接过来一看,不由得惊讶不已。

崔菊花说:这张纸你留着收好,小心保管,将来等你的孩子们娶了媳妇,你再把这张纸传给你挑选出来的传人。

老三媳妇郑重地点了点头,把纸叠好,小心地放进了口袋里。

多年后,老三媳妇用了跟崔菊花相同的方法,从自己的儿媳们中间选出了一位传人。这位儿媳满心欢喜,打开写着第三味药的那张纸一看,不由得愣住了,只见纸上是这么写的:把面粉放到锅里翻炒至黄褐色,晾凉后装成小包备用。

这第三味药哪里是用来治病的,分明是让人吃的嘛!

后来,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这第三味药的真相,大感意外,可到了如今,她们已无法记起前两味药的制作方法,只能望着祖传喉科的牌子,怅然不已了。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6410.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1、拒画民国时候,北京城有个六爷,任何古玩字画,只打眼里一过,他就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得了个一眼活的称号,就连洋人都有所耳闻。这天,六爷吃过了饭,躺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就看到那福一身破烂地走了过来。那..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1、算计李治家住首善街,祖上是盐商,后来家道败落,到了老爷子这一代,只剩下了一座老宅,但总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治打小就好口糖堆儿(冰糖葫芦),而且一般的糖堆儿不吃。家里的王管家寻遍了老城厢,才选中了..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梅花知音》

梅县令到宝安县上任已有半年多了,他本是风雅之士,勤于公务之余,最爱提笔画上几幅梅花。他身为县令,照理说在当地没有办不成的事,可偏偏有一桩心愿迟迟没有达成。原来本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画梅大家,姓铁,他笔下..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羊报》

民间故事《羊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旧时,黄河上游的兰州人如何向黄河下游的百姓传递汛情呢?他们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特殊的使命1、大将军预警从前,在甘肃兰州府有三个拜把子兄弟,按照排行分别是卢大、牛二、胡三..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送生意》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1、第一次斗茶上个世纪30年代初,奉天市北市场有一家时利和茶庄,老板叫谢连升。谢连升出身茶商世家,早在清朝干隆年间,他爷爷的爷爷就在北市场卖茶叶,传到谢连升这一代,在奉天城大大小小上百家茶庄中,时利和茶..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让帽妖离开汴京》

天禧二年五月五日,京城四周的田野里,小麦翻滚着金色的波浪,阵阵麦香在京城的上空飘浮。满鼻孔的麦香让赵恒心情舒畅,他起了个大早,来到御书房,准备填一首有关割麦的词。宫女刚把墨研好,中使就急匆匆赶来,说:..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李赞元巧施苦肉计》

顺治十五年,大清官李赞元奉旨巡查淮南、淮北盐政。离盐运使衙门所在地扬州还有一百里,两淮盐运使恩图就派盐巡头目陈有道来接。陈有道来到李赞元车前,行礼完毕,又恭恭敬敬送上一张大红龙凤喜帖。李赞元接了喜帖打..

民间故事 2025-06-02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