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全唐诗>从何而来》 内容: 有人说,唐诗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大公约数。 无论牙牙学语的儿童,还是两鬓斑斑的老人,谁都有几行烂熟于胸的诗句。 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人们不知道,这些佳句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全唐诗》以及精选出的《唐诗三百首》。 那么,《全唐诗》又从何而来? 这就与一位名叫胡震亨的明代海盐人密不可分。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心慕汉文化的爱新觉罗玄烨认为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但是自北宋以来,只有选录,而无编辑唐诗集大成者,便令人编纂《全唐诗》。 《全唐诗》收录48900余首诗,涉及2200多位诗人。 时隔久远,编纂唐诗集本来会是个浩大持久的工程,但仅仅一年多便完成了。 究其原因,是有着胡震亨耗时十余年编成的唐诗集《唐音统签》作为重要底本。 清修《四库全书》着录《全唐诗》,按语里清楚地写着胡震亨的巨大贡献:《全唐诗》以胡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唐音统签》全书以十干为纪,从《甲签》至《癸签》共计1033卷,收录了当时传世的盛唐、中唐、晚唐,乃至五代的诗,还包括断篇零句、词曲、歌谣、谚语、酒令。 书中还给每位诗人留下了个人小传和文学评论,因此,也有了李白、杜甫并称。 除了唐诗,作者胡震亨对唐诗体裁变迁、比兴体格、字句声调等的研究见解也收入《唐音统签》。 如在《唐音统签癸签》卷九中,胡震亨谈了李白的乐府诗: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 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诗集体大思精,内容广博,博采众说,成一家言,是研究唐诗的重要参考着作。 胡震亨,字孝辕,号遯叟。 编一部唐诗集,是他50多岁时才作出的决定。 胡震亨出生于海盐的书香世家,从小就博览群书,年轻时即科场得意,18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先后任合肥知县、定州知州、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等,在任期间多有善政。 明朝末年,辞官回乡的胡震亨,终于又能重拾自己漫卷诗书的少年梦想。 此时,有一个现象让他十分揪心。 唐朝人作的诗歌,前人编的诗集、诗选正在快速消失。 古时候没有数据库,更没有搜索引擎,诗歌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或者通过诗集、碑文石刻等记录,极易散落失传,发生张冠李戴、缺漏错讹更是常事。 比如稳坐大唐诗坛第一把交椅的李白,一生写了一万首诗歌,有多少首诗留了下来? 结果令人沮丧,不及十分之一。 再说杜甫,活到58岁,流传下来的诗虽有1000多首,但40岁之前写的没几首。 大概率还是没能流传下来,诗圣大半生的才华光芒都湮没在历史的荒烟蔓草之中了。 如果要开列这份不幸的名单,那还会有令人痛心扼腕的漫长一串:孟浩然、骆宾王、李商隐、王勃、张若虚、张继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明代,唐诗至少失传了一半。 这让钟爱诗书的他难以接受。 于是,他决定以一己之力收集全天下散佚的唐诗,编一部详尽完整的唐诗集。 虽然自己很快就要进入花甲之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干起来再说吧。 年近花甲,以一己之力挑起这个担子,胡震亨是有底气的。 首先,他有着毕生研究唐诗的功底。 胡震亨自幼爱唐音,前半生专注于唐诗收集、整理、研究,从《唐音统签》里他对唐诗及作者的点评中可见一斑。 比如他说:唐大历之后,五七言律尚可承接开元气象,只有排律有点不行,到了元稹和白居易方迎来中兴。 中唐杨巨源,晚唐李商隐、李洞、陆龟蒙三家,杨则短韵,不失前矱,其他三家长篇的作品,词藻新颖,但题材限制了诗艺表达。 其次,胡家富藏万卷。 他父亲胡彭述留下了一个叫好古堂的藏书楼,等藏书传到他手里后,已经积累达万卷以上,而且多为珍贵的秘册异书。 再说他本人,更是着作丰饶。 他曾撰写《靖康咨鉴录》《读书杂记》《秘册汇函》《续文选》等地志、史评、选编,为编纂唐诗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后,胡震亨把自己关在藏书楼里忙活,遍翻与唐诗有关的各类书籍,认真抄录,一日三餐都由家人送来。 单枪匹马,广搜博采,考订精赅十年书成,67岁的胡震亨扶卷长叹、老泪纵横。 想必,千百年后的人们,不会再轻易遗忘那些永忆江湖的雨夜,仍能听到那穿透霜笼寒山的钟声吧《唐音统签》堪称史上私人总集编纂之首。 即便是网络发达的现代,要完成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临终前,胡震亨叮嘱子孙要好生保存,它是无数前人的心血,文化艺术的精华。 幸运的是,《唐音统签》的刻本及抄补之足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很难想象,没有璀璨唐诗的中华文化的星空会怎样黯然失色。 很难想象,没有胡震亨等唐诗摆渡人,会有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千古佳句在光阴里消亡散尽。 发布时间:2025-04-17 08:42:50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