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民间故事《大学士三计救编修》 内容: 清嘉庆四年八月底的一个晚上,文华殿大学士董诰正在家中饮酒,户部尚书朱珪忽然来访。 董诰忙拉朱珪入席。 几杯酒下肚,朱珪说明了来意向董诰请教救洪亮吉之法。 然后,朱珪详叙了翰林院编修洪亮吉闯祸的经过:洪亮吉素有才华抱负,听说朝廷下诏求直言,脑子一热,写下一篇千言奏疏《极言时政启》。 疏中斥责大清世风日下,还说当前变革很不成功,犹如隔靴搔痒闻言,董诰皱起了眉头:老尚书既然已知奏疏内容,定是见过了,那为何不去阻止洪亮吉,反来与我计议? 晚了! 朱珪道,奏疏已到龙案,洪亮吉被刑部带走了。 原来,洪亮吉自知官小势微,少有面见皇上的机会。 为能把奏疏递上去,他索性来了个一式三份,分别交给左都御史刘权之、户部尚书朱珪、成亲王永瑮,请他们代奏。 朱、刘二人谨慎,看了奏疏都暗自压了下来,成亲王却没细看就给了嘉庆帝朱珪道尽原委,董诰赶忙再三劝说,别自找麻烦,为一个莽夫招惹皇上不值得。 谁料,朱珪竟激动起来,说什么动了洪亮吉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堵了百官万民的忠谏之路。 老尚书执意要救洪亮吉,我倒真有一计,但没有十成把握。 董诰也不等朱珪表态,手覆其耳,嘀咕一番翌日早朝,众臣大都缄口不语。 因为,一夜之间,洪亮吉触怒当今皇上的事几乎传遍京城。 这节骨眼上,谁也不想给皇上再添不快。 可是,偏偏有拿铜当金子不开眼的主儿,明瞅着皇上脸色难看,还吊高嗓门来了句臣有本要奏! 正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朱珪。 但见朱珪领着刘权之,跪呈折子,把洪亮吉写了三份《极言时政启》的事和盘托出,并指责洪亮吉妄谈国政,不明圣心。 末了,还不忘自责,说未能及时严参实属糊涂。 朱珪这么做,是听从了董诰的计谋。 至于董诰为何让他这么做,他并不清楚。 他只知道董诰被人称为大清诸葛亮,当世几乎无人能及。 这也是他找董诰问计的根本原因。 然而,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嘉庆帝的脸陡然变得铁青,把桌子拍得咣咣响,咬牙切齿地发布了一条口谕即刻起,洪亮吉一案由三司会审。 嘉庆帝言罢,朱珪冷汗冒了一身:三司会审的犯人都是应处斩刑、绞刑的重犯,如此看来,自己救人不成,反把洪亮吉送上了绝路! 散朝后,九卿科道无不议论纷纷。 有人说,朱、刘真不仗义,此奏分明是落井下石,要置洪亮吉于死地;有人说,朱、刘愚蠢至极,主动向皇上认错,等于把自己搭了进去。 听了大家的议论,朱珪大叹知人知面不知心,心里把董诰骂了七八遍。 骂完,就在半路候着董诰讨说法。 岂料,他等候了许久,喝了一肚子风,也没见到董诰的人影。 原来,董诰抬脚出殿,出来后,他趁人不注意,又独自折回去了。 此刻,大殿内,董诰正阶前陈情:臣以为,编修洪亮吉犯了大逆罪,理当枭首凌迟,以儆效尤。 嘉庆帝马上表明了认同的态度,狠狠处置洪亮吉本就是他的心中所想。 奈何早朝时无人言明,朱珪虽然罗列了洪亮吉的不是,但并未说出处理办法。 董诰又道:既如此,臣恳请皇上将户部尚书朱珪也革职查办。 这嘉庆帝瞬间语塞,问董诰何出此言。 连坐! 