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洞湾:一池清水半湖绿 内容: 贵州施秉隐藏一个村寨,村寨的名字叫“中洞湾”,这里住着一个未识别的民族,他们自称“果莫”。 外面人称他们为“革家”,旧时称为“仡篼”,有的书写作“犵兜”。 历史上关于革家的记载很多,如,明朝著名理学家王守仁在其《月潭寺公馆记》一文说:“兴隆(现黄平)、偏桥(现施秉)之间,各数千里,行者至是,皆备困饥卒,宜有休息之所,而岩麓故有寺,附岩之戍卒、官吏,夷(苗族)、革(仡家)狇(木佬)之种,连属而居者,岁时令节,皆于是焉”。 郭子章《黔记》亦说:“仡兜苗在施秉、龙泉及黄平等处”。 乾隆《镇远府志》载:“仡兜。 镇远、施秉、黄平皆有之,好居高坡,不篱(音li)不垣, 男子衣类土人,女子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袖间,背负海巴,蚕茧累累如贯珠。 人多嗜酒,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羅雀,其药箭伤人,见血立死,然无敢为盗。 ”如此等等。 然而,当今五十六族中,确实没有“革家”之族,说他是未识民族,也情有可原。 说到革家,人们只想到黄平重安或凯里龙场等地,其实大家都把施秉给忘记了。 其实在施秉,革家人居住在地方比较多,如柳塘、麦子岭、锅巴庄、岩头上、地旗、地南、石厂以及现在我们说的中洞湾都是。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到过中洞湾采访,我就发现这里的革家人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得很好。 当时一个从城边嫁去的汉族姑娘,居然也一口的革家话,让我敬佩不已。 此行是因为开展传统村落调查活动,我首先就提出去中洞湾看看, 同行的同事赞成了我的建议。 中洞湾是施秉县杨柳塘镇地坝村的一个小村庄,经纬度为:北纬N27°0′15. 32″,东经E108°11′41. 93″,在施秉县城东南面17公里处。 从县城出发南行,过804县道,又经799乡道后,有便道直通该自然村。 一路是桂花园林,又是葡萄基地,中洞湾就深藏于青山的尽头。 说它是青山,还真不假,因为入村的便道两旁均是密林和竹园。 路基在抬升,车爬过一节小山道,高大林缝隙里就见闪烁的池湖——中洞湾到了,中洞湾革家人环池而居,这是一个桃园般的天地。 中间是一口大大的塘池,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塘池闪耀着光芒。 四岸是竹林和大树,又有田园几丘,木楼几处,环绕道这湖池。 这时候的塘池更绿了。 这真是一湖的清水半池绿。 岸边的房舍多是木楼,懒洋洋的小猫小狗在林荫下打着哈气。 一行翠绿的鸟儿在塘中划过,消失在湖池的另外一角。 板栗树上的板栗此时裂开了口,栗子已吊落了下来。 冬瓜也成熟了,毛茸茸的泛起白灰。 几株矮小的的古桂树,零星开着花朵,香飘洒在村落和池塘之间。 我们无暇顾及这些景致,因为这个传统的村落故事需要我们去了解。 就在去中洞湾之前,我们先给了村里的村长打过招呼,村长叫这里的组长在家候着。 组长叫龙传兵,现年42岁,两个子女,女儿参加了工作,儿子也在省城的一所大学读书。 见面我们到来,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或许我对于眼前的这位“革家”兄弟的族别身份产生怀疑,劈头就问:“你是革家? ”龙组长笑了:“如假包换! ”这一唱一合,打破了先前的疑虑。 因为同行的杨胜军,是地道的施秉人,他就从来不相信施秉还有能操革家语言的革家人。 据龙组长介绍,中洞湾共有22户,93人,除一户是汉族以外,全是革家。 这里的革家人不论老少,均能操一口娴熟的革家语言。 他说,他的爱人是施秉县城边窑上的,嫁到这里已二十三年了,她也能操一口地道的革家话。 这里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接受这种语言的学习。 大至至十一二岁时,他们就开始学唱革家歌谣。 这里的革家人很聪明,他们既能说革话,也能说汉话和苗话。 革家山歌更是声名远播,能用汉语唱,也能用革家语唱。 施秉山歌协会革家人是主角。 龙传兵的母亲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在和我们用苗语交流的同时,她介绍说,革家人如果不会唱山歌,那是要被人耻笑的。 说到革家,我们都能想到革家人的服饰。 