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给老母亲接寿的人 内容: 丙申年腊月二十七,渐渐多起了的鞭炮声,使得到处都有了浓浓的年味,然而,老家哥哥的一个电话,让老方的心一下子揪到了嗓子眼上:“这两天,咱娘不知咋了,突然饭量大减,一天吃不下一个包子,汤水也喝不了几口。 ”老方是我的同事,叫方成祥,六十多了,在城里面住。 这是怎么了啊? 老方觉得十分奇怪。 头天回去,也没发现老母亲什么异常,怎么饭量一下子就减得这么厉害呢? 满心蹊跷的他,顾不上年不年的,赶紧奔回老家。 果然,坐在床上的老母亲,和头两天真是判若两人。 目光不再灵动,神情呆滞,不爱说话。 让吃不吃,让喝不喝,就连平时爱吃的水果也不吃了。 问哪里难受,只是摆手,也不说哪儿难受。 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认为,是母亲故意不吃不喝的。 母亲都93岁了,是老家西葛泉村岁数最大的,嘴上常常念叨“不如死了好”,给神灵烧香时,总在祈求“老天爷,叫我死了吧”,她是怕拖累孩子们。 再不,就是身体各器官都老化了,不一定非有病。 到了医院,吃药输液,是让老人受罪。 村里上了岁数的人,都不愿意老到外边。 到了这个份上,多数也就不治了,便要准备老人的后事。 他和哥哥妹妹,都没有了主意。 住院吧,不疼不痒的住啥院呢? 老母亲这么大岁数了,又不愿住院。 腊月二十九了,他母亲仍不见好转。 他不甘心。 大年初一,中医院有值班医生,老方赶过来,人家说让喝点营养东西补补。 初三再找医生,让输脂肪乳,隔一天一瓶,输了十瓶啥作用也没起。 这个时候,老方的心像被刀子一下一下地戳着。 多少年了,老母亲耳聋、眼花、血压高,但都是老年人再平常不过的病;老母亲平时说话,声音宏亮,底气可是十足的很;面色黝红,拄着拐棍一个人都还能咚咚地走呢。 不能这样拖下去了,一定要找更好的医生给看看。 元宵节那天,满街的灯笼红红火火,他的心里却是冰天雪地。 他一早,就连忙赶到中医院,直接去找纪勤增医生。 纪医生是沙河市十大名中医之一。 巧的是,纪医生正好在医院。 先说了老母亲的病情,又提出想让纪医生到西葛泉出趟诊。 纪医生的一句:能去,一分钱不要! 大大地出乎了老方的意料,原先想好恳求的话,都变成了纪医生的催促。 到了西葛泉,纪医生经过一番诊断后,肯定地对他的家人说道:老人家没事,住院吧,拍个脑CT,输几天液,还能恢复到从前。 当天下午,家人连哄带骗,硬是把母亲送到医院。 拍片诊断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 纪医生给安排到内科病房,输液治疗两三天,症状减轻,饭量稍增。 到了第8天,神志就清楚了,能认清人了。 出院后,没几天就又像以前一样,有说有笑,拄着拐杖,一个人走路又咚咚的。 一个94岁的老人,差点迈进阎王殿的大门。 硬是让人给拽了回来,乡邻们都觉得稀奇,说老天爷还不让走,福还没有享尽呢。 他哥哥春节前,在天地神灵前摆了供品,给老母亲做了接寿的祷告,觉得灵验了。 老方回到老家,喊娘的时候,又有了熟悉的答应声,他的生活里,便到处充满了春天般的温暖。 这时他觉得,给母亲接寿的人,是纪医生。 我觉得给母亲接寿的人,有医生的准确诊治,更多的是儿女们对亲情的执着。 老方是幸福的人。 不由得想起我的母亲,她不给儿女们给她接寿的机会,甚至是一句叮嘱的话都没有留下,崴了一个跟头就走了。 母亲要是在世,今年应该是89岁,还不及老方给他母亲接寿年龄。 我母亲的离世,突然,但有先兆。 半年的时间里,她老是头疼,有时整夜的睡不着觉。 她可能比老方的母亲还要忌讳去医院,一辈子没有迈进过医院的门。 我也是几次提出到医院看看,都是在母亲的拒绝下作罢。 只是想着母亲整天下地干活,也从没有量过血压,更不知血压高低,血脂稠不稠。 母亲去世后,我给纪医生讲了,他说肯定是脑淤血。 假如能够每年做个体检,就能及时发现血液中的问题。 要是血压和粘稠度高了,输输液就完全可以预防。 但是我没有,听任母亲的固执,更多的是以为。 假如……假如……还是假如,我回到老家还可以牵母亲的手,还能看到门前小菜地里,老母亲侍弄的绿生生的豆角,她还能带着重孙到房后的沙丘上摘酸枣……这只能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看到的假如了。 我和朋友张双锁聊起这件事,他一脸的喜气洋洋。 他母亲91岁了。 他六十大几了,说在老母亲跟前还是个小孩子,还像自己的儿女那样,爱给老母亲顶个嘴。 他觉得这样,心里很快乐。 说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往往忽视自己的父母,感恩心淡漠。 只一句让学生面对自己的父母,大声喊出来:“妈妈、爸爸,你辛苦了,我爱你! ”就让我刹那间热泪盈眶。 这样的话,我没有喊出过口。 甚至,觉得我的动容和泪水,是那样的虚伪,肤浅。 “子欲养而亲不待”,平时……多少个平时,为什么不能……那样多的不能。 这也是为什么,老方给94岁老母亲接寿的故事,像一个带刺的棍棒,用力地在我背上打响,血流如注。 ---- 文章来源于网络,更多美文尽在文字站! 发布时间:2025-06-21 09:08:27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