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不做“空心人”》

谢谢母校喊我回家,给了我这珍贵一刻。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站在3108阶梯教室前,在当年的七号楼如今的任重书院楼前,真是百感交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好友聚会也就在当年的干训餐厅请喝一杯酸奶而已。有时,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深夜才会出来。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穿透时光的铁幕,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仿佛也是在警醒我,在一个人的内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什么。

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对我们的个人史,又何尝不是如此?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每当我苦闷、矛盾、彷徨之时,复旦时期的无数细节、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就会时时浮现。可以说,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对我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同学们,你们生于21世纪初,是崭新的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哺育了你们。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整体上看,这一代人视野开阔,聪慧敏锐,自信而独立。

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会写一句话送给他,让他去反复体味。在他赴国外读书时,我写了五个字送给他,叫:不做空心人。

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睡眠之外,时时刻刻在刷屏,明知绝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感。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

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但真正让我担忧的,还不是这个。我发现,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高度的信息化,有着把这个星球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但同时,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孤岛状态。所以我告诫儿子: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空心化,成为空心人。

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澎湃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无法被颠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外。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长得过快的树,是空心的,其材质不堪大用。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越是浅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舍弃眼前之利、萤火之光,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

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充些什么。

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觉得爱理想信仰成了过时的、陈旧而虚张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高高地举在头顶。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这些词是空的,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鲜的。

对大自然、对现实的变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们,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二手人生经验。只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我对它有九个字的个人解读,叫: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最困难也最要紧的是,要有所爱。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的校园里,有更多的学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学上的怀疑精神,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把对科学的冷眼观察、冷静探索,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为一体。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与生活中怜小怜弱、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

在这里,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段话,送给同学们。

一句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

另一句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9301.html

相关推荐

人生有爱,便是最美时光

人生有爱,便是最美时光

文/魏巍茫茫人海中,不经意间相遇相知,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想来这一生,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牵着彼此的手,将爱融入生命,倾一世温柔,待霜染白发,同看细水长流张爱玲说:做一..

优美文章 2025-09-20

悦纳是一种人生修养

悦纳是一种人生修养

很喜欢“悦纳”这个词,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总能愉快地接纳,这是一种人生的修养。悦纳快乐,更要悦纳痛苦。悦纳快乐,这很容易做到;可是如果痛苦找上门来,我们还能“悦纳”吗?但仔细想来,就是我们不想接纳,可..

经典文章 2025-09-20

人生故事《重掌国美,黄光裕还是那个狠人》

人生故事《重掌国美,黄光裕还是那个狠人》

今年以来,黄光裕公开露面的次数多了起来。有内部人士透露,在国美总部鹏润大厦那间视野宽阔的办公室,黄光裕每天会工作到深夜。在一种创始人事必躬亲的紧迫感中,国美的商业决策、组织架构改革都像是按下了倍速键。..

人生故事 2025-09-20

人生故事《李娜的“后冠军”生活》

李娜,中国最常见的女性用名之一,然而正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却成就了世界网坛的一段亚洲传奇。作为中国网球运动史上第一批独立的职业运动员,李娜,这位出生于武汉的80后女孩,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两项大..

人生故事 2025-09-20

人生故事《我的人生是一个盈利的过程》

我加盟央视的最初动力,是希望能以更具有传播效果的方式来做新闻。可是,当1995年我被正式调进中央电视台,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电视平台巨大的传播力,使我无意中成了一位名人。走到哪儿,都能被认出来。后来出行时..

人生故事 2025-09-20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