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齐白石与年画》
2025-01-07 08:49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将正月初一称为岁朝。文人们在此日喜欢将鲜花、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求春意盎然、新年好运,被称为岁朝清供。但是,当时能在隆冬时节摆上鲜花、果蔬之类的鲜物者毕竟是少数,于是文人们便将这些清供之物绘成画悬挂室内,称为岁朝图,成为祈福纳祥的年画。此类画作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采用的画法也是写生技法,形象逼真,内容也是以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果蔬为主,有的还配以贺岁诗词,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这本是文人玩的一种雅事,宋徽宗赵佶尤爱为之,将其传入宫中。到了清代,宫廷中大行其道,每逢新春,御用画师们要按时呈献岁朝图,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需。擅长绘画的皇亲贵胄、朝廷词臣们也以这种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亲绘岁朝图,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到了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绘画大师们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融入鞭炮、红灯笼等俗物,使其成为民众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
齐白石出生于农家,早年干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他的绘画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将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进文人画中,由大俗到大雅。所以他的画更接地气,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烂漫的童心。他笔下的岁朝图增添了泥土味和民俗特色,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画面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赋色上鲜艳泼辣,多用洋红,明快浑厚,突出中国传统的喜庆气氛,热烈、祥和、欢快。在所画内容上除了代表吉祥富贵的玉兰、牡丹、海棠等花卉外,还加入了红灯笼、红柿子、红对联、红鞭炮、酒壶、酒杯等民间用品,表示大年新春的到来。所画之物造型简练质朴,用笔老辣拙趣,用墨酣畅淋漓,追求色彩饱满、炽烈,画面效果夸张、鲜活,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有机融合,摆脱了古代文人孤芳自赏的清雅模式,把雅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构图上新奇而不落窠臼,营造出温馨欢乐的生活情趣,雅俗共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85岁的齐白石胸中一口闷气,长长地松了出来,他又恢复卖画刻印,琉璃厂一带画店又挂出了齐白石的润格。同年10月10日,孙连仲将军在北京受降,又有朋友来访,留家小酌,齐白石心花怒放,乘兴作七言律诗一首: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他像过年那样还画了一幅《岁朝图》。图中的大红宫灯和鞭炮是喜庆用物,寓意喜气洋洋、喜气盈门;兰花瓶中插着一朵盛开的硕大的牡丹,代表着和平的到来、平安富贵;四个红红的柿子寓意事事如意、事事大吉;酒壶、酒杯是说胜利来之不易,值得饮酒庆贺。内容丰富,构图精巧,清新秀丽。白石老人凭借自己高超的笔情墨韵,以独特的经历、性格、感觉、趣味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笔墨语言,赋予作品质朴而热情的生命力。
齐白石一生画了很多岁朝图,但题款新喜者甚寡,他93岁时画了一幅名曰《新喜》的画。新喜又作新禧,为一年之始,即过春节,人们互祝新年幸福。此画构图平实,一个普通的花瓶中插着几枝怒放的红梅,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梅花的五片花瓣喻指五福。五个红彤彤的柿子,看似随意排列,实则错落有致。花瓶寓意平安,柿子寓意事事,红梅寓意喜庆,三件物品组合于一画之内,有事事平安喜庆吉祥之意。花瓶旁摆着一把酒壶,其上有朵朵祥云和飞翔的龙,两只酒杯在红柿两侧,一挂褐赭色的鞭炮,斜斜指向画面左下角,增添了节日气氛,令人想起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这幅《新喜》图,花瓶、梅枝、酒壶、酒杯与鞭炮均用粗笔勾勒,梅花瓣与柿子则为没骨法,两种画法结合巧妙,使线条与块面、色彩与水墨、骨力与韵致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新喜》作于1953年。这年1月7日,北京文艺界专门为齐白石召开祝寿大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晚间的庆祝宴会,对这位画坛耆宿给予了极高的礼遇。所以新喜既是对新年的祝福,更重要的是以此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和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
更新于:18天前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