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会忽悠的人》

李少君去见汉武帝时,言称自己是70岁的老头儿。汉武帝打量着他年轻的脸,有点不大相信。那应该是在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拒绝了匈奴的和亲要求,在马邑设下埋伏,拉开与匈奴战争的历史大幕。那一年,汉武帝23岁。

我至今查不出李少君的真实年龄,只知道他的职业叫方士,掌握着使人长生不老的特殊技能。实际上,他是一个四处游走招摇撞骗的盲流。

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汉武帝亮出一件很古老的青铜器,问李少君是否认识此物。李少君仔细瞅了瞅,说:齐桓公十年(公元前676年)时,这件铜器曾在柏寝台放过。汉武帝于是趴在青铜器上仔仔细细核对上面的铭文,当他看见齐桓公的名字时,一时间蒙了,因为李少君不可能提前看到齐桓公的铭文。在场所有人,也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司马迁后来在《史记》里写下这一幕时用了四个字:一宫尽骇。他们因此对李少君的方术深信不疑,认为李少君是神、是仙,他的年纪,往少了说也有几百岁。

李少君曾经在武安侯田鼢的府上宴饮,酒喝大了,就指着在场一位90多岁的老寿星说:你这个小朋友,当年我跟你的祖上一起撒尿和泥玩呢。李少君说出他们当年一起玩耍和骑射的地点,老寿星迅速搜索自己的童年记忆,想起自己的祖父确实到过那个地方,于是彻底服了,毕恭毕敬地把李少君当作自己的老前辈。

每个朝代都有能忽悠的人,专门忽悠皇帝也早就成了一门职业,李少君是这方面的杰出人才。那一天,面对着那件青铜器,李少君从容不迫,潇洒而镇定地对汉武帝循循善诱:有此奇物可以化作黄金,用这样的黄金做成饮食器具,可以延年益寿。这样,就可以见到蓬莱仙人,与蓬莱仙人进行封禅大典就可以长生不死,飞升成仙。

李少君声称,自己曾经登上过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在那里,一个名叫安期生的千岁老人给了他一颗巨枣,吃了它,他才长生不老。

坚不可摧的汉武帝,就这样被李少君忽悠得五迷三道,把寻找神仙、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当作自己最紧迫的任务,而且这项工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横扫匈奴的汉武大帝,在这个领域,注定要一败涂地。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鬼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奇幻的世界,叫仙境。无论秦皇还是汉武,都在绞尽脑汁地探寻仙境。在那个朝代,中国人把世界想象成这样一幅景象:昆仑的方位,是太阳落山的方向,那是世界的西方;而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则是蓬莱、方丈与瀛洲三座仙岛,岛上有神山,上面长有仙草,食之可使人长生不老。正是那上面的仙草,吸引秦始皇和汉武帝一次次自黄土高原出发,千里迢迢地奔向东方海岸线。

在汉武帝面前,李少君不仅透露了仙境的地址,还描绘了他亲眼看见的真实景象:在那三座岛的神山上,禽兽栖息,颜色皆白,宫阙此起彼伏,一律用黄金和白银打造。远远看去,那仙山宛若彩云,走到近前,才发现它们竟在水下。

有人坚信,语言创造世界,至少在汉代,奇幻迷离的神仙世界,就来自李少君这伙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因为那个世界,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呈现,在现实中却难以显现汉武帝跟着那些方士跑,踏破铁鞋也没有见到仙境的模样。

既然仙山鞭长莫及,那么创造一些人造仙山,用来安抚他们内心的焦虑,也未尝不可。于是汉朝人行动起来,通过日常生活器物,构建出自己想象的仙山形象。

那器物,就是博山炉。

首先,博山炉是香炉一种用来焚香的器皿,一般为青铜铸造。其次,像古代许多实物器具一样,博山炉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战国时代,青铜制品就已不只是祭祀仪式上的庄重道具,而是逐渐与日常生活相适应,变得婀娜和灵动,出现了包括铜镜、铜灯、带钩在内的一系列生活用品。到了两汉,青铜器继续向日常生活器皿发展,博山炉就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具体地说,博山炉就是一尊关于山的雕塑。所谓博山,就是一座仙气缭绕、群兽妖娆的海上仙山。它的山峰,像花瓣一样层层包裹,紧紧簇拥。在山的皱褶里,飞禽狂舞,动物凶猛,与方士们描述的别无二致。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西汉时期的鎏金博山炉,炉盖上山峦重叠,山中有樵夫负薪而行,还有野兽在奔走。另一件东汉时期的力士博山炉,造型更有想象力,因为在群山之巅,站立着一只小鸟,可能是天鸡或者凤凰,不知道是刚刚降落,还是准备起飞。这一神来之笔,在山的高度上,又加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飞翔的高度。而它的炉柱,则是一个跪坐在神兽背上的力士,力拔山兮气盖世,单手就把山峰托举起来。

但博山炉最关键的装置,却不是那些吸引眼球的部分,而恰恰是不易被看见的部分用来透烟的微小孔隙。当炉腹里的香料被点燃,就会有烟从那些小孔里散出,游荡在山峦之间。烟的造型,可以被小孔控制,条条缕缕,与仙山的梦幻效果刚好相配。

