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摘精选《“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就是《游子吟》,作者孟郊。 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足足五十岁,已到知天命的年纪。 这是孟郊写给母亲的一首迟到的诗。 孟郊很小时父亲去世,他是被母亲拉扯大的,他还有两个弟弟。 孟郊的家,是唐朝诗人里最穷苦的人家之一。 他父亲生前是昆山尉,在县里工作,薪俸本来就微薄。 父亲早逝之后,仨男娃要吃饭、要受教育,生活有多艰难,大家可以想象。 可孟郊的母亲硬是有本事,家里再苦,也没让孩子中断学习。 孟郊六七岁时就色夷气清,气度不凡,长大后更是文才出众。 母亲鼓励他读书考试,对他寄予了很大期望。 要出远门了,母亲一针一针,给他缝着衣服。 针脚尽量密一点,尽量结实一点,因为这件衣服,儿子要穿好久。 这一幕,长久地留在了孟郊的记忆中。 我们可能以为,孟郊一走出家门,就靠着才华一举得中、金榜题名,戴着状元帽去迎接母亲。 可真实的人生总是残酷得多,孟郊的奋斗之路非常苦。 他在写给自己的诗里,说了真话:长为路傍食,著尽家中衣。 肚子都吃不饱,经常求人赏饭。 至于衣服,也只有临行前母亲缝的那一件。 老妈给缝的衣服,成了关于家的最深记忆,反复出现在他的诗里。 他说到商山的风雪很大,很冷;他还说到出门太久,衣服断了线,有的地方还破了;在寒冷的晚上,他冻得睡不着,坐着等待鸡鸣。 一转眼,少年成了中年,他的朋友王涯、韩愈等都中了进士,韩愈还足足比他小十八岁。 孟郊当时愤懑吐槽,诗曰: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永远不会嫌弃他的,是家里的老母。 岁月流逝,母亲年纪大了,皱纹深了,已经慢慢拿不动针线、缝不了衣服。 可她一直安慰和鼓励着儿子,尽管孩子已年近五十,一事无成。 贞元十二年,在母亲的鼓励下,两鬓已见斑白的孟郊再次背上行囊,踏上征途。 韩愈记录下了这一幕,他说孟郊年几五十,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 这一次,孟郊终于考中进士,老咸鱼算是翻身了。 又四年后,他得到了一个溧阳尉的微小职务,并把母亲接到了身边。 作为诗人,他给了母亲一个最简单,也最隆重的欢迎仪式诗歌。 这首诗,就是《游子吟》。 诗中重现了老妈当年缝衣服的情景。 这才是《游子吟》的真正故事。 这首诗,不是少年之作,不是孩子写给老妈的懵懂作文,而是一场迟到了多年的报答,是一首多年游子和母亲团聚的诗,是一次弥补人生遗憾的欢迎仪式。 少年人写诗给老妈,多半会写男儿立志出乡关之类,大谈志向和抱负。 而往往只有经历了世事,体味了人间炎凉,更体味到母爱的珍贵,也更加有能力报答的时候,才会写出沉重如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发布时间:2025-01-27 08:46:44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