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温泡菜》

1、三个条件

民国年间,成都有家饭铺,招牌菜叫温泡菜,是一个姓温的师傅泡的,就凭这一道菜,这饭铺每天吃客爆满,生意十分红火。

按理说,老板李吉应该高兴才对,可他却一直眉头紧锁,为啥子啊?原来,李吉见温师傅岁数大了,让他在饭铺里的学徒中收个徒弟,但温师傅却说祖传手艺不外传。饭铺里的人都晓得,温师傅只有个女娃,叫招娃,是个瓜脑壳,怎么继承手艺嘛。李吉十分着急,这泡菜手艺要是失传,饭铺也开不长了。

这年秋天,温师傅得了一场病,治好后突然想通了,主动对李吉说:十年前,老家发大水,是你收留了我们父女。我想过了,我可以给饭铺带出个徒弟,就算是感谢你。但是,你得答应我三个条件。

李吉一听很高兴:啥子条件?温师傅慢吞吞地说:第一个条件,让你的儿子李坤给我当徒弟。李吉一听,愣了一下:李坤是个闷葫芦,脑壳也不算灵光,为啥偏偏选中他呢?

见李吉一脸的不解,温师傅说:要是找别个来学,学会了不给你干,你怎么搞?还有,李坤是我看着长大的,心眼实在,是块学泡菜的料。

李吉觉得有道理,答应了:要得。另外两个是啥子条件?温师傅回答说:这两个条件,你可要仔细考虑好了,我不勉强。他顿了顿,慢条斯理地说,我打算回老家新繁养老去,让李坤跟着我回去学。李吉一听,着急了:你回去了,饭铺的泡菜谁来搞?

温师傅笑了笑:这个不是问题。我回去后,两个月就给你送来一批泡菜,直到李坤学成为止。李吉答应了。

温师傅点点头,终于说出了第三个条件:最后这个条件嘛,就是让李坤跟招娃结亲,到我家当上门女婿。

李吉一下子毛了:你啥子意思?我看你是在成心耍人,根本就不想收徒弟!

温师傅慢悠悠地回答:我早就跟你说过,祖传手艺传内不传外。只有李坤成为温家的人,我才不违背祖训。李吉无话可说,过了半晌才说这事要问问李坤意见。

2、节外生枝

果不其然,李坤听了,也是一百个不愿意。李吉叹了口气:不愿意就算了。明天我把饭铺门关了,以后你想吃啥子喝啥子,自个儿想办法,我不再管了。

李坤闷声说:不管就不管!李吉听后哭笑不得:你个瓜娃子,怎么就不明白?老子这是缓兵之计!给你把话说明吧,你最多受两年的憋屈,只要把手艺学到手,转身就把那个瓜脑壳休了,皇城坝的漂亮妹儿随你挑!李坤哦了一声,这才答应了。

见李坤三个条件全答应了,温师傅十分高兴,过了几天就带着李坤和招娃回新繁了。临走前,李吉提醒说,千万莫忘了送泡菜的事。温师傅说忘不了。

三个月过后,李坤托人捎来信,说擦了三个月的菜坛子后,温师傅开始叫他换坛沿水了。李吉晓得,在饭铺时,温师傅把泡菜坛子当命根子,谁都不能动一下;如今让儿子换坛沿水,说明他真把李坤当成半个儿了。李吉的心终于踏实了下来,只要熬过两年,儿子就是温泡菜的正宗传人了。

刚过一年,温师傅送来第六批泡菜时,捎口信说,这批泡菜是李坤泡的,让李吉尝一下。李吉又惊又喜,立刻打开菜坛子,挨着尝了泡好的几样菜,朝天椒爽口,青豆香脆,萝卜鲜美,和温师傅泡的口味一模一样。

李吉捎信给李坤,叮嘱他用心学,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时候让皇城坝的吃客们都晓得。在饭铺里,吃客点温泡菜时,李吉就让堂倌多送一碟,并主动介绍说,这是儿子拜温师傅学的泡菜,免费品尝。

一天上午,李吉没得事做,就去隔壁的茶铺搓麻将。屁股还没坐热,堂倌忽然跑进来,说:老板,少爷回来了。他让我过来叫你回去!

