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生故事《心里装着一抔“连根土”》 内容: 雁门关下,塞北左云,他心里装着一抔连根土,年复一年,用充满力量的生命,把荒原变为绿野。 他是1945年1月出生在山西左云县张家场村的张连印。 2003年,张连印退休了。 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下来的他,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 原来,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到老家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可村子依然处在一片灰扑扑中,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 张连印一个念头涌上脑际:回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有人对他的堂弟张连茂说:你那个大哥真有意思,当了那么多年官,年纪大该享清福了,咋想起种树这麻烦事? 不种树咱们几辈人不也过来了? 他们还想到的是,这处于京津沙源风口的塞北苦寒之地,植树种草并非易事。 可不是,由于种树太难,花出去的钱似打了水漂。 2004年春季,他开始修路、通电、打井、平整土地、修渠、育苗由于土地瘠薄,沙尘暴危害严重,第一年,张连印买了10000棵樟子松苗,栽下,全死了;第二年,再栽6000棵,又死了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来就栽活了? 他的堂弟见到他,气不打一处来。 可张连印只想着家乡有青山绿水,有金山银山。 他带来的30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 他又多方筹措,三个子女拿出积蓄,凑了35万元给他;再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 又种,树依然全死了,他伤心了,但仍是极不甘心。 他开始购书自学,上门请教专家不辞辛劳一次次钻研、实践,张连印终于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与土地的种树方法。 树栽活了,山坡大片大片绿了,有人以为他这下发了。 其实,张连印早已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山坡绿了,乡民的一颗颗心也变暖了。 早在2005年,崇敬他的乡亲们自发捐款,在他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亭,欲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 张连印得知后,坚决推辞,将石碑上的字改为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 有人问他。 他说: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 原来,他4岁时丧父,6岁时母亲改嫁,只得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两位亲人分别在他13岁和16岁时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 他所做的这一切,只为感恩。 如今的左云,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过去的荒山满目,风沙遍地、太阳炙烤,变成了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 2003年以来,张连印共植树1. 8万余亩、205万株。 2021年10月18日,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 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执着人生的写照。 根连土,土连根。 心里装着一抔连根土,就能不忘本,以奉献、感恩之心扎根于脚下坚实的大地,生命始终郁郁葱葱 发布时间:2024-12-04 08:36:55 来源:八零生活网 链接:https://www.800185.com/post/4601.html