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坝子

说起坝子,在云贵高原是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带。在江津,坝子即晒坝,就是专门晒粮食的场地,有用石灰或者水泥铺在泥地上平整的坝子,也有天然的晒场。江津多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很多坡面会裸露出光秃秃的石头坝子。天道酬勤,那是大自然赏赐的绝妙晒坝。

低矮的山丘连绵起伏,树林、田野、村庄、小溪,家乡的景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千山万壑之中,就有无数的石坝分布在高高低低的山底、山腰和山顶。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陡缓有别,与茂林修竹、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春华秋实互相映衬。石坝或平整如镜,或凹凸有致,气派的绵延几百上千平方米,小巧的也有好几十上百平方米。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规则的,不规则的红褐、黄褐、灰色、褐色、灰绿、灰黑令人叹为观止。长石坝、大石坝、小石坝、大岩片、石头沟、红岩村、石岗村连村庄的名字都那么带有石头的硬性。

石坝多是倾斜的,多与庄稼地接壤。有的在山的阳面,有的在山的阴面,有的陡直得像刀削一般,有的缓缓地半躺在地上。有的左边一块红苕地,右边一片小树林。有的平铺在一个池塘边,与一户人家掩映在池塘竹林边。有的四周被青杠林包围,进得坝子如同探幽索隐。有的傲踞于一处崖坎边,下面是两三百米深的大沟壑,绿色的植被顺着山势起伏次第铺展。

石坝常年被日晒雨淋,表面不经意间就被风化起一层茧一样的泥。因有了那层泥,多下几天雨,坝子就湿滑湿滑的,像蒙了一层青苔,光脚踩在上面容易摔跟斗,摔倒的身子还要不受控制地往下滑。如果穿上糯谷草做的草鞋走在上面就不一样了。爷儿们扛着锄头,挑着粪桶,旁人看着危险,他们也只管迈步,横着走,竖着走,斜着走,都不会跌倒。小孩子没有草鞋,就把稻草编成绳子往脚上一套,一样的防滑,一样的行走自如,肆意妄为。太阳一晒,那层泥就蓬蓬松松的,像刚起锅的煎饼,薄薄脆脆的,光脚踩在上面也不硌,还痒酥酥的蛮舒服。好动的孩子用指甲一抠一大块,大人用竹枝做的叉头扫把一扫就脱落了。经雨水冲刷,把周围地里的泥沙一点一点积聚到石坝低凹处,那里就是野花野草的绿洲,会长出嫩嫩的鹅儿肠和韧韧的铁型草来,有时还会有蒲公英。

像久经沙场的士兵,身上总带有沧桑的弹洞,有的石坝上还有一些凹凼,大大小小,深深浅浅,蓄满沙子或者雨水,展现了石坝年老淡然的姿态,给人以别具一格的美感。小动物们喜欢在那些凹凼里安家。有一种灰色的青蛙,身长不过两厘米,拇指一般大小。当有小孩子拿着棍子淘气地往里搅弄的时候,青蛙就会猛然跳出来,一下子蹦老远。孩子们疯狂地蹦跳着在后面追,只那么几个弹跳,青蛙就躲进旁边的草丛中,或者躲进葱郁的庄稼地里去,不见了,留下一群人世的精灵在怅然若失。

正是这些散布在千丘万壑中的石坝,曾为家乡人民晾晒粮食立过汗马功劳。一年有两季,收小春割麦子收油菜和收大春掰包谷打谷子,那是乡下最忙碌的季节,也是石坝最繁忙的季节。

端午节后,包谷成熟了。各户几乎是全家出动,背着背篓挑着箩筐,钻进包谷林,在植株上把包裹在玉米棒子外面的衣服一层层剥开,把浑身光溜溜的玉米棒子掰下来,摆放在石坝上曝晒。摆放的任务多半是小孩子的。女孩斯文,摆放的玉米棒子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像操场上列队做操的小学生。男孩机灵,像将军一样指挥着玉米棒子的位置和姿势。他们把玉米棒子当玩具,想摆一个同心圆就摆一个同心圆,想造一个大力士就造一个大力士,甚至一屁股坐在一溜玉米棒子上,顺着斜坡开起了风火轮。

