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辛弃疾的豪放从来都不是口号》 内容: 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 是忠义奋发的。 可是他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压下来。 所以辛词的特色,常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 讲别的作者,他们的生平不大重要。 讲辛弃疾就要对他的生平做些简单的介绍。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十年了。 祖父辛赞在他童年时常带着一群儿童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 当他二十二岁时,召集了二千多忠义之士。 此时,山东有位农民叫耿京,也组织了义勇军,手下有数十万人之多。 辛弃疾就带领他的人归附了耿京。 他为耿京出谋划策,说在沦陷区起义,一时兴起来的热情很容易就消退了,真正要光复国土,就要与朝廷取得联系。 耿京认为他说的话是对的,于是就命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到了建康,即今日的南京。 那时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召见了他,授予他们这些北方起义的人以官职,希望两边能够联合。 而当辛弃疾从南方北归,听到耿京被害的消息,就带领了一批人马冲入金营,活捉奸细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斩首。 他相信,到南方之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去,我的故乡一定会光复。 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几年是被免官的,放废家居。 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 他到南宋之初,曾经知滁州,此地十分荒凉贫瘠。 辛到后减免赋税,号召商贾,修养生息,不过一年的工夫,滁州就整个改观了。 他又做过江西提点刑狱、安抚使,湖南安抚使。 他的志意是收复失地,无论到哪里,想的都是备战、反攻。 来到湖南后,组织了飞虎军,并花了不少钱盖军营。 有人密告他用钱太浪费了,皇帝就下金牌诏令他停止训练。 辛弃疾把金牌藏起来,此时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于是他下令所辖居民都要从自己的家里揭下两片瓦交来。 他对皇帝汇报说你的金牌收到了,我的飞虎营已盖好了。 还有一次江西大饥荒,辛弃疾把公家的钱拿出来到各地购买粮食,救济灾民。 而且他说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我就斩。 当他分配买回来的粮食时,信州太守说:我们也有饥荒,你们是否能分一部分给我们? 很多人都反对,辛弃疾却说:他们也是百姓,我们吃饱了能眼看他们饿死吗? 于是就分了十分之三的粮食给信州人民。 可是不久后有人弹劾辛弃疾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于是他被罢免了。 十年以后,他第一次被起用,曾做过福建安抚使。 辛弃疾来到福建一看,说福建前枕大海,没有海防是危险的。 于是马上筹备海防,修建了备安库,还要造铠甲一万副。 他这么一干,人家弹劾上去说他残酷贪饕。 他第三次被起用之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曾知镇江府。 镇江是长江南北与敌人交界的前线,他来到前线,马上搜集了许多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军装。 而且他有很好的谋略,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那里探听虚实。 这样,他又被弹劾奸赃狼藉而免职。 等再被起用时,已经年老多病,给他官职都推辞了,六十七岁时壮志未酬而死去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他当年在建康做通判时写的一首词。 他的一片收复故国的志意,在落日的高楼上,在失去同伴孤独的鸿雁的叫声里,得不到共鸣和重视。 辛弃疾是山东人,只要一日不能回到故乡,便只能是江南游子。 千军万马中曾把奸细张安国捉来,他是真的有本领。 吴钩是指他的宝刀宝剑。 有这样的本领而不能去杀敌,压抑在胸中的满腔愤慨,把栏干拍遍。 无人会,无人懂得我的心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有一个典故。 西晋人张翰字季鹰,他本是南方人,在洛阳为官,他怀念江南莼羹鲈鱼,就辞官回故乡了。 现在我也怀念家乡,可是多少个秋天过去了,我的故乡沦陷在敌人手里,我在官场上不得意,也想辞官不做,可是我回到哪个老家去? 他又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又是另外一个典故。 刘郎指的是刘备。 一天刘备与许汜谈论天下英雄豪杰,论及陈登,许汜就批评陈登没有礼法。 刘备问:何以见得呢? 许汜说:有一次我去拜访陈登,坐了半天,他不跟我讲话,我留在他家住宿,陈登是自上大床卧,令客卧下床。 刘备就说了:方今天下大乱,有理想的人都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而你这人只为自己打算,求田问舍。 如果是我刘备做主人,我就上百尺楼头去卧,而卧君于地。 这表示刘备看不起像许汜这种自私自利的人。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回故乡,只好留在南方求田问舍,真是自觉可耻。