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李白旅游爱去哪》 内容: 春天到了,心灵和双脚都想出去走走。 漫游是唐代文人,特别是初、盛唐文人非常重要的一种生活选择,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唐代,特别是初、盛唐,文人群体性的漫游形成了一股非常汹涌的风潮。 他们都会去哪里呢? 燕赵之地燕赵之地虽是边塞,却非绝域,文人来此漫游不会经受太多的艰难。 加上燕、赵古来即是慷慨悲歌之地,有一种豪士之风,所以有不少文人就来到燕赵之地进行漫游。 燕赵之地有当年燕昭王修的黄金台,其中蕴含着一段招贤纳士的历史故事,因而很多漫游者到这里后都要登上黄金台,凭吊古人,并抒发一番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初唐的陈子昂到燕赵去过,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益去过,那位曾参加过边塞幕府工作的高适也去过。 在这些去过的人中,以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最为着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仅四句,却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巴蜀之地巴蜀农业非常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在唐代又有益一扬二的说法,也有的说是扬一益二,总之,说的都是两地在天下非常富足。 从规模看,成都恐怕也是除了长安、洛阳之外的第三座大城市了。 蜀地又有很多的仙山,有很丰富的人文景观,因而吸引不少文人前往漫游。 初唐四杰就都到过蜀地,大诗人杜甫、李商隐等人曾入川,依人做幕,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浙东江南风景秀丽之地,首推浙东。 据学者统计,仅收入《唐才子传》的278个人里边,就有174个人游过浙东。 唐代共有322位诗人游访过浙东的山水,这样一个人数可以说约占唐代诗人总数的1/10了。 此外,浙东还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唐代好道术者不乏其人,有不少文人还曾经加入过道籍,受过道箓,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而受道箓要经过一个比较繁杂的仪式,要经过体肤的磨难,最后才能加入,李白也经过了这一关。 他曾经写诗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在名山里,最令文人向往的,大概就是遍布古刹名观的浙东了。 于是唐代的文人从初唐开始即纷纷来到这里,经过盛唐而达于极盛,到了中唐,仍然有大批的文人把目光投向浙东,并在游览过程中,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诗作。 扬州浙东之外,地处长江之畔的扬州也是非常为人歆羡的一座城市,这里是天下少有的繁华之地。 李白到过扬州,据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挥金三十余万,大把大把地花钱,非常痛快。 扬州的特色不仅在于有美丽的风景,也不仅在于它有非常发达的经济,还在于那里有从事娱乐业的众多的女性。 唐人有很多诗篇写过扬州的美女,比如张祜写了《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在月色的照耀下,看桥上那些女性,一个个像是神仙中人一般,以至于他说人生只应该死在扬州。 连死都选择在了扬州,由此可见他对扬州的迷恋。 杜牧写了《寄扬州韩绰判官》,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还有《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最有名的是他那首《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样一些诗人,都在扬州饱览过在别处不曾见到的女性构成的风景线。 长安除了浙东、扬州等地之游,唐代文人漫游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名都大邑,也就是大城市。 当时的城市最大的恐怕就是帝京长安了,几乎每一个希望求仕途的文人都到过长安,王维来了,李白来了,杜甫来了,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等,一大批着名的文人都从四面八方向长安进发。 唐代文人的长安游,很多情况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潇洒,有相当一批文人游得非常艰难、非常困顿,在漫游的旅途中,他们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比如大名鼎鼎的杜甫,来长安游了,游了之后就困居在此,长达十年之久。 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描述当时情况说: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早上去敲富人家的门,晚上随着别人的肥马在奔跑。 坎坷、困顿,在非常不得意的环境中度过,以至于残杯和冷炙,处处都潜藏着悲酸和艰辛。 由此可知,盛唐文人的漫游虽然有浪漫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常沉重、非常痛苦的一面。 盛唐尚且如此,那么到了中唐,到了晚唐,这样一种悲辛的场面就更多了。 在《寓居对》中,晚唐孙樵这样描写他在长安时的情状:一入长安,十年屡穷。 长日猛赤,饿肠火迫。 满眼花黑,晡西方食。 暮雪严冽,入夜断骨。 穴衾败褐,到晓方活。 别的不说,仅饥饿、严寒就让他感到似乎到了世纪末日。 这样一种漫游,其中自然包含着诸多难以尽为人道的困顿和无奈。 发布时间:2025-01-08 08:30:08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