晚上,人们聚在石坝上继续劳动。那时候没有机器,成千上万个玉米棒全靠人工进行脱粒。人们先用锥子在玉米棒中间戳开一条缝,然后用破胶鞋底支在倒放的板凳脚上,双手握住玉米棒,像滚车轮一样哧溜哧溜把包谷粒脱下来。全家老小洗了澡,石坝上选择一个平坦的角落围坐在一起,谁戳缝起头,谁脱粒,谁捡拾玉米棒和玉米棒骨,唠嗑着就分好了工。在另一个角落里,可能是埋头干活偶尔接着这家子话茬的另一家子。无疑,大家把干活当成惬意享受的夜间歇凉了。头顶是瓦蓝瓦蓝的天空,四周是苍茫的群山,土墙青瓦的家就在抬眼可望的不远处的村庄里。

第二天,剥下来的包谷粒摊开在石坝上继续曝晒,一块一块的,水分完全晒干了就收入各家的粮仓。阳光金黄金黄的,包谷颗颗粒粒泛着金黄的光,耀眼得人睁不开眼。玉米丰收的场景,是石坝上最灿烂的风景,给静谧的村庄,带去了生机与活力,连梦里都是一片金黄。

掰包谷过后,就是打谷子了。黄澄澄的稻谷晒在石坝上又是另一种风情。刚刚从稻田里打下来的稻谷叫毛谷子,夹带着或青或黄的水稻叶子,夹杂着水田里的水,很沉很重。壮实的汉子甩着膀子喘着粗气卸下肩上的毛谷子倒在石坝上,那些浸着稻香的水就顺着石坝流啊流,把明晃晃的坝子冲刷出一道道漂亮的水痕。

在我们家,晒谷子是祖父的事。在火红的太阳底下,祖父头上戴着草帽、脖子上搭着擦汗的帕子,手上拿着斑竹做的竹耙子,在石坝斜斜的坡面上弓腰驼背地翻晒着,捞着稻叶,小心地避开那些深深的凹凼,丝毫不在意晒烫了的石坝和冒着热气的谷子烫着脚。

石坝斜斜的,太阳明晃晃的,金黄的稻谷亮晶晶的。祖父弓腰驼背的身影清晰地映在亮晶晶的稻谷上,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人怎么动,影子也怎么动,越看越像会飞檐走壁的盖世高人。祖父挪动一下脚步,影子也挪动一下脚步;祖父伸长手臂用竹耙捞一下,地上的影子也伸长手臂捞一下;祖父抓起脖子上的汗帕子抹额上的汗,地上的影子也抓起汗帕子抹额上的汗。如果有好多家的祖父都在,石坝上就好看了,那精彩胜过民间的皮影戏,会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里身怀绝技的江南七怪。

一个生产队有几十户人家,仅有的几块石坝就是共有的资产。为最大限度发挥好石坝的功能,每到晒粮晒谷的季节,大家就要好好合计,哪些户人家晒哪些天。扫把、簸盖、风车等工具你无我有,互相借用。遇到暴雨要抢收粮食,大家也是集体出动,不分你我,齐心协力。最有趣的是婆姨们,趁着晒粮食把这一茬那一茬收来的花边新闻拿到石坝上传播,山泉般的笑声在阳光中飘得很远很远。乡下孩子就在喜闻乐见中知晓了世事,明辨了是非,石坝就是大家的成长启蒙地。生产队最有学问的是小学堂里的郑老师,大家都尊敬地称呼郑老师的老婆叫郑师母。稻收季节,郑师母一早去赶场,回来路过生产队的大石坝。她一边笑盈盈地与大家打招呼,一边从背篓里捧出一堆葫芦瓶桔子水来,见人就是一瓶。石坝上晒粮食的人都说好喝,一直甜到心底去了。

