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摘精选《长长的弄巷》 内容: 2024年元旦刚过,我再度回到福建厦门。 这次没住在位于新城区的大女儿家,而是住到弟弟家位于老市区四仙街26号的老宅。 老宅是我少年时和父母同住的地方,典型的南方三进式的院落老平房。 三间平房,大姐、二姐两家各住一间,我、弟弟、妹妹和父母亲合住一间。 厅堂的对面是另一家子。 我上大学离开了这里。 而父母亲去世后,弟弟一家一直住在老宅。 四仙街26号有我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这里有我少年时的童趣。 一条长长的弄巷,放学后我们邻里的孩子们常在弄巷里滚铁圈。 家门口有个大大的平台,我们常在这里打陀螺、弹玻璃珠、玩老鹰抓小鸡。 这里也有艰难生活的印痕。 厦门解放之初,父亲被市军管会安排在厦门至香港的货轮金顺安号上当海员。 后来船主改了航线,父亲弃职回厦门。 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向军管会要一份工作,而是用一根扁担开始自谋营生的生涯,卖菜、卖豆腐脑、卖草药,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 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 那时,我和弟弟放学后常跑去帮父亲把沉重的担子挑回家。 三年困难时期,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 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 我小学保送初中,初中保送高中,并在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 为了凑够我进京求学的费用,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 二姐还拿出她的退职金给我做盘缠。 四仙街26号,是我在艰难中磨砺长大的地方,也是我走向希望的出发地。 我始终深深地眷念着它。 回厦门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寻找少年的足迹。 四仙街位于厦门着名的特色步行街中山路的岔路口。 几十年过去,面貌依旧,始终保持着历史的风格。 路面宽一般在两米以内,石板路段是老的,水泥路面是后来新铺的,不能通汽车。 巷弄如织,四通八达,颇像迷宫。 没有死胡同,每当走到巷底以为走到尽头,结果一拐弯都有窄路逢生,又有出口拐向另一条弄巷。 一大片巷群有十几个路名,有的叫巷,有的叫街。 原来的弄巷里都是一层的老宅。 其中穿插着几处新中国成立前两层庭院式住宅,现在门口挂着不可移动文物标识。 弄巷住户密集,当地政府开明,从实际出发,没搞大拆迁、大建设。 这既省掉一大笔拆建费,又保持老城区原有的特色。 但无论是私宅还是公租房,只要经过批准,都可以自费改造翻修加高。 主巷两侧开着各种小饮食店,路边散落着肉铺和菜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方便居民就近购物。 几十年来,弄巷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民俗。 路边的四仙石修缮得更新更有香火气。 每到传统节日,不少人会自发地给它张灯结彩,炉里的香密密麻麻,香火很旺盛。 居民们世代都居住在同一条弄巷里,彼此知根知底,常熟如自家兄弟,和睦相处,民风淳朴,门户敞开,相安无事。 这是和住在高楼里感觉大不同的民风。 正因为有了对老城区的保护,让十八岁离开、八十岁再回来的我,还能找回往日的印记。 四仙街弄巷只是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也是缩影。 每一条大街的背后大都有一片这样的巷区。 本地的城市化建设思路既创新,又务实,既扩城,又留旧。 除了如织弄巷留下历史的印记,大街也仍保留着独特的排楼风格。 除了海滨大道,市内没有高楼林立,只有少数加高或重建的楼宇。 一般每条街都是清一色的三层四层排楼,外墙体统一重新装修,但依然保持旧时的风格,二层以上是骑楼,人行道就在二楼的屋檐下,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可以遮风挡雨。 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一大亮点在于改革开放后既扩建了繁华的新城区,又在保留历史风格底色的前提下改造提升了老城区,既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又给出外的本地人留下浓浓的乡愁。 这座经济发达、旅游兴旺的城市,是一座有故事的特色城市。 发布时间:2024-07-05 08:46:41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