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故事《古代官场中的家奴》 内容: 古代宫廷管理机构中,清代内务府算是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向来是史家关注的重点。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主要人员是包衣,他们在身份上属于统治阶级的家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乾隆朝以后,出身于内务府的包衣却有不少人官至尚书、大学士以及将军或督抚等要职。 早在部落成立之时,贵族按等级的不同,会分到数量不等的奴隶,这些奴隶称为包衣。 包衣是贵族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理,而且是世袭的,无论传多少代,子孙都是主人的奴才。 与通常意义上的奴才不同,这种奴才不只是做家务活,还可以去外地帮助主人看管财产。 古代专制王朝是家天下,如果主人当了皇帝,包衣也可被派到外朝做官,被称为外擢。 任用包衣为官,有其深层用意。 按照满族族规,包衣即便做了官,私下仍是皇帝的家奴。 让包衣当官,其实质依然是替皇帝看家,是皇帝掌控朝局的手段之一,除了行政官僚体系这条常规途径,又多了主奴这重私属关系途径。 包衣在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财政税收方面。 清代的几个重要税差皆由内务府包衣专任。 乾隆皇帝即言:各省盐政、织造、关差,皆系内府世仆。 在清代朝廷收入之中,盐课和关税分别是第二、三大宗,这些税收均由包衣经手。 包衣在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财政税收方面。 清代的几个重要税差皆由内务府包衣专任。 乾隆皇帝即言:各省盐政、织造、关差,皆系内府世仆。 在清代朝廷收入之中,盐课和关税分别是第二、三大宗,这些税收均由包衣经手。 除了康熙朝的曹寅家族,身兼朝廷要员和皇帝家奴这种双重身份的典型人物还有索绰络英和。 英和出身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他曾在幼时通过捐纳成为监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补为笔帖式,23岁考取进士,后来历任军机大臣、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职,成为朝廷一品大员。 即便如此,作为包衣出身的英和,必须为主人当差,尽奴仆之责。 他在外朝任职,却也必须兼任内廷差使,负责为皇家监修陵寝。 应道光皇帝节俭的作风,英和裁省物料,不料陵寝漏水,皇帝大怒,英和被夺官发往黑龙江当苦差,两个儿子也连同罢职遣戍。 清朝任用包衣为官的做法,类似于元朝的怯薛。 成吉思汗为了巩固大汗权力,大肆扩充自己的护卫军从各级户长和平民子弟中选拔,称他们为怯薛。 其主要职责,是平时轮班护卫大汗金帐,承担各种杂役事务,大汗亲征时则冲锋陷阵。 他们还经常奉大汗钦命出使各地建立怯薛军。 大汗与怯薛之间是主奴关系。 当主奴关系被带入到帝国朝廷的君臣关系当中,官僚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共性,其对统治者的制约能力也遭到严重削弱。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演进,导致国民性格大倒退,元明清三代尤甚。 此言有些绝对,但说出了部分历史真相。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魏晋时期的风流,大唐的雄健,宋代的君臣共治,经历元清两次主奴式统治劫数,似乎只剩下奴才该死了。 所幸到了近代,有梁启超、鲁迅等文化巨人,为改造国民性而殚精竭虑,为提振民族阳刚之气而不遗余力。 发布时间:2025-01-04 08:30:09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