李吉愣了一下,这个时候回来干啥子嘛。他麻将也不搓了,扭头就匆匆出了茶铺。进得饭铺后,李吉一眼就发现儿子的左胳膊上戴着个黑孝套,一下子惊呆了:温师傅出啥子事了?

3、留了一手

李坤耷拉着脑壳,说:老头儿在半个月前,忽然得了急病,等我把郎中请来时,人已经不行了。

李吉一听,立刻慌了神:完了,你手艺还没学会呢!没想到,儿子却摇了摇头:放心吧,该学的我全都学会了。李吉这才放下心来,接着又问:那个瓜脑壳呢,你是怎么安排的?温师傅没了也好,你就莫娶她了。

李坤嗫嚅了一会儿,才回答说:老头儿临走时,再三嘱咐我,要我千万莫嫌弃招娃,日后可以给我打下手。我认真想了,要是撇下她,她早晚都得饿死,所以就把招娃带回来了。李吉听后瞪了他一眼:真是个傻脑壳!一个瓜脑壳,怎么给你打下手嘛!

第二天,李吉想考察一下儿子学的手艺,就让李坤泡了一坛子萝卜条。到了第八天,他打开坛子,见里头的盐水十分清澈,味道也好闻,十分满意,就捞了一小碟萝卜条品尝。

谁知,嚼着嚼着,李吉忽然皱起了眉头,问李坤:你是不是按温师傅教的方法泡的啊?李坤连忙点头。

李吉又说:味道怎么没温师傅的好啊?好像差点啥子东西。李坤一听,很惊讶,也尝了一口,皱着眉头没说话,又从送来的坛子里捞了一些,一比较,发现是差点东西。

正在这时,招娃忽然疯疯癫癫跑进屋来,说肚子饿了,见碟里有萝卜条,一把抓起来就吃,吃着吃着,她忽然没头没脑说了句:不好吃,不是我老头儿泡的菜。

李吉愣了一下,问:你怎么晓得?招娃嘿嘿一笑:我一尝就晓得了,还差一样东西。李坤惊呆了,急忙追问:差啥子?谁知,招娃却笑嘻嘻地说:我也不晓得。说完,她就跑出去耍了。

李吉一屁股瘫坐在了椅子上,心里头全明白了,温师傅并没有把祖传的手艺全部传给儿子,而是留了一手!李坤也没主意了:这怎么搞啊?李吉让他把泡泡菜的所有工序仔仔细细讲了一遍,结果和温师傅生前在饭铺的泡法没啥两样,怎么就差味道呢?李吉百思不得其解。

两人琢磨着,实在没法子,李坤就出去把招娃拉回来问:招娃,你说我泡的泡菜差一样东西,到底差啥子?谁知,招娃却一脸茫然:我没说过这话啊!李吉一听,脑壳就开始疼起来,这下麻烦大了,以后饭铺怎么开啊?

4、该你出手

李吉越想越气,抬手就要把招娃轰走。李坤心肠软,求了半天,李吉才勉强答应让她住进柴屋里。

眼看着最后这批泡菜越卖越少,李吉心急如焚,他临时想了个办法,把前几批泡菜坛子里的盐水混在一起,让李坤新放了一些菜,口味还不错,勉强能撑个把月。可是,卖完后再怎么搞?李吉急得满嘴起火泡。

李坤呢,像个霜打过的蔫茄子,整天盯着泡菜坛子发愣。到底差啥子东西?他想了好久,也没想明白。

这天晚上,招娃忽然哭哭啼啼地来找李坤,说她没得冰糖吃了。李坤就去前院饭铺,给她抓了一大把。招娃拿起一颗,放到嘴里,傻呵呵地笑着回柴屋了。

这时,李坤突然想起了一件怪事。在新繁时,他泡好第六批泡菜的那天晚上,老头儿尝了尝坛子里的盐水后,忽然大声叫唤招娃:么乖儿,泡菜泡好了,接下来该你出手喽!当时他没在意,去了一趟茅厕,回来后发现,招娃正拿着揭盖子的竹刀,打开一个坛盖子,从口袋里掏出啥子东西,偷偷往坛子里放。李坤以为招娃在捣乱,喊了一下,她马上就跑开了。

