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棋高一筹 内容: 和珅,应该算做有史以来的第一大贪官。 我们暂且不去论说和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且去看看查抄的名单,金银玉器等珍宝除外,金银元宝各1000个,沙金200万两,赤金940万两,白银940万两,再加上种种银号、当铺、古玩店、田地等折合成银钱,总计约合白银8亿到10亿两,相当于当时清廷10年的财政收入。 嘉庆皇帝以20项罪名,赐他死罪,时年49岁。 做为乾隆的宠臣,和珅得此下场,大概也在乾隆的预料之中。 只是他把这个机会留给了儿子(嘉庆)。 使他也借此整顿吏治,并得一笔不动产的财富。 说实话,和珅在这子承父业的过程中,只是在替嘉庆攒钱。 他再贪,肉烂都在锅里。 也许和珅的行径,都在乾隆的眼中。 只是他不想动和珅,大概是因为君臣多年的情分在。 更或者是善于察言观色和珅,还可以为乾隆办点不便声张的事务。 和珅,自幼家贫。 因是八旗子弟,整天游手好闲,是为当地有名无赖。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二十出头,在乾隆跟前当杂差。 一天,乾隆正要坐轿出行,也不知他想起哪些不开心的政务,还是看到轿子的仪仗没有准备好。 就生气地问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欤? 众人见皇帝开口责问,哑口无言。 唯独和珅答曰岂非典守者之过邪? 这乾隆一责问,用的是《论语》上的句子,和珅的回答也巧妙地用了《四书》中的一句。 乾隆很高兴,不久和珅就当上了仪仗总管、侍卫兼副都统。 也许是因为和珅摸透了乾隆的心思,专拣乾隆爱听的话说。 于是从乾隆三十四年开始,成了乾隆朝的一位不倒翁式的宠臣,直至后来权倾朝野。 也许和珅注定无法具备西汉时霍光的忠义,只能落得像西晋时期石崇的下场。 和珅懂得乾隆的心思,也会办事。 他以为自己可以摸透皇帝的心思,反过来讲皇帝也能看清和珅的内心。 乾隆做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他也是一代明君。 他也许之所以敢于起用和珅,就是因为他只是贪,而没有政治野心。 试想一下,如果和珅是吴三桂,是鳌拜,是年羹尧,那么乾隆会把他留下吗? 我想,应该不会。 因为明智的帝王,也许可以容忍一个贪官污吏的存在,却无法容忍一个叛国者。 再者说,贪者亦为攒者。 在那个无法转移资产的封建时代,贪官的行为无疑是把分散的财富汇聚到一处,也是把父亲的财富通过他人之手,存给了儿子。 和珅,就是一个财富的暂时保管者、寄存者。 因为临了,父亲的东西总归要属于儿子,臣子的东西也是,更何况和珅的贪,已是路人皆知的事。 除此之外,和珅在权倾朝野的时候,他还在结党营私,满朝随处都有他的亲信。 甚至连和珅的家奴刘全,建造的房子也超过了规定。 做为乾隆宠臣的和珅,他以为凭借着乾隆的宠信,就可以目空一切、贪赃枉法了。 其实他错了,因为大家能看到的事,乾隆也能看到。 更何况,乾隆不是永远的皇帝,还有若干年后继任大统的太子。 和绅是第一个知道嘉庆是继任大统的人。 他立刻捧了一枝玉如意去送嘉庆,表示自己拥戴嘉庆。 然而,嘉庆早已耳闻和珅是位贪官,一点也没买他的账。 只是因为父皇还在,不便与和珅公然撕破脸皮。 由此可见,和珅只是一个善于工于心计的聪明者,而不是一个智者。 他没有吕不韦的审时度势之眼光,也没有范蠡激流涌退之胸怀。 所以他只能成为西晋奢华之石崇。 和珅就是用这样贪赃枉法的手段把持朝政二十多年。 直到乾隆六十年之后,乾隆做了太上皇,嘉庆登基后,他的罪行才逐渐败露。 而他大难临头的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驾崩。 就在当月,嘉庆突然下令,将和珅捉拿下狱,一面派王公大臣连席审问,一面派人抄了和珅的家。 后因20项罪名,被赐上吊。 一位权臣,就这样抛下了他一生为之眷顾的财富,赤条条死去。 和珅的智慧,注定了他的结局。 和珅是乾隆的宠臣,他贪污乾隆熟视无睹,对他依然宠爱有加。 是乾隆不知,还是乾隆不忍对和珅下手。 而和珅一生的智慧只是些工于心计的小聪明,他或许感到的只是乾隆的仁慈,却没有看到乾隆的棋高一筹。 在乾隆立储君的时候,在乾隆禅位做太上皇的时候。 如果和珅明智的话,懂得散财和激流涌退时,他或许还可以善终。 乾隆看清了和珅,而和珅也就是乾隆眼中的和珅。 一个迷恋权位,贪恋财富的人。 于是和珅成了棋子,乾隆是布局的,嘉庆才是棋手。 至于既得的利益,因为布局者的精心,棋手的立场,于是名利皆为棋手所得。 而曾经驰骋疆场的车,因为需要保帅而成为弃子。 发布时间:2025-01-24 09:12:47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