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岁月不待人,一个英雄豪杰二十几岁就出入敌营,活捉汉奸,可惜流年似水,我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有为的青壮年时代,转眼就过去了。 我所遭到的都是谗毁、打击,志意一直无法实现。 树在风雨中也会凋零,不用说我们有感情的人更经不起这样的挫折。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中国有一个传统,许多英雄在事功上不能完成理想,就希望有一个红颜知己。 可是辛弃疾却说,我从哪里找到一位红颜知己,拿着红色手巾,为我擦干英雄的眼泪?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把自然景物和古典典故、故事的事象结合在一起,与思想融会贯通。 南剑,宋时称南剑州,今之福建南平县附近。 南剑双溪楼,楼前有剑潭、剑溪。 《晋书张华传》记载:西晋人张华晚上常常看天上的星象,看斗宿和牛宿之间有一道光芒,可为什么会有这道光芒呢? 当时还有一个叫雷焕的人,对星象很有研究,于是张华问他这光芒是什么意思,雷焕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 他认为这剑气是从丰城监狱里发出来的,于是掘狱屋基,果然挖出一对宝剑,并将其中一把给了张华,自己留下一把。 后来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张华死于战乱,他的宝剑不知去向。 雷焕的剑死后传给他儿子。 一天他儿子佩带这把宝剑经过剑溪,宝剑自动跃入溪水中。 他让会水的人下水去找,下水的人上岸报告说:我们看不到宝剑,只见两条龙在游泳。 须臾之间,风浪大作,剑和龙都不见了。 从此这两把宝剑都没有了。 辛弃疾的词喜欢用典故,是因为他读书多,而且对所读的书都有真切的感受。 词的一开头: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这真是写得好。 他不是直白地说我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地用了大自然的景象为喻托。 他想的是西北沦陷的国土,我们不应该收复吗? 不应该扫除敌人吗? 倚天万里须长剑,要有万里长的宝剑,把西北浮云扫除,把北方的国土收复。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这里是龙泉,太阿两把宝剑落水的地方,人们传说到晚间还有宝剑的光芒上冲于天。 辛弃疾这一句是把一句话断开来说的。 人言此地,这个句子没有完成,夜深长见,也没有完成,到牛斗光焰才完成。 这就使他的词增加了一份力量,读者没办法停下来。 他的文气、他的语气是连贯下来的,内心的沉重和郁结都借这种气势表现出来了。 宝剑难消的剑气正是辛弃疾难消的收复失地的壮志。 可是宝剑出现了吗? 西北的浮云扫除了吗? 没有! 这天晚上他见到的是什么?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底下的潭水这么寒冷,没有回答;天上的星辰这么寒冷,也没有回答,我就是处在这样阻隔、冷漠的景色中。 但辛弃疾是一位英雄豪杰,那宝剑不是没了吗? 我要找一找,非要找到不可,待燃犀下看。 《晋书温峤传》中记载:有一次温峤经过牛渚矶,听人说水下有精怪。 他叫人燃犀下看,因为普通的灯火蜡烛一遇水就灭,传说用犀牛角燃着在水中就不熄灭。 火光一照,见水中有稀奇古怪的东西在游泳。 他表面说是去找宝剑,实则是写不肯放弃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我刚靠近栏杆往水中一看,就怕,怕什么? 怕我真的把犀角点燃,进入水中,会引起水族的震怒,会刮起狂风,响起大雷,鱼龙惨变。 我要收复失地,可是满朝那些偏安的人,不愿意放弃他们富贵享乐的生活,所以,只要辛弃疾一有作为,他们马上弹劾,立即罢免。 上半阕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 倚天长剑是他的奋发,按文法应是需要有万里长的倚天长剑,但辛弃疾却倒过来,这真是他的词有盘旋、激荡形式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原因,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是外界的压抑,待燃犀下看是他不肯罢休,风雷怒,鱼龙惨是外在的迫害。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这种句读虽断,语气不断的句法,也是辛词一大特色,也是辛词长调的另一作用。 他内心的沉重、内心的盘旋、内心的郁结都借断续的语气和连贯的气势表现。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写的是现实景物。 汇合的水,从双溪楼下流过,波涛汹涌,遇到高峡的约束,只好又马上收回来。 过危楼,欲飞还敛,他要奋飞,但总是遭到压抑,这里有多少挣扎和痛苦,是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的。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三国时陈登,号元龙。 现在辛弃疾反用典故,说纵然是青壮年时期有扶世济民之志的陈元龙,如今老了,也不妨过几天高卧的生活,夏日有一壶冷饮、一领凉席。 高卧本是陈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辛弃疾是说我现在已经这把年纪了,是不是也应该不再管天下事,过两天舒服日子就是了。 千古兴亡,三国过去了,晋朝过去了,许多朝代都过去了,南宋将来的命运如何? 北宋的国土是否能收复? 这么多的感慨在他的心中思念。 百年悲笑,人生一世不过百年,我辛弃疾有多少悲哀和欢笑。 壮岁旌旗拥万夫,而如今落到什么下场? 千古兴亡的感慨,我个人百年悲笑的感慨,就在我登上双溪楼的时候,一时都涌现在我的胸中。 这首词,他经过的压抑和挫折,一切都没有直接说出来。 我的话都不用说了,古人的兴亡不用说了,个人的悲笑也不用说了。 眼前的景物是什么? 