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兵不厌诈”最准确解释 内容: 兵不厌诈(bīng bú yàn zh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兵不厌诈指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 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谓语。 成语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兵不厌诈”。 成语故事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 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 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 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 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 应该怎样作战呢? 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 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 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 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成语寓意战争是对立双方的互动过程,一方的行动定然会引起对方的反应,而“诈”在心理学上就是通过给敌人制造错觉,以假象混淆视听,从而扰乱敌方的心智,达到迷惑敌人,使其上当受骗的目的,让敌方对自己的防备产生松懈心理,而后再抓住有利时机,争取自己行动的成功。 成语告诉人们,虽然一个人在做事时,虽然要以信取誉;但同时也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 所谓兵不厌诈,就要在对手没有防备的地方,用对手没有想到的力、式进行攻击,这是战胜对手的奥秘。 只要谋略得当,弱者也能反败为胜,成为王者,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赢多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缺少。 词语造句在商业谈判中,有时也需要采取兵不厌诈的策略,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己方的条件。 这款游戏中,玩家需要运用兵不厌诈的策略来战胜对手,比如使用假动作迷惑对手,或者通过偷袭的方式取得胜利。 在古代战争中,兵不厌诈的策略被广泛应用,比如通过派遣间谍来获取敌方的情报,或者使用疑兵之计来吓退敌人。 兵不厌诈,击敌三分,留七分。 此句强调了战争中要用计谋和策略,不要过度依赖武力,要保留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发布时间:2024-07-01 10:08:59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