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回忆当年“混文凭”》

我是1980年10月从工厂考入原《财贸战线》报(现《经济日报》前身)的,该报当时是国务院财贸系统唯一的报纸,系***后于1978年恢复的全国性报刊。那时编辑部的编辑记者加排字、制版人员总共不足百人,我的工作证是76号。当时的《财贸战线》报源出***后停刊的在我国近代报业史上赫赫有名、新中国成立后又几度命运变革的原《大公报》。这段历史错综复杂,本身就是我国报业史上的一段命运多舛的史料。由于太过曲折,一半句说不清楚,有兴趣者可自己上网搜一搜。

我一开始时是以工代干,这个名词现已退出历史舞台了,意为本身身份是工人或不属于国家干部序列的其他人,又从事着国家干部序列的工作。这个现象在改革开放前是全国普遍的历史遗留问题,仅仅在当时的国家级新闻单位,与我情况相仿的人不在少数。改革开放后,各个方面步入正轨,要求各类从业人员要有相应的专业资质,文凭就成为衡量资质的基本门槛。

***开始时我上小学五年级(上半学期),15岁就去插队了,后来当兵当工人,自然没有文凭(我连小学文凭都没有)。报社也为此特别负责任地为我解决问题,但政策上有杠杠,不是易事。

机会来了!当时中国记者协会为解决我这类情况的新闻单位编辑记者的学历问题,经国家批准由中国记协开办中国新闻学院(大专,不脱产,但必须上足学时并考试及格,学制两年),首期办学地点设在《工人日报》社,师资力量全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在首都各新闻单位干得风生水起的许多当时没文凭的年轻报人,一时间济济一堂。

麻烦也来了。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干记者的每天见证、报道变革还来不及呐,又要上学取得文凭资质,两难哟!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把主要精力依然放在采访报道上。本来就是破格吃这碗饭,再拿不出像样的新闻报道,于心不安,所以我该采访就采访,该出差就出差,报道倒是没落空,但缺课不老少。我当时想,只要考试前临阵磨枪,及格就行。太感谢报社啦,每次我因出差向学校请假,报社都盖章送达。倒是我自己不争气,毕业考试时偏偏是历史课不及格(我缺课太多,又自以为历史知识手拿把攥),补考了才过关,丢人现眼。

后来被我们戏称为黄埔一期的首届中国新闻学院一期生,毕业后各奔东西,我也没见过谁写这些事,不过这是我有生以来唯一的文凭,记忆犹新。

我当时最不喜欢上的课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写作,也缺课最多。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据说以前是京城某报记者,后来去人大教书,讲课时一直端着架子,派头十足,但从头至尾讲的都是套话、空话、八股话。譬如讲消息与简讯的区别,他让大家写500字的简讯,可他点评同学作品时推荐的范文,居然在500字的简讯里罗列了8个层层叠叠的排比句,看上去洋洋洒洒,内容却空空荡荡。请注意,行文八股、新闻八股一直是痼疾,改革开放初期报纸的读者对此极为反感,属必须变革之列。不喜欢也就不上心,我要么缺课,要么对付,你给我60分就行。

我最喜欢上的是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王力先生和人民大学新闻史教授方汉奇先生的课,真才实学,脚踏实地,终身受用。

王力先生主讲现代汉语,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但语言轻松,触类旁通,来龙去脉既清清楚楚又通俗易懂,大家学识,大家风范!课间休息时我跑出去抽烟,王力先生见后紧皱眉头,大声说少抽点。我告诉他我没有学历,也没有经过文字写作的正规训练,该怎么办?老先生立马和颜悦色,嘱咐我古今中外,正书杂书,多读多琢磨,想想什么题材用什么体裁怎么写最合适。中国人近水楼台,多多读唐诗宋词元曲,多读多记成语,老祖宗留下的文学意境、描述方式,你不必照抄,但写东西时一想到那些意境,可供你下笔的潜移默化的参照便活生生地为你所用了。