革家人的蜡染、织花、刺绣、银饰也是一流的。 特别是蜡染堪称一绝。 她们以图案均称,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 据龙传兵母亲介绍说,革家人从八九岁就随长辈们点蜡了,十五六岁就能匠心独运,成为一名蜡染能手。 织布,点蜡、染布、水煮、漂洗等等,都能娴熟掌握。 所制成品蓝白分明,色彩鲜艳。 她们所点染的蜡染图案均与大自然有关。 如太阳、水波、瓜果、水草、蝴蝶、燕子、锦鸡、青蛙、螺丝、野花等等都活灵活现。 由此可以看出革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廖启珍是由黄平嫁过来的革家女,现在都有孙子了。 我问她,会不会做革家衣? 她毫不避讳地说,那有什么? 我们革家人不会那还行? 说着,翻箱倒栕,排出一大抱衣物出来。 她说,这些都是她从小就做的,虽然没有现在年轻人们穿着的那样艳丽,但这是真货。 不象她们现在拿毛线做的那种。 我不懂欣賞,但我相信这些是一个女孩的手艺成就,是值得骄傲的工艺所在。 她说,我的这些衣服在施秉很少穿,因为施秉革家比较少,大多回老家去走客时穿。 不过,有一个节日她们也会穿,那就是石厂革家芦笙会。 石厂革家芦笙会会期是正月十五,离中洞湾只有四公里远。 每缝会期到来,革家姑娘会身着艳丽的盛装,撑着雨伞前去赶会。 附近的革家寨以及苗族寨子的人们都要到那里欢聚一岭,共贺新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石厂革家芦笙会是施秉唯一由革家人开办的芦笙会,据传,穿上芦笙会已开办八百年历史了。 届时,黄平、凯里一带的革家兄弟姐妹都来参会。 革家姑女人的衣冠十分讲究,女性依然是头顶灰白的巾帽配上鲜红色的条饰并在脑后垂着红缨(已婚女换成蓝头帕),显得相当醒目。 帽檐在耳朵两边撑开,活像战时的头盔,腰缠围裙,脚打绷带均以红色作装饰,乍一看,活脱脱就是飒爽英姿古代武士“戎装”。 也正因为这身“戎装”,所以人们把革家说成是后羿的后裔。 说是后羿之后裔我们无法证实其准确性,但有一件实物例证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那就是大门的门楣之上或堂屋内的香坛之上,确实都挂着弓箭。 这件实物标志或许就能证明这一点。 龙传兵家养有画眉,平常他外出,都是基人母帮忙喂养。 养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习性。 我曾在锅巴庄革家寨采访时,遇到一个老奶奶,她手里居然饲养着三只画眉。 我就纳闷:养鸟的人现在比较多,当的苗族汉语都在养。 但要说妇女也养鸟,就显得“另类”了。 不过,在这里,不养鸟的女人,那才叫另类。 革家人很聪明,他们居住在山坡之上,“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羅雀。 ”由此可以得之,这是一个爱好养鸟的民族。 费孝通在他写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认为:“‘革兜’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土著。 革兜是僚族的后代,僚族是早年在西南的一个重要民族。 ‘僚’字的意义是打猎,可能是因为这个民族是打猎的,从此得义。 ”从费老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革家为什么要养鸟了。 苗族有部大歌,名叫《斩龙》,这其中就说,苗族的一个渔翁,他的儿子被龙吃了,苗族人没有办法。 经多方打听,后来用银子去请来了一个革家人,是他进入清水江把龙斩了,又才救出渔翁的儿子。 而在苗族的另外一部古歌《开亲歌》中也提到,革家人帮助烧了蜂窝,人们才砍枫木树的故事。 从这些古歌和传说故事里,说明“逐鹿羅雀”是革家人的独特本领。 汉史上的“后羿射日”,传说十日齐出,祸害苍生,羿射九日,只留一日,给大地带来复苏的生机。 射日英雄“羿”既然是射师,其后裔在香坛或大门上挂着的弓箭,当然就是为祭祀祖先的祭物,这当是无可厚非的了。 夕阳西下,龙组长家的饭菜已熟了,举酒对月同饮,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回到了偏桥城。 二0一七年十月一日(国庆节) 发布时间:2024-12-11 09:47:21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