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背着父亲上大学》

2005年,武汉大学,珞珈山附近一栋破旧的公寓。

在那个万家欢乐的冬夜,一个年轻的女孩,蜗居在一个面积只有10平方米的楼道隔间,没日没夜地照料着病榻上的父亲。

虽然身心俱疲,可她的眉宇间始终有一抹坚毅之色。

2004年,女孩以优异的成绩,从广西合浦考入武汉大学。

没想到这份喜悦还没有延续到被录取后的第二个春节,她的父亲就因为突发脑出血,偏瘫不起。

父女俩相依为命,女孩不可能扔下父亲不管。眼瞅着马上就要开学,于是,女孩决定带着瘫痪的父亲上大学。

一年后,女孩的事迹被《新闻联播》报道,《人民日报》也刊登了她的故事。

她就是黄来女。

1989年,黄来女年仅4岁时,母亲便因不堪生活的压力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信。不久,父亲临时工作的县文工团也解散了。

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只能带着年幼的女儿四处打工。

他们去海边挖过海螺,也推着装糕点的三轮车钻过偏远的山村

因为颠沛流离,生活艰辛,黄来女读小学时曾两度辍学,只上到三年级。

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童年应该是灰色的,可黄来女永远忘不了,父亲在煤油灯下,一字一句教自己读书的面容。

几年后,父女俩返回老家,黄来女直接升入五年级,并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初中。后来,她更是一路逆袭。因为成绩优异,她读高中时学费全免;高考时,她又在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考上武汉大学。

灾难来得很突然。

起初,父亲来武汉打工,打算和黄来女一起过年。谁知一天傍晚,父亲摔倒在地后呕吐不止。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父亲被诊断为脑出血,医院当时还下了病危通知书。

因为抢救及时,父亲总算熬过这场危机。但父亲不仅右半边的身子瘫痪,而且丧失了神志,无法开口说话,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了。

父亲的病治疗周期很长,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黄来女的肩上。于是,她拼命地去做兼职。

为了方便照顾父亲,黄来女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小的隔间。

那些日子,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准备早餐、帮父亲洗漱、给父亲打针喂药。

中午下课,她还要赶回去做午饭,给父亲熬药。

此外,黄来女把自己每天的伙食费严格控制在10元以内。

为了让父亲更好地恢复,她还自学了基本的按摩手法。

之后,在黄来女的悉心照料下,父亲渐渐康复。

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这是儿女应该做的,何况爸爸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世上最悲哀的事情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黄来女说。

黄来女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是学校,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可以上大学。

即使在照顾父亲的日子里,黄来女也没有耽误自己的学业。

你可以看到她在深夜昏黄的灯光下,翻开书本;也能看到病床前,她一边守着父亲,一边学习的身影。

黄来女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年年名列前茅,多次赢得奖学金。本科毕业前,她拿到保研名额,被录取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再往后,我们一起见证了黄来女的精彩。她被评为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2007年,她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不过比起这些光彩夺目的荣誉,我更想和大家分享黄来女成名后的两件小事。

第一件,是有一次,《人民日报》的记者去采访黄来女。在那间简陋至极的小隔间里,记者发现墙上贴着几张贴画,床前的茶几上放着小小的塑料花。虽然一张病床占据了房间绝大多数地方,剩下的空间却被女孩打理得温馨、自在。

记者问她什么是幸福,女孩轻轻笑道: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太阳下山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那就是幸福的。

能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保持一抹温柔、一丝细腻,这样的人,总能把苦日子活出头。

第二件,是黄来女背着父亲上学的故事初登报刊时,一位匿名读者,通过新闻媒体给她捐了500元。

而彼时全院同学已先后3次自发地给她捐了3万多元,并且学校也为她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

在撑过最困难的那段时间后,她基本谢绝了社会上的捐款。而这500元是匿名捐赠,她找不到那位爱心人士,便将钱转捐给了学院的另一名贫困生。

人间有时很苦,但若能心怀感恩,照亮彼此,生活便多了一丝甜味。

2009年,黄来女从武汉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自此,她便鲜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直到后来有媒体报道,我们才知道她已经在广州打拼多年。

当年,武汉大学曾有意推荐她留校,但她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奔赴远方。

留在武汉,我可能永远只是那个孝老爱亲的黄来女,其实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毕业时,她特意揭下了宿舍墙上的那幅励志青春全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海报,带着父亲,踏上了新的征途。

后来,她进入一家知名公司,那里很少有人知道黄来女这个名字。

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拉材料、添加物料、修理器械,虽然累,但我感到很充实、很快乐。黄来女说。

默默耕耘,等到再次见诸报端时,黄来女已经成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

黄来女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关键的启示:这个世界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好好读书、好好生活。

因为这两件事,是我们人生中少有的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事情。

黄来女在《灾难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中说:我脸上常常挂着微笑。我并不觉得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就一定要有刻满沧桑印记的脸庞和看透世态的心境。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会有美好的东西存在,有值得开心的事情降临。当灾难不可避免地来临时,既然哭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笑呢?我一直相信,灾难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最难的时候总会过去。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2186.html

相关推荐

现代故事《队长家的升学宴》

外号毛驴子的釆煤队长齐元春这几天心事重重,用喜忧参半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喜的是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圆了齐家几代人的大学梦。忧的是按当地惯例,考上大学就要办一场升学宴庆祝一下。他是几百人..

现代故事 2025-05-11

现代故事《酥糖秘方》

古镇里有家糖铺,主持店铺的师傅姓刘,大家都称呼他刘师傅。刘师傅做酥糖,做了几十年,在这一带已小有名气。刘师傅有个儿子,叫刘延东,在文化局工作。文化局朝九晚六上班下班,两个人的作息时间不同,父子两个很少..

现代故事 2025-05-11

现代故事《巴溪大净智曲》

谁都不能保证永远都健健康康的,演员也不例外。那天,昆曲寒香班接了个大单,一个大户人家邀请他们去唱堂会。原想着是个好机会得好好展示展示,不料演出当天,净角突然身体不适,不能登台演出了。净角可是顶了半边天..

现代故事 2025-05-11

现代故事《祖训》

刘欣只有初中文化,没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跟父亲做起了松饼。他家的松饼皮薄馅足、酥松软糯,深受当地百姓和游客喜爱。可由于店的位置不佳,只能维持父子二人的生计。刘欣已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连个对象都没有,把父亲..

现代故事 2025-05-11

文摘精选《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明末年间,有一幅画传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上,他把这幅画看得比命还重。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家人看着吴洪裕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烧这幅叫《富春山居图》的..

文摘精选 2025-05-10

父亲的期许,儿子的成长

父亲的期许,儿子的成长

心有羁绊,自是团圆——一个父亲与儿子的故事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这是因为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情感。在父母的教导和关爱下,我们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但在成长路上,我们始..

作文大全 2025-05-07

自画像女孩的故事

自画像女孩的故事

当我第一次画出我的自画像女孩的时候,她只是一个简单的草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变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有灵魂。她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陪伴我走过了很多艰难的时刻。她不仅是我的自画像,更是我的灵..

美文欣赏 2025-05-02

文摘精选《父亲的冬天》

父亲的冬天是从一盘石磨和一根扁担开始的。按说在乡下,一年四季中,就数冬季最闲。但父亲却正好相反,冬天反倒是他最忙碌的一个季节。常年有慢性胃病的父亲干不了太重的活。大概是我六岁那年的冬天,为了改变一下当..

文摘精选 2025-05-01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