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紫禁城的鲥鱼汤》

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

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

第一网,一无所获。

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

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

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

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

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

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

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

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

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

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

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

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

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

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

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

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

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

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

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

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3857.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民间故事《万里江山图》

1、拒画民国时候,北京城有个六爷,任何古玩字画,只打眼里一过,他就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得了个一眼活的称号,就连洋人都有所耳闻。这天,六爷吃过了饭,躺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就看到那福一身破烂地走了过来。那..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民间故事《李少爷的糖堆儿》

1、算计李治家住首善街,祖上是盐商,后来家道败落,到了老爷子这一代,只剩下了一座老宅,但总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治打小就好口糖堆儿(冰糖葫芦),而且一般的糖堆儿不吃。家里的王管家寻遍了老城厢,才选中了..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梅花知音》

梅县令到宝安县上任已有半年多了,他本是风雅之士,勤于公务之余,最爱提笔画上几幅梅花。他身为县令,照理说在当地没有办不成的事,可偏偏有一桩心愿迟迟没有达成。原来本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画梅大家,姓铁,他笔下..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羊报》

民间故事《羊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旧时,黄河上游的兰州人如何向黄河下游的百姓传递汛情呢?他们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方法,去完成这一特殊的使命1、大将军预警从前,在甘肃兰州府有三个拜把子兄弟,按照排行分别是卢大、牛二、胡三..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送生意》

古时候,村里有个人叫冯大全,心眼很小,家里日子明明过得挺滋润,偏偏还见不得别人挣钱,一看到就眼红,想方设法也要抢过来。这天早上,冯大全到村外溜达,见同村的张小狗推着一车芦苇回来,就问他弄这么多芦苇干吗..

民间故事 2025-06-03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民间故事《关东茶王》

1、第一次斗茶上个世纪30年代初,奉天市北市场有一家时利和茶庄,老板叫谢连升。谢连升出身茶商世家,早在清朝干隆年间,他爷爷的爷爷就在北市场卖茶叶,传到谢连升这一代,在奉天城大大小小上百家茶庄中,时利和茶..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让帽妖离开汴京》

天禧二年五月五日,京城四周的田野里,小麦翻滚着金色的波浪,阵阵麦香在京城的上空飘浮。满鼻孔的麦香让赵恒心情舒畅,他起了个大早,来到御书房,准备填一首有关割麦的词。宫女刚把墨研好,中使就急匆匆赶来,说:..

民间故事 2025-06-02

民间故事《李赞元巧施苦肉计》

顺治十五年,大清官李赞元奉旨巡查淮南、淮北盐政。离盐运使衙门所在地扬州还有一百里,两淮盐运使恩图就派盐巡头目陈有道来接。陈有道来到李赞元车前,行礼完毕,又恭恭敬敬送上一张大红龙凤喜帖。李赞元接了喜帖打..

民间故事 2025-06-02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