第二天,李坤特意泡了四坛泡菜,分别是萝卜、朝天椒、青豆和姜块。等到了第七天晚上,他学着老头儿的腔调,大声叫唤招娃:么妹儿,泡菜泡好了,接下来该你出手喽!

果不其然,招娃听到叫唤声,马上就应声跑了进来,要李坤出去。

李坤隔着窗户缝扒起一看,只见招娃麻利地拿起竹刀,挨个打开四个坛盖子,从口袋里掏出冰糖,分别放进了坛子里李坤恍然大悟。

过了七天后,李坤打开坛盖,捞出泡菜一尝,味道果然和老头儿泡的一模一样。李坤想起了老头儿临死前说的话,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又喊来李吉,李吉尝后,十分惊讶,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李坤说是招娃的功劳。李吉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啥子功劳?李坤却避而不答。

放下泡菜坛盖子,李坤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把招娃接到了后院住,他还对饭铺的厨子和堂倌发话:从今天起,招娃就是我的干妹儿,谁也不准动她一根手指头!

解放后,国家评首届川菜大师时,李坤成了唯一一个靠泡菜手艺获评的人。他在写《四川泡菜》这本书时,也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了温招娃。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1158.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仗义如山》

民间故事《仗义如山》

1、义匪郭麻子在山东省密州县桃园乡北有一座大山,连绵十余里,巍峨耸立,叫做障日山,乡民又称其为仗义山。障日山地形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初年,障日山上盘踞着一股土匪,匪首叫郭麻子。郭麻子有一手神..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借运气》

早年间,广府城有一个任财主,趁乱世捐了个偏远地界的县官。任财主聘了一个姓高的师爷,选了跟班、装了财货,只等黄道吉日走马上任。这天,任财主把高师爷叫来,紧锁眉头,说:赴任吉日就在眼前,我还缺一个称意的人..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狐狸成精》

一人一狐的较量,究竟谁是赢家?早年间,在皖南的大山里,有个单家村,村里有个猎手叫单常胜。他眼光敏锐、身手矫健,打起猎来,只要他瞄上了,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全都跑不了。为了能打上好猎物,他..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打假石的传说》

在横山鬼母坟的东侧,有一块平坦而光滑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打假石。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清朝光绪年间,东北有贾氏兄弟二人,为避兵事逃亡到滦州。他们在当地游荡了多日,最后在北关村东边一个破庙里落下脚来。兄长..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寸草不生》

南宋年间,邛州蒲江有一个人叫魏了翁,足智多谋,为人正直。庆元五年,魏了翁进京赶考,到了连云山。在一户破落的院门前,他看到一个老妪往院门上挂了根绳子,站在小板凳上,就要把头伸进去。魏了翁大叫:老人家,不..

民间故事 2025-09-05

民间故事《佛跳墙》

佛祖也有破戒跳墙之时,更何况凡人?翻越心中的欲望之墙,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庙里粮食不多了,你下山去化点斋米回来吧。小和尚点..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九两酒》

清干隆年间,湖北光化城内有个叫黄二的泼皮。他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欺男霸女,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街坊邻居敢怒而不敢言,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也有受害人将他告到衙门,但黄二死猪不怕开水烫,撒泼耍赖,百般..

民间故事 2025-09-04

民间故事《秦妃陵盗影》

1、民国五年深秋,一辆马车出了西安,直奔临潼,径直驶进了骊山东麓的太池村,停在了张大金的院外。马车上走下一人,四十多岁的年纪,一身商人打扮。有人在么?商人走进院中喊。话音未落,屋里走出一位六十岁左右,..

民间故事 2025-09-04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