他说我从楼上向外一望,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什么人在沙岸边卸下了帆,在日暮的斜阳之中,把船缆系在柱子上了。 南宋初年还有一些人提出主战、反攻,现在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了,把前进的船帆卸了下来,在斜阳中把船系上,再也不走了。 斜阳,代表一个国家的衰败和没落。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每年春来春去,匆匆就走了。 花开之后,有风雨,一次风雨,花就零落一些。 已经是开了一半的残花,还能经得起几次风吹雨打? 更能消、几番风雨,真是多情。 好不容易盼来了今年的春天,可是匆匆春又归去,今年的春天也断送了。 辛弃疾所有词的本质都是写他对故国不能忘怀的感情,词中的风雨不止是对花的风雨。 一般人写对春天的哀悼,是等花谢了才哀悼。 真正爱花的人,是在花还没有开之前,就已经惜花了。 花开放得早,也零落得早,惜春长怕花开早。 接着他说何况落红无数,我连花开早都预先哀悼了,何况今天是满地的残花狼藉。 我希望春天能为我暂时留住,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实现我的理想,春且住。 下一句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是一语双关。 一个意思是指春天归去。 第二个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楚辞》上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不归的句子,说一个人走了,第二年的春天回来了,芳草长得那么茂盛,远行的人没有回来。 他是北方来的游子,要回到故乡,可是故乡沦陷了;要收复故乡,可是理想还没达成,回到哪里去? 见说道,天涯芳草就无归路。 我没有回去的路,我内心的忧怨向谁去诉说? 怨春不语,我怨春,春天没有回答。 谁回答我? 我看见的是什么? 是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柳花零落了,只有画檐的蛛网在那里尽日地想把飞扬的柳絮挽留在自己的网中。 蜘蛛多么殷勤,多么多情,我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想留住春天,是由于我不忍心看到花的零落,不忍心看到南宋王朝这样沉迷,这样腐败,我多么想把它挽救过来。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长门之典,出于汉朝。 汉武帝小时,他姑母有一个女儿叫阿娇。 一天他姑母就和他开玩笑说:等你长大了,就把阿娇嫁给你好不好? 汉武帝说:如果阿娇嫁我,我当以金屋藏之。 后来阿娇果然做了皇后。 可是后宫佳丽三千,皇帝转眼间就宠爱别的女子,把当年要金屋藏之的阿娇冷落了,让她住在不能蒙受宠幸的长门宫。 陈皇后就请当时颇有文学才能的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长门赋》,希望以此打动皇帝。 辛弃疾引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我也希望有一位像司马相如一样的人,在皇帝面前替我说几句话,感动朝廷,任用我,让我能够实践收复祖国失地理想。 可是准拟佳期又误,我美好的期望又一次落空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蛾眉曾有人妒。 蛾眉出自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 屈原说那些女子嫉恨我、谗毁我,就是因为我比她们美丽。 蛾眉借指自己才干、品德的美好。 辛弃疾的时代也一样,天下凡庸的人总是嫉恨有才能的人。 千金纵买相如赋,就算我用千金求得像相如这样的人为我写一篇《长门赋》来感动皇帝,可是脉脉此情谁诉? 我这份感情向谁去诉说? 脉脉是多情的样子,那情思像水一样要流出来的是脉脉。 在第二首《水龙吟》中他也写了这种感情,他说此地有两把宝剑,可以扫除西北浮云,我要点燃犀牛角下去寻找。 我要挣扎,希望千金能够买得相如赋,实现我的理想。 可是风雷怒,鱼龙惨,象征着迫害。 你们不是得意吗? 不是猜忌吗?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皇帝也不一定真的就是爱美女,如果杨玉环天天给唐明皇进忠告,说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那样唐玄宗可能不喜欢她了。 在仕宦中,在上位的人一般喜欢下边的人听话、逢迎。 辛弃疾对那些小人说: 君莫舞,你们不要那么得意,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都化为尘土了吗? 而且都不得善终的。 政党的风波,政海的波澜,总是有反复的,说不定哪一天你们也会倒下去的。 但我关心的是在你们这种作威作福之中,我们的国家怎么样了。 我所感慨的是一段说不出的哀愁,是那闲愁。 无法断绝的闲愁才是最苦的,为什么? 他说休去倚危栏,不要靠着那高楼危险的栏杆向外看,因为你所看见的,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三首辛词的外表都不同。 第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得比较直接。 第二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是两种力量冲击回旋,说得比较含蓄。 第三首说得更加含蓄了,用美女伤春、寂寞哀伤来表现。 辛弃疾的豪放不单是写两句空洞的口号,他是真的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实践他的诗篇的,这正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挚。 发布时间:2025-04-18 08:39:36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