董诰侃侃而谈,依照我大清律例,犯大逆罪者,主犯凌迟处死;罪犯亲属及同居之人,年龄在十六以上者,一律处斩刑。 而尚书朱珪正是洪亮吉的京中至亲,私下里,他们常以叔侄相称。 稍后,董诰一五一十地讲述了洪亮吉与朱珪的关系:早些年,洪亮吉曾在朱珪的兄长府上当幕僚,朱氏兄弟爱其才华,以子侄礼待之。 后洪亮吉及第入仕,进京为官,更是仰仗朱珪的鼎力举荐。 关于这些,嘉庆帝不能否认,他对洪亮吉的了解也是这样。 不过,即便如此,嘉庆帝也绝不肯治朱珪的大罪。 朱珪不仅是自己的授业恩师,更是权重望崇的股肱之臣。 望皇上严循律法,恪守祖训! 见嘉庆帝犹豫,董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这一跪直接让嘉庆帝六神无主。 董诰这是怎么了? 他与朱珪情同手足,扳倒和珳那会儿,两人更是齐心协力,现在怎能死咬着朱珪不放呢? 莫非董诰先前的表现都是装的? 想到这里,一个可怕的词语现出了朋党之争。 果真如此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稳住局面,嘉庆帝只能一边思考制衡权臣之法,一边好言安抚,权且答应给董诰一个满意的说法。 却说,朱珪久等董诰不至,只能到户部衙门处理事务。 一直煎熬到天黑,怒气冲冲找董诰兴师问罪,不承想把大门敲成了梆子鼓,也没人理他。 朱珪不死心,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凶神恶煞一样守在学士府门口。 天亮时分,董诰伸着懒腰出门,朱珪从旁蹿出,紧紧揪住了他的脖领子。 老尚书这是何故? 董诰笑着说。 何故? 你出的什么鬼主意! 救人不成,反而让洪亮吉罪加一等! 昨晚,刑部给我通了气,说三司会审的结果基本定下了,斩立决! 此言差矣! 董诰捋着胡须道,老尚书不闻天子之言即律法吗? 处斩洪亮吉是三司的裁断,可不代表皇上的意思。 说完,他撇下朱珪,笑着向皇宫而去。 朝堂上,嘉庆帝忧心如焚。 他本想除洪亮吉而后快,居然半路杀出董诰这个程咬金,把朱珪牵连进来不说,还暴露了重要辅臣之间的嫌隙。 更要命的是,向来不多言的董诰上朝就大谈特谈,像减免赋税、官员任命、文武科举等等,事无巨细,说个没完没了。 不由得让他产生一个吓人的想法又一个和珳要出现了。 正在这时,殿外走进一个人来洪亮吉大案的主审官、刑部尚书成德。 成德进殿即陈:经军机处、刑部、都察院等联合会审,拟判翰林院编修洪亮吉大不敬罪、惑乱朝政罪、诽谤天子罪数罪并罚,当斩立决。 准! 心烦意乱的嘉庆帝想尽早结束朝会,一个震天响的词儿脱口而出。 且慢! 请皇上法外施恩! 嘉庆帝准了刑部之奏后,大殿里登时乱作一团,在朱珪的带领下,那些主张赦免洪亮吉的官员全都站了出来。 这一乱,董诰更来劲了,他呵斥众人:朝堂之上大声喧哗,成何体统! 尤其是朱尚书,还有脸求情? 你管教不严,致使子侄亲信犯罪董诰边说边意味深长地看向嘉庆帝。 旁人不知董诰的意思,嘉庆帝却一清二楚,昨天董诰同他论了连坐,今天又把朱珪和洪吉亮的关系当众挑明,分明是要把朱珪的罪给坐实了! 想到这些,再看看几近失控的朝堂,嘉庆帝彻底慌了。 你们有完没完! 真是的,皇上哪说要杀洪编修了? 净瞎想! 皇上的话还没说完呢! 嘉庆帝无奈之际,董诰又开口了。 此话入耳,嘉庆帝成了丈二和尚,处决洪亮吉的草率决定,他说得一清二楚,那个准字声音够高的,董诰耳不聋,能听不到自己说话? 