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古人怎么取暖》 内容: 800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一些。 公元1258年1月13日,乃是南宋宝祐六年的农历十二月。 这一天,西湖结冰了。 西湖不常结冰的2008年那场大雪,西湖也只是局部结了些冰。 再往前数,1977年、1930年西湖也结过冰,据说有人能在冰上行走。 然而比起1258年冬天那场寒潮,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那一年,某个不知名的史官在《宋史全文》卷35中,写下四个字:西湖冰合。 南宋的寒冷,处在被气象学家竺可桢命名的第三个寒冷期中。 在竺可桢的界定里,过去5000年,只有4个这样的寒冷期。 公元1000年至1200年的冬天,华北梅树不能生长,1111年太湖结冰,洞庭山柑橘全部冻死,苏州运河经常性结冰。 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暖气,人在冬天过得很辛苦。 取暖办法有两个。 其一,在大空间里设置小空间。 巨寒时候,阔大的房间更显得寂寞空虚冷,不如隔出小小空间才好。 一是心理上,感觉更温暖。 二是从科学上来说,没有穿堂风,热量也不至于散发过快。 王公贵族当然好一些皇宫里原先阔绰得很,房间够大,这时大也没有用,必须隔出专门的暖房来,四面墙壁用花椒和泥土和成的涂料厚厚敷上一层,类似于保温层和自发热层;此外再设置层层屏风,风吹不进,也散不走,自然暖和多了。 此外,再在床上铺毛毯,地上生地炉,想来不会太冷。 士大夫们,往往在卧室设置纸帐。 纸帐,有点像夏天用的蚊帐。 区别是,夏天的蚊帐只为了防蚊,孔洞大可透风,不致闷热;纸帐就是用厚纸做的。 床的四面,都用白纸蒙起来,上床和下床的一面的纸帘可以上下卷动。 条件宽裕的人家,依然是取小空间,做出暖阁。 暖阁很好用,围隔出小空间,挡风,使得内部热量得以保持。 取暖法之二,生火取暖。 欧阳修在湖北夷陵当县长时,新修了地炉,冬天不再受寒冻之苦。 于是作诗《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庆祝: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 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 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 地炉修建也很简单,在屋子里挖出小坑,四周用砖石垫垒,在当中生火取暖,上面可以烤地瓜、煮开水。 地炉在北宋比较常见。 《水浒传》写,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落魄在山神庙,便用地炉对抗风雪,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 南宋的陆游,在《春和初迁坐堂中》写道:炭薪南山来,地炉晨暮红。 取暖的炉,可以是凿地开地炉,也可以是用铁炉、铜炉。 天寒地冻,烧火取暖,不算什么大发明,谁都明白。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炭火炉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如果通气不畅,是可置人于死地的。 所以如何科学设置地炉,并在小空间里生炭火取暖时,如何科学排出毒气,倒是特别应该讲究的。 1258年西湖冰合时,后来成为著名词人的蒋捷才13岁。 他在宜兴生活,太湖也结冰了。 他后来有一词写道:红麟不暖瓶笙噎,炉灰一片晴雪。 醉无香嗅醒,但手把、新橙闲撅。 更深冻损梅花也,听画堂、箫鼓方歇。 想是天气别,豫借与、春风三月。 搜罗一下,发现很多诗人、词人都写到那时生炭炉、地炉取暖的事,没有因一氧化碳中毒而发生意外,可见当时人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发布时间:2025-04-29 08:34:33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