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精选《世上红尘隔板桥》

在鹫峰讲寺喝茶,与云龙老师、雪藏护法一起,听演德法师讲禅。

时间过去几个月了,当时讲了些什么已不太记得,但妙法堂窗外的翠绿山色,一直印在心间。

鹫峰讲寺,藏在黄岩县城北郊不远处的一座寺庙。云龙老师开车寻路前往,几乎在两三个岔路口都走错了。

一片田野。一片村庄。一条小溪。村道亦不宽敞,弯弯绕绕的,问了路边挥锄劳作的农民,农民抬手朝山边一指:一直往里头走就是。

终于见到了,几乎是藏匿一般隐在村民房子中间的不起眼建筑。

一座小寺平平常常,也不见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一墙之隔:墙这边是村民的三层小楼,另一边就是方外的世界。

站在院子里,却有一股子静气。

好地方。我心想。

因为想起一句话:高僧只作平常语,好书读来但觉闲。

鹫峰讲寺,在山水佳处。

寺后翠屏山,由翠屏、灵岩、紫霄、六潭诸山组成,横列连绵;水有六潭,跌宕不绝。而眼前的小寺,院子中间,有两棵银杏树。

南宋《嘉定赤城志》记:鹫峰院在县北七里,晋永和中建。北宋治平二年(1065)时,朝廷赐额鹫峰寺,可见当时的繁盛情形。明万历《黄岩县志》记,寺院有良田一百八十亩,地十二亩,山地九十亩。

朱熹曾说: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

翠屏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南宋右丞相杜范、明礼部尚书黄绾、晚清清献中学堂监督***、民国时期黄岩县中校长吴文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诗文。

出寺庙,沿田间小路上山。路边有橘园、田野,溪水潺潺。

沿小路往山中去,见一石碑:黄岩县文物保护单位:翠屏山、灵岩、朱岩摩崖石刻。立碑时间为1982年2月。

拾级上山,不多久便到了少谷峰。此三字乃是黄绾所写。

想方才在鹫峰讲寺,透过妙法堂的木窗,见后山一面岩壁之上依稀留有石龙二字。石龙是黄绾的号。

黄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因病辞官归里,早先家住黄岩城内黄道街,后迁居于翠屏山下新宅,创办石龙书院,弘扬理学。

算来,已有五百年了。

一路往山上去,见有许多摩崖石刻,掩在草木之中。石刻斑驳,有的已然辨认不清。路上,章老师向我讲述了黄绾的故事。

明正德六年(1511),黄绾结识闽南十才子、户部主事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两人结为好友。数年后,黄绾告病居家,郑善夫前来拜访,碰上大雪十余日,二人在翠屏山昼伐松枝,夜烧榾柮,对坐剧谈尧舜以来所传之道,或谈诗煎茶,抚琴而歌。

黄绾作诗《与继之紫霄夜坐》:

夙志事幽尚,岁晚依山隅。

同云翳丛木,积雪阻修途。

良朋自何来,吊我形影孤。

深树彻永夕,寒气生茅苏。

哀歌坐待旦,海曙林猿呼。

郑善夫离去之际,黄绾写下《赠少谷出山》:

行路待朝曦,雨雪坭途泞。

矫首望风鹤,飘飘远逻侦。

孤鸣入烟霄,遗音堕清听。

执手重踟蹰,青阳望还骋。

二人相约来年再会。然而,郑善夫在赴任途中,受寒得病,不幸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黄绾得知噩耗,哀痛不已,又写下《少谷亭怀郑子也》:

伊若人兮不可疏,今胡之兮亭翼如。岑高高兮云舒,望不来兮愁予!伊若人兮闽海,今何逝兮隙驹不待,日落西山兮紫芝谁采?伊若人兮怀之长,今不作兮斯人荒,悲独立兮我发霜。

翠屏山的石壁之上,还刻着这几首诗。

山上摩崖石刻约数十处,大部分是黄绾所题,只是字迹漶漫,许多已然辨认不清。

留在石头上的字,历经数百年风雨,可能磨灭消亡,而山高水长的情谊,世间稀有,也因其如此,被人永久怀念。

现在的翠屏山林木蓊郁,山色空蒙。更好的是,这里宁静,有如世外。

山上还有一处灵岩石洞,在悬崖峭壁之间,号称小有空明,是南宋贤相杜范少年读书的地方。

那次在黄岩,正巧遇上话剧《南宋第一贤相》的首演。我在宁溪品完糟烧,马不停蹄赶至县城欣赏演出。

灵岩洞前,可以看到黄岩县城之景。此时,洞口有砖瓦平房一间。据说数年前尚有老僧于此独居,今不知何往。

志***载,洞的上方有朱熹手书寒竹松风的摩崖,洞两旁的岩壁上有黄绾《小有吟》七十三字、《石室》三十字石刻。《石室》诗记杜范洞下读书事,现字迹剥蚀难辨。

山下的杜家村为杜氏家族聚居地。后来因避元兵之乱,杜氏族人迁出外逃,村中没有杜姓了,但杜家村的村名,一直沿用下来。

我们在洞前停留。山风习习,周身一爽。想着这一条山路,穿深林,过石壁,旧时的读书人布衣青灯,守在这山中,当有多么的清静。偶尔下山,秋风簌簌,满径落叶,又是何等景象。若是冬日,雪落山中,天地一白,师生诸人守在山洞之中,围着篝火煮茶读书,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辩论,其时山中何寂寂,大雪压枝低,又是如何感想。