总之,这是一种精密到极致,同时美到极致的日常生活器具,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成就,也体现出那时的贵族对物质生活的苛求。几百年后,一位被称为诗仙的大唐诗人还在一首乐府诗里,表达了他对这一神奇的视觉效果的痴迷: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幽深的炉腹,让香料隐藏了自己固体的形态,在火焰中,在人们视线的背后,悄无声息地变化,再次出现时,已经转化为袅袅轻烟。这样的转换,只有借助精美的博山炉才是最完美的,博山炉就像一个智慧的大脑,孕育着变幻莫测的思想。反过来,那股神秘而持久的幽香,也强化了博山炉的仙境形象,使仙境不但有形象(像李少君描述的那样),而且有气味。那奇幻迷离的香气,正是对仙境的最佳注解。

那时的人对世界所知甚少,这从反向上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在汉代,人们对世界的想象,还带有许多魔幻的成分,他们所塑造与描述的那个世界,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文学意蕴。

把皇帝作为忽悠的对象,在中国忽悠史上,汉朝方士应当首屈一指。他们胆子大,风险也大,因为皇帝不会总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愚蠢。比如,汉武帝有时也会纳闷儿:既然他们都登上过仙山,遇见过仙人,为什么自己跟着他们东奔西走,结果连仙人的影子都没见到过?

李少君只好解释说,这要看缘分,脾气不对,仙人肯定隐而不见啊。所幸李少君死得早,还没有来得及露出破绽。后面那几位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不但露出了破绽,而且露出了破腚被汉武帝打得皮开肉绽,汉武帝甚至命人取下他们的脑壳,借此掩盖自己的愚蠢。

一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汉武帝,在寻找仙山的道路上,碰了一脑袋包。究其原因,是他把艺术的世界等同于真实的世界,混淆了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最终,他还是醒悟过来,语重心长地对大臣们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说完这话的第三年,汉武帝就驾崩了。敢于否定自己,或许正是汉武帝的非凡之处。

汉武帝被整得很惨,中国艺术却得了大便宜。此前的中国艺术史中,只有屈原在《离骚》中对仙山进行过描述,但那也只是文学形象,而非视觉形象,直到汉代,仙山才开始以视觉形象出现。

博山炉为仙山的表现奠定了基本的图像志基础。博山炉的传统自此从未断流,比如中国山水绘画,就是从仙山的形象中脱胎而出的,抽丝剥茧,一点点地弥漫成一代代画家笔下的云卷云舒、山高水长,山水画也几乎成了中国艺术中最为经典的艺术形式。对这些,汉武帝一定是没有想到的。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951.html

相关推荐

念念不忘的人

那日,春季刚过一场大雨像我哭过的记忆我在雨中奔跑,呼喊上哪去找你我念念不忘的女孩曾有你芬芳的日子在我心中是一个永存的春天让泪水沾濡的脸庞每个雨季我都会开窗探望而窗外正芳草离离所有的悲欢都如彩虹般飞去就..

伤感诗歌 2025-06-22

给老母亲接寿的人

给老母亲接寿的人

丙申年腊月二十七,渐渐多起了的鞭炮声,使得到处都有了浓浓的年味,然而,老家哥哥的一个电话,让老方的心一下子揪到了嗓子眼上:“这两天,咱娘不知咋了,突然饭量大减,一天吃不下一个包子,汤水也喝不了几口。”..

亲情文章 2025-06-21

最爱我的人老了

最爱我的人老了

那次回老家,快进村子的时候,我坐在公交车上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忽然,我看到一个老人正吃力推着三轮车前行,车上都是蔬菜。他弓着身子,蹒跚地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看了有些心酸,谁家的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干活..

亲情文章 2025-06-17

那个被叫做父亲的人

那个被叫做父亲的人

高考结束后,乡亲们见着父亲都打听我的成绩,提前祝贺之类的话让憨厚朴实的父亲有些受宠若惊。儿子早早辍学的梁伯戏谑道,大兄弟,改天若送儿子上学,碰到孩子的同学,你儿子该怎样介绍你呢?父亲拍了拍腿上的灰尘不..

亲情文章 2025-06-17

世上最疼爱我的人

世上最疼爱我的人

秋雨飘落,犹如滴滴泪水落在我的心上,邻居的逝世令我想起了母亲,那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母亲是个瘦小的农村妇女,1947年生,育有二男三女,我排行第四。2001年,29岁的大哥因病早逝。年近花甲,母亲还得承受失子..

亲情文章 2025-06-16

情感故事《有喜欢的人》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曾经喜欢一个隔壁班叫国庆的男生。男生长得高高的,眼睛一笑就眯成一条线。每次路过隔壁班教室后排,就挽着同伴的胳膊,故意放慢脚步,踮脚抬头,偷偷往他坐的位置瞄。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拉着..

情感故事 2025-06-13

读懂那个爱你的人

读懂那个爱你的人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一种纯粹的幸福,那就是深深去爱和深深被爱。年少时,爱是一种崇拜;在成年时,爱是需要和欣赏;在年老时,爱是一种依靠。有爱的滋润,人就会充满活力和自信,就会显得年轻,显得漂亮,心中就充满..

爱情文章 2025-06-12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