嘉庆帝不糊涂,他把这两天发生的事情反复一琢磨,终于弄懂了董诰的用意:昨天,董诰论连坐,并非为打压朱珪,而是要用围魏救赵之策,逼自己饶恕洪亮吉。 今天,董诰拖延朝会,是要留下群臣,撺掇大家跟自己打擂台,逼自己收回成命。 嘉庆帝猜得没错,这正是董诰的想法。 董诰甘冒被误解的风险出此下策,是因为他深知巧舌难劝气头人的道理。 皇上正怒不可遏,别说是他,就连帝师朱珪也没有劝下来的可能。 这里不讲董诰怎么高明,只说嘉庆帝如何解开这天大的僵局。 嘉庆帝懂了董诰的良苦用心,马上在心里盘算:杀了洪亮吉,别说能否扛住非议,大殿都未必能顺利出去;不杀洪亮吉,除了心堵,基本没有别的损失。 左右权衡,他决定选择后者。 虽说君无戏言,但董诰提示话还没有说完,显然是给自己留了台阶。 于是,嘉庆帝忙就坡下驴,故作不悦道:诚如大学士所言,朕的话都让你们打断了刑部陈奏,准是该准,不过,念在洪亮吉积极进言,理当饶其不死! 改判发配伊犁。 嘉庆帝宣判完毕,群臣皆跪地叩拜,山呼皇上圣明。 按说,洪亮吉死罪改发配,既成全了皇上的美名,又保住了洪亮吉的性命,算得上皆大欢喜了。 可是,朱珪心里的石头并没有完全落下,他想要的结果是皇上赦免洪亮吉无罪,只有这样,才能扫除世人的担忧。 当日夜里,朱珪再往学士府问计。 他虽想不透皇上究竟为何改了主意,但他知道,定是董诰的计谋生效了。 董诰既能救人于不死,也就很有可能让皇上改贬为赦。 学士府里,董诰已知他的来意,开门见山说道:只要老尚书答应保守秘密,把你我私会之事从脑海抹去,我还有一计,保证能让皇上把洪亮吉从伊犁放回来。 别说保守秘密,若能达成目的,朱珪死都不惧,他当即对天起誓。 董诰也不含糊,提笔写下几个大字春暖花开日,壮士归来时。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朱珪自然晓得。 因而,不再多说。 转眼,一两个月过去,朱珪的忧虑越来越大,事实果如他所料:皇上收到的谏言逐日减少,明哲保身的官员日益增多,甚至,还有一些官吏开始编谎话混淆视听。 那天,他把自己的心事告知董诰。 董诰却不提救人之法,反让他找一个诚实的丹青妙手给洪亮吉画一幅像。 朱珪迫切想知道原因,奈何董诰死活不肯说,只能遵从。 事不宜迟,他以最快的速度聘了画家,雇了保镖,让管家率队前去伊犁。 由于路途遥远难行,车队从当年霜降出发,直到次年惊蛰才回到京城。 然而,盼来了画像,朱珪竟又不忍第一时间告知董诰。 这是因为,是年春天,北方连月不雨,出现大旱。 董诰要么去考察民情,要么陪皇上祈雨,要么筹措开仓放粮之事总之,忙得不可开交。 事分轻重缓急,与百姓的生计相比,疏通言路这件大事倒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时下,春播已错,夏播要是再错过,百姓就得喝西北风了。 小满过后,朱珪这个古稀老者也坐不住了,他拄杖加入求雨的队列。 这天早上,朱珪跪在皇上不远处祝祷,董诰忽然挨到他身边,小声索要洪亮吉画像。 朱珪苦笑:这节骨眼上,怎么跟皇上说啊! 他从衣袖里拿出揣了好多天的画轴,缓缓递给董诰。 不料,未及叮嘱,董诰早一把夺去,转身搀起了嘉庆帝。 这下,哭笑不得的变成了皇上。 君臣两个行至僻静之所,嘉庆帝问道:朕正虔诚求雨,大学士为何捣乱? 董诰看四下无人,悄声道:皇上可听过一句话天上无雷不下雨。 臣以为求雨必先请雷神归位。 嘉庆帝觉得有几分道理,忙问雷神在哪? 