怪岩摩足力,空谷答人声。

这样的山道上,走过多少读书人?

当年朱熹讲学,也一定走过这条山道吧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到黄岩,游历委羽山,经好友推荐,接受杜烨、杜知仁邀请,在翠屏山讲学。樊川书院,便是杜烨、杜知仁所建。

在此,朱熹广收门人,其中着名学者有赵师渊、赵师夏、赵师雍、林鼐、杜烨、杜知仁、杜贯道、池从周等人。

从此,黄岩文风蔚然,科举登榜者众多,仅南宋一朝,黄岩籍进士就达一百八十二人,赢得东南小邹鲁之美誉。

下山,在鹫峰讲寺休憩、喝茶。

雪藏老师是黄岩航运管理部门退休职工,热爱文史,热爱家乡,执着于乡土文化传播。她费心收集资料,写下许多文章,为当地留存了颇丰富的社科文献。她的《翠屏山古迹考》一文,为我们此行登翠屏山提供了许多参考。

鹫峰讲寺环境清幽,坐在妙法堂内,觉窗明几净,满目青山。想起刚才下山时,遇一瀑布自数十米高的悬崖落下,飞玉漱石,水声砉然。潭边有数位村妇,在此浣衣。这日常生活的场景与悠然世外的景象合而为一,使人恍惚以为这里便是真正的桃源。

此时,瀑布水声仍在耳边回响。

打坐,静静感受,又能听到水声之外,有风过竹林之声。

匾额上的妙法堂三字,系天台山允观大和尚所题。另有一幅古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凝视良久。

同行的云龙老师,与雪藏老师相识甚早。各位也在妙法堂里席地而坐,或翻读经书,或凝神静气,听水声风声。

读书一事,恐怕千百年来皆是如此既清苦,又满足。

山上的灵岩洞也好,山下的石龙书院也好,山上的密林幽径、流泉飞瀑,山下的田野人家、炊烟红尘,不过都是外在之境,是一个物理空间。身外之境如此,而心内之境如何?

读书人,又当有怎样的一个心内之境呢?

同行的雪藏、云龙老师也默然不语,时而翻书,时而抬头望向妙法堂窗外的山色。云龙老师也是地域文化的有力书写者。若干年来,他踏访家乡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写出了数以百万计的文字。他着有一书,《品读黄岩》,纳黄岩地域的万千气象于一函。在《品读黄岩》一书的扉页,有一句欧里庇得斯的话:

出生在一座着名的城市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的条件。

起先我还不解,等到与他一起爬山,又拜读他的许多文字后,方才明白,这是云龙老师在婉转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黄岩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的山水佳处。黄岩的岩,是一块石头,永宁江里的一块石头,黄岩的地名就来自于这块石头。

朵云书院落在黄岩,也一定是有可以追溯的因缘的。这因缘也许就是流动于樊川书院、石龙书院、灵岩洞这些地方的风声水声和琅琅书声。

后来,我们去访委羽山。

黄岩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吾乡台之黄岩有委羽山,山旁广而中深,青树翠蔓,荫翳蓊郁,幽泉琮琤,若鸣佩环于修竹间,千变万态,不可状其略。

委羽山洞,为道教第二大洞天。道教命名该洞天为大有空明之天。洞前宫观,为大有宫。

此时想起,半日前去的灵岩洞,被称作小有空明。原来是相对于城南委羽山洞之大有空明而言。

与云龙老师一起到大有宫山门,永明子道长仙风道骨,出门相迎。又向我等介绍宫内事物,如雷祖殿前的小方井,名曰瑞井。井边有老树。里面还有一口井,名曰丹井,井水清冽,四时不枯,相传古时为真人炼丹所用。这两口井,至今仍有不少人来取水煎茶。

这个宫殿式建筑群由几个四合院落相互连接而成,高低错落。穿行其间,一会儿就不辨东西了。印象里,建筑也好,陈设也好,都是有些灰暗的,可能跟天气或光线有关,也可能是跟时间有关。此宫始建于南梁,历经风霜,自然是有些灰暗,或者说是暮色沉沉。然而,这灰暗我却从心里喜欢。怎么说呢,自有一种侘寂之美吧。这侘寂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旧色。