方汉奇先生主讲中国报业史,烂熟于心,点评精当,三言两语便道出他的见解,尤其是报业史上的人和事、影响与评价,对我来说都是启蒙。老先生虽然不苟言笑,但心肠热。课间休息时我经常缠着他问东问西,有一次我问的问题他说这是中学历史课本上就有的,你当时没好好读书吧?我说我插过队当过兵后来是工人,就是没怎么上过学。老先生一把拽住我,动情了,说下课后你别走,有什么不清楚的尽管提。在业内,无人称他方教授,只称方先生,教授现在满大街都是,但先生古今均为老师的尊谓,他当之无愧。方先生也对新闻写作中的八股文体嗤之以鼻,说你是改革开放后做记者的,如果天天写八股,我的课你不用上。多少年后,我去人大新闻系开会,想看望方先生,但被告之先生年事已高,在医院治疗,遗憾!

有了文凭,后来评职称就顺理成章了,不过班上要好的同学一直调侃我,您缺课缺扯啦,那文凭分明是混来的成色不足嘛。我也认账,说要不你们出钱,我再去读个博士硕士什么的,正经风光一把。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4524.html

相关推荐

人生故事《人贵自立》

小时候总会看到一些愁眉苦脸的亲戚摸上门来,老缠着我父母请求借贷。我见到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颜容憔悴,心头就纳闷,很希望能够帮他们渡过难关。于是总是借机偎在我老爸的身边,不愿离开,想看看究竟二老会不会答应..

人生故事 2025-09-24

人生故事《擦鞋硕士》

晚上散步时,发现小区拐角处多了一个擦鞋摊,摊主是一个年轻小伙。几次驻足观察,我发现小伙擦鞋一丝不苟,找他擦鞋的人还不少,有顾客多给他钱,他总是坚持不收。周末我从鞋柜拿出一双皮鞋,走向这位神秘的擦鞋匠。..

人生故事 2025-09-24

人生故事《第一支华尔兹》

我呱呱坠地时,家境其实颇富有,其后家道中落,穷了。然而贫寒的是父母,从小至大,我都丰衣足食。六十年代末,我念大学,其时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八百元,父母已为省钱而住进廉租屋去,而我每月的零用钱却高达三百大..

人生故事 2025-09-24

人生故事《考上清华:越努力,越幸运》

1、2013年8月,我以全县中考第150名的成绩被县一高录取。初入一高,发现这里与初中大不相同。哪怕高一刚开始,每一位同学都在很努力地学习。很多同学甚至早上四点半就起床了,看得我胆战心惊。我无法四点半起床,天..

人生故事 2025-09-24

人生故事《年少无知,最为致命》

1、有人说,有香菜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很赞同。然而,这世上还有另一个江湖,它是属于大蒜的,这里的大蒜特指一个人。大蒜是我的发小,我们两家都住在巷子尽头的大院里。大蒜的本名叫张天算,我问他为啥叫这名。他说..

人生故事 2025-09-24

美好邂逅——一个夏天的浪漫故事

美好邂逅——一个夏天的浪漫故事

美好邂逅——一个夏天的浪漫故事夏日的炎热里,人们总是期待着邂逅属于自己的美好。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在炎热的夏季里,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邂逅和他们所经历的浪漫故事。一场暴雨后的清新夜晚,阳光总是让人感觉格外..

经典文章 2025-09-24

从此,我和你的故事里都多了一份回忆

从此,我和你的故事里都多了一份回忆

忘不掉的日子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有些日子是那么的难忘。那些特别的日子,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它们永远地刻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一:那年夏天,我初中毕业,离开了我那个熟悉的小镇,来到了这..

经典文章 2025-09-24

忙碌的寒假——一个疲惫却充实的冬日故事

忙碌的寒假——一个疲惫却充实的冬日故事

忙碌的寒假——一个疲惫却充实的冬日故事寒假到了,同学们终于迎来了长长的假期。许多人计划着去旅游,有些人想安排自己的时间来读书学习,还有一些人想在家里好好休息。而对于一个16岁的少年来说,他则计划把这个寒..

经典文章 2025-09-2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