而今,乡村在斗转星移中早已变迁。为了方便,家乡的人们早已把晒场搬到了自己的屋顶,或者在自家的楼门前用水泥平整出一块方方正正的水泥坝子。石坝像被珍藏的风景册页,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光辉,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四季唯有与清风明月作伴,与霜珠雨露交辉。有的石坝已经成为采石场,那些有硬度、纹理和色泽都很漂亮的石头被现代机械切割成建筑材料,运送到全国各地。有的已经严重风化,层层剥落。但是当你把册页次第打开,会发现褶皱剥落处也记录着故乡的淳朴善良和自强不息,记录着故乡不曾褪色的美。

一个朋友老家是江津塘河的,他不止一次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第一次从塘河走出来,在高坡上远远地看见日光下翻滚着的银白的长江,不禁惊奇又欢喜地失声大叫:快看,好大一块石坝!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2108.html

相关推荐

故乡的小路

故乡的小路开满了牵牛花粉红蓝紫在阳光底下格外的鲜艳蜜蜂采蜜蝴蝶飞舞生机勃勃这是春天来了故乡的小路有一片小竹林时常能看见松鼠还有竹叶青每次路过都特别害怕生怕哪里装出来一条蛇这是夏天到了故乡的小路有一片果..

散文诗 2025-09-03

游子,故乡在对你呼唤

游子,故乡在对你呼唤

无论哪个季节,无论身在何方,萦绕游子心头和脑海的,总有那故乡的袅袅炊烟和潺潺溪水,总有那故乡的篱笆矮墙和柴垛灶炕,总有那故乡的蛙叫虫鸣和鸡鸣犬吠,总有那故乡母亲的声声呼唤,和故乡风中的悠悠牧笛。题记随..

亲情文章 2025-08-21

故乡的回忆

故乡的回忆

回忆像一杯酒,甘醇而馥郁;像一抔泥土,厚重而清芬;像一面镜子,明净而遥远。故乡就像那甘醇的酒,像那厚重的泥土,像那明净的镜子,深深地牵引着我的心,令我无时不刻不能忘怀。故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是久..

亲情文章 2025-08-20

梦里的故乡

这些年,从没有回过故乡只有在梦里和故乡能短暂的相逢,那些在梦里洒落的月光弥散忧伤每一个孤枕难眠的夜晚我在他乡仰望故乡的月亮用呼吸和心跳告诉我秋风会将落叶寄到我思念的地方啊,故乡!我美丽的故乡你在我的梦..

散文诗 2025-08-12

故乡是只口袋

故乡是只口袋,装满马铃薯、西红柿、大豆、高粱还有被云朵牵来牵去的儿歌、垂柳和夕阳在这里,一回头就是爹的咳嗽,就是旱烟管里被捻燃的苦蒿、黄连、甘蔗的日子爹的犁头一耕过,八竿子高的太阳才爬满山岗爹啊!我缺..

散文诗 2025-08-12

故乡皎洁明月的小故事

故乡皎洁明月的小故事

故乡皎洁明月的小故事故乡皎洁的明月,是我童年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那时候,每逢月圆之夜,我总是和小伙伴们约好,在灯火通明的村头,去寻找最佳观赏点,一起欣赏这个美不胜收的自然奇观。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离开..

作文大全 2025-08-08

故乡山的落叶

薄薄的雾里故乡山时隐时现害怕一眨眼间那些记忆中的笑靥会像山上的落叶被风吹走山上石阶还在只是被雨水淋湿又被风吹干青苔在斑驳的光点上散发出幽绿的孤独沧桑得宛如一位在无边的日子等待至亲归来的老人偶尔,山坡的..

散文诗 2025-08-06

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外婆家的村庄对于我来说,外婆家的村庄一直是一个让我想起自己的幼年时光的地方。那里有着我最深刻的回忆和最珍贵的家族记忆。在那里,我度过了许多无忧无虑的时光,与我的亲人一起分享着乡村生活的快乐与悲伤。在这..

作文大全 2025-07-31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