用旧了的东西,总让人觉得放心。

转过三清阁,山体中便有一洞,羽山古洞。洞口一人多高,最宽不过丈余,洞内冬暖夏凉。古时传说,有人拿着两箩筐蜡烛探洞,蜡烛烧完,依然未抵洞之尽头,只是听得摇橹声,没有办法,只好原路返回。

据说此洞一直通到东海龙宫。

走了一圈,与云龙老师一起,和道长闲坐喝茶。翻书,有一首《题委羽山》,传为谢灵运所作,诗曰:

山头方石青,洞口花自开。

鹤背人不见,满地空绿苔。

茶是旧的好。洞也是旧的好。绿苔显然也是旧的好。

旁边还有一间书画室,见章容明老师画梅花。

我的作家朋友王祥夫小说写得好,梅花更是画得好。他说古人品花,梅为第一品。有一段时间,我见他天天都画一树梅花。有时一枝,有时两枝。天天画,可见他有多爱梅花。

王祥夫认为梅花应该小,瘦瘦小小,才见风致。他曾见有的画家画大幅红梅,千朵万朵地拥挤在一起,像是着了火,实不得梅花之真趣也。他对梅花的看法,我自然赞同。我写过一篇文章,叫陪花再坐一会儿,祥夫则说他要陪梅花再坐一会儿,且只希望是一株,最多两株。

梅就那么静气地开着,他就那么静气地坐着。

我看见章老师画梅花,就想到王祥夫的梅花,还想到了汪曾祺文章里也写过: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唐寅也画梅花,他说:对酒不妨还弄墨,一枝清影写横斜。

梅花,自然也是旧的好。

离开委羽山时,得赠一册《委羽山志》。

据说不久的将来,委羽山将建成一座道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委羽十二景,再现委羽山昔日的仙灵之姿。这是一件好事。然而我心里想的是,还是要尽量地维持一点它的旧色才好。

出山门,驱车离开,想到唐寅题画诗的一句:白云古寺自前朝,世上红尘隔板桥。

茶也是桥,书也是桥。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2670.html

相关推荐

文摘精选《白饭之魅》

一餐饭中,饭与菜,何为主,何为次?在宴席上,饭,一般被称为主食;然而,它总在宴席的尾声才姗姗上来。那时,美酒肴馔已占据胃肠;饭,往往成了陪衬。大家,也总是象征性地来几口,压个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江..

文摘精选 2025-11-04

文摘精选《北京看云记》

频频看云是近年来的事。自到了北京,自然而然地就经常看起了云。在这之前,我是不怎么看云的。因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也就入乡随了俗。看云是闲事。闲事也是事。我渐渐发现,这闲事居然还是件经常能上新闻的..

文摘精选 2025-11-04

文摘精选《秋虫鸣唱里的东胜》

恋上绿香,爱上一座城市。绿溢流香季节里,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车林里嬉戏着,偶尔掠过一只赤金的蜻蜓,耳际间荡漾着鸟语啁啾,具有现代化、园林化、人文化的避暑休闲都市塞上草原明珠的东胜,漫漶着乡野和都市独特神奇..

文摘精选 2025-11-04

文摘精选《为了一分钟》

故宫博物院的古钟表修复师王津,曾经修复过这样一个十分奇特且复杂的钟魔术人钟。魔术人钟看着并不大,只有70厘米高,50厘米宽,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在道光九年制造,全世界仅此一件。它的外形是一座尖顶的房..

文摘精选 2025-11-04

文摘精选《守住内心的在乎》

我们要守住内心的在乎。作家孙犁创作过多部优秀的小说和散文。一天,天津市社科院文学所的评论家滕云与朋友一起去拜访他。其时滕云正准备研究孙犁的着作,有些问题想当面向孙犁请教,两人聊得很投机。后来滕云说了早..

文摘精选 2025-11-03

文摘精选《糯叽叽的金团》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古时候,浙江台州在诗人杜甫笔下有着山海之大气,如今,这山海大气之中又裹挟一种糯叽叽的食物之柔美。山水与美食成了一座城市的灵魂,生活在台州的人,特别懂得这烟火气里那份暖意..

文摘精选 2025-11-03

文摘精选《<楚辞>的浪漫和悲壮》

大概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知道《楚辞》。语文老师讲,要想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就必须记住一套口诀: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有一种文学体裁创立的高峰。《楚辞》也叫楚词,指的是..

文摘精选 2025-11-03

文摘精选《乡土之上》

深秋的阳光从笔架山流泻过来,正好照在成义堂檐头,天井便有了一片斜斜的光影。站在螺旋形的藻井下,我们看祠堂梁驼雀替上的浮雕透雕的纹饰,以及天井上空的鱼鳞云,仿佛时光的刻刀下有齑粉在飘落。古旧、皲裂、驳落..

文摘精选 2025-11-03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