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原文及诗歌鉴赏

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原文

作者: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取自诗的头一句。它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离别,但通篇没有点明究竟是怎样的离别。不过,有历史感的细心的读者从诗的写作时间“1968年12月20日”,可以觉察出这次特殊离别的端倪。因为就是在1968年底,从北京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影响到千家万户的上百万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本诗反映的就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离别。第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不寻常的气氛。

全诗写得简明平易,字面并不难理解。诗的第二段写道:“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火车已经开动,“我”知道自己就要告别至爱亲朋,告别家乡北京,前往“广阔天地”中的某一地点。然而,为什么“我”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实际上表达了当时青年的一种迷惘心态。在当时那样一个特定环境里,对作者、对全国所有的人来说,命运和前程都成了捉摸不定的东西。

诗接着写道:“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唐朝的孟郊曾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这两句和第二段有着一种内在联系。风筝在以往诗人的笔下,象征着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命运,而在本诗中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那时,不是作者一个知青的心,而是所有知青的心变成了风筝,不是一个母亲而是所有的母亲都在拉着风筝的线绳!事实上,拉着线绳的母亲们也并不能真正掌握线绳!请看——“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在那个年代里,是没有人能够充当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即便是祖国母亲的命运,也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

于是,作者写道:“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置身于一片狂热情绪的人群之中,作者也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自己难卜的命运,不可能真正明白未来的一切将是怎样。

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头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前面是视觉,后面是听觉。通感的转移多么符合感情的发展过程!在火车终于开动时,汹涌的感情再不能用挥手充分表达了,只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显示出这种别离场面的悲壮性。

明明是列车开动,但作者匠心独运地写道:“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用客体的缓缓行动来表示主体依依难舍的感受,不落俗套,很有新意。

诗的最后两段,描述了作者一种近乎绝望的感情。“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在作者心目中,北京和母亲已经凝成一体,是活生生的不可分割的一个人,是一个可以被孩子们抓住衣领的母亲!这种移情写法用得十分恰当。作者继而喊道:“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一句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潜台词:“妈妈啊北京,我不想离去!”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个结尾,作者把感情推向最高潮,产生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读者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引起共鸣!试想,一个即将被抛向苍茫大地的人,的确是什么都“不能松”的,哪怕抓到的只是一根稻草!

这首诗写于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没有空话、套话,出奇地冷静、客观,至今读来,仍令人耳目为之震惊!因为它在冷静、客观的同时,又饱含着炙人的热情,流露出极其深沉的忧患意识。诗人用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糅合在字里行间,并且表达得如此和谐,实在难能可贵。诗人通过个人的命运来显示所有同代人乃至国家的命运,就更充分地显示出诗的构思的深度与广度。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199.html

相关推荐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讲解(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讲解(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①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②〔株〕树桩。 ③〔走〕跑。④〔因〕于是。 ⑤〔释〕放下。⑥〔耒〕..

杂文 2025-09-11

余光中的现代诗短篇大全(余光中的经典诗歌精选)

余光中的现代诗短篇大全(余光中的经典诗歌精选)

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碧潭○十六柄桂浆..

杂文 2025-09-11

《爱莲说》拼音版(原文+翻译+赏析)

《爱莲说》拼音版(原文+翻译+赏析)

爱莲说注音版图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杂文 2025-08-2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朝代】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杂文 2025-08-27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能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元曲一定不能缺席;而元曲这一文学形式扛旗之人,当属马致远和与他一起扬名天下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代散曲的兴起: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

杂文 2025-08-18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