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瓮兵苗寨:出土明代铠甲的地方 内容: 瓮兵,是施秉县杨柳塘镇的一个小村庄,全是苗族。 瓮兵,苗话叫遨迵,苗文写作Ebjongb。 其意为湾水或河谷。 古为偏桥杨氏副左长官司南洞(原名澜桥,现叫新桥)之地。 瓮兵之名说法有三:其一是说,明朝初年,明后人征苗于此,兵入进该地,因山大林深,不熟路况,被苗民围,如瓮中捉鳖而被歼灭,取名瓮兵;其二是说,马氏为征苗于此,有功于朝,命其在小河河谷设哨守河道,以便楚米入黔,并输澜桥作兵粮,途经河谷被苗民掠取,运粮之兵被歼,取其兵器藏于洞中,因名。 其三说是,朝庭命兵收取苗之兵器,而毁之得名。 不过,说法各异,但都与苗汉纷争有关。 关于此类说法,还真有其佐证,前些年月,百姓在挖掘地基时出土铠甲一副,据说为明代遗物。 其物件现存于百姓家中。 瓮兵位于施秉县杨柳塘镇西部五公里处,有硬化乡村公路通村。 村子的西面就是小河河谷。 村子是在一个狭窄的山谷间。 谷间的平坦处是田园,呈长条状,房舍处在上谷,环田而居。 这是一个古树环绕的村落,房屋多为三间木制建筑。 近年来,由于公路交通开通,外面的砖块水泥可以运入,部分村民开始修建砖房。 瓮兵的古树很多,多为乔木,如枫树、金桂、梓木、柿子树、皂角树、桐木、花榈木、格木、舞阳柚、红锥、金含笑、榉木、红豆杉、铜钱树等。 此外,这里长着一棵不知名的树,树形高大,树皮倒卷,如鱼鳞。 这棵树分为两个枝桠,一枝叶子茂盛,另一桠则叶子稀少,有时甚至没有叶子。 吴光仁是村里的人口主任,他说:当少叶子的那枝没叶子时,说明当年就要干旱,如那枝叶子挂叶时,当年就获大丰收。 人们将其视为能否获取收入的晴雨表。 遨迵是瓮兵的苗名,其意是湾水之意。 其实这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有溪流,而是一个并非旱涝保收的地方。 传说古时,确实有一湾河池,面积达十余亩之阔。 其山断崖处有一泓泉流,深不可测。 又有黑鱼从洞口进出。 河池溢出之水可冲水车碾米。 因有泉流灌溉耕地,在这里的人十分不愁吃不愁穿。 这令见不得穷人吃顿饮外人十分眼红。 一日,一道士打此而,这道士对当地人说,这地方很好了,但如果在西塘边再立一庙,这里的水更大,吃穿衣录更不用愁。 既然是这样何不就按这道人指示立一小庙呢? 族人共商,决定立庙。 庙立好后,当夜电闪雷鸣,大雨从天而降,山洪暴发,山崖垮圮,冲走了河池,也掩没了泉眼。 从此,湾水成了干旱之地。 人们大呼上当,然而道士走远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是别人的妒恨而招之灾难。 文革期间,人们为找回那口泉眼,请来了地质队擦测,除找到泉眼外,水已下沉。 瓮兵虽为苗地,但这里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当清末苗民起义失败之后,这里的苗族人认为,苗族人吃亏,主要是没懂汉族文化。 民国时期,这里的苗族子弟开始读书了。 吴占贵,又名吴林仁,苗名耇几麻关,是村里的人,他在民国初年父亲送他到中垮读书,这里办了几所私塾,教忆的是同族小米山的耇当利。 私塾读了几年,他被抗日,他加入国民党的军队,后入黄埔第六期,再后进滇缅抗日,退伍时当了国家党镇远专员。 另有吴耇宝几,也读过年私塾,进了抗日军,解放后回乡,在新桥乡当老师,退休而终。 现在该村有大学生二十多人,有的当老师,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 这里说明,苗族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瓮兵有全巫师,名叫吴通关,苗名叫耇福。 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人,他是当地苗族文化的通才师傅。 他能做苗族的一些重大祭祀活动。 并对古苗族文化有所了解。 什么苗族的迁徙、苗族的古歌、苗族的祭祀都有研究。 其实在当地,能唱苗族古歌的人比较多,这可能与交通闭塞有关。 这是一个能保持苗族文化最完全的村寨。 发布时间:2024-12-13 09:35:04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