董诰答了声在这里,就把画轴递了上去。 须臾,一个面目狰狞的大汉跳入嘉庆帝眼帘,那汉子长着又红又皴的大脸,瞪着布满血丝的大眼,蓄着蓬松杂乱的头发胡子跟传说中色如丹,目如镜,毛长三尺的雷神颇有几分相似。 眼看画像,心念大雨,嘉庆帝不觉有了下跪的冲动。 只是,膝盖着地前猛然瞥见题识中有句话绘壮士洪亮吉于伊犁嘉庆帝顿生不悦,一把撕毁画像,厉声喝问董诰为什么拿犯人当雷神糊弄他。 董诰惶恐道:皇上息怒,臣万不敢愚弄皇上! 关于雷神附体洪亮吉一说,可是咱京城最厉害的几个道士算出来的。 他们对臣讲,只要皇上赦免洪亮吉无罪,雷神定会重回天庭,施展布雨神术,解万民倒悬之急。 嘉庆帝一向迷信,特别崇信仙道。 再者说,为求雨,他把能想到的法子用遍了也无济于事,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万一脾气暴躁、敢跟朝廷叫板的洪亮吉真是雷神转世呢! 主意拿定,他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并左右督御史等,亲拟上谕为洪亮吉昭雪。 意想不到的是,嘉庆帝写完钦此二字,忽然天空黑云密布,雷声滚滚,没多久,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久旱逢甘霖,可是人间大喜。 嘉庆帝一高兴,非让董诰把道士们请来领赏,董诰自然不肯照做道士的那些话都是他瞎编的,这场雨也不是什么雷神引来的,而是本该这天下的。 董诰也是凡人一个,他怎会知道今天要下雨呢? 这啊,都是钦天监那帮善观天象的能人们推演出来的。 为了将假戏做真,让钦天监把天将大雨的好事只告诉他一个人,董诰在仗势压人的同时,暗地里没少花银子。 洪亮吉被无罪释放,各种奏疏终于渐多起来,心中大石落地的朱珪也紧守约定,再不对任何人提及董诰计救洪编修的事。 一直到他病危之时,董诰前来探视,他才把心中疑问说出。 为让好友瞑目,董诰终究还是把那三计的始末讲了出来。 朱珪听后先是点头,旋又摇头:前两计好解,唯独末计老夫委实想不通透,洪亮吉初贬伊犁,大学士便暗谋请雷神,敢问是如何算出来年春旱的? 又是如何预知芒种后有降雨的? 董诰笑着解释,大清地界那么大,水利又不发达,肯定有闹旱灾的地方。 至于预知后来下雨,完全是钦天监春旱不过夏、久旱雨必下的经验笑着笑着,董诰突然正色道,与其说他用了三计,不如说是三赌。 第一赌,牵出帝师,赌的是皇上会重情;第二赌,拉上百官,赌的是皇上肯从众;第三赌,以求雨为由请释,赌的是皇上拥有一颗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仁慈之心! 董诰说完这些,朱珪欣慰地闭上了双眼。 话说,因为朱、董守口如瓶,嘉庆帝一心维护自己声誉,此事再无第四人知道。 所以,《清史》中对洪亮吉大案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 若不是后世学者从董诰存留于世的诗作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恐怕嘉庆三判洪编修的谜团至今无人能解。 发布时间:2025